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精神指引。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精神食粮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物质层面,又包括精神层面,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显著。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食粮的源泉。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让中华儿女无比骄傲的辉煌。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唐宗宋祖的盛世雄风,明朝郑和的七下西洋,大清初期的康乾盛世,数不胜数。今天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满怀自信的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历史支撑。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任何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做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切入点,他无时无刻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国家的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一是賦予新义。对有些传统文化范畴,剔除其糟粕成分,保留其基本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它不仅被看作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被定为“天下之纪纲”“义理之所归”。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评价一个政治人物的好坏,常常看一个“忠”字,忠臣名垂青史,奸臣遗臭万年。
  当今社会我们所倡导的忠诚,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公民对国家、人民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社会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在当前面临“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始终秉持忠诚这一宝贵的政治品格,忠诚于信仰、忠诚于组织、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
  二是改造形式。对有些传统文化范畴,改造旧的形式,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儒家讲“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最具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然而在封建社会,孝就包含着顺从奴化性,残酷性,虚伪性。“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丁忧三年”“无后为大”这些观点显然不适应于当今社会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应对其进行改造,并且赋予它新的表达形式。建立一种充满人情味,开放性和真诚性的新的孝文化。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标准。新24孝行动标准就是对传统的孝文化赋予的现代的表达形式。
  三是增补充实。对有些传统价值范畴,借鉴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补充其内涵。传统文化中不乏“法”的内容,但中国传统社会总体上是“人治”社会,缺乏法治精神。而现代社会强调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政党、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所以,要建设和实现法治就必须改造我们的文化及思维方式,用现代文明的法治内涵予以补充,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四是拓宽延展。对有些传统价值范畴,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挖掘其当代价值,拓展其内涵。民本思想在传统文化中多次体现。最早是在《尚书》里已有丰富的记载,“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的基本原理。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可见其仁政学说的核心“民本”。荀子又以“民水君舟”论对其“民本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论断深刻揭示了民众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民本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而且“以民为本”的宝贵思想,在长期的专制社会中被弱化、被淹没,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民主观念。直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享有参与国事、对国事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实现了几千年来人民的愿望。
  五是规范完善。根据时代的新要求,不断规范、完善其内容。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通过礼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从古至今,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充满着礼仪制度。这些礼仪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行为的规范,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作为党校教师,我们更要以身作则,认真汲取、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使之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