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丰盛古镇:被遗落的明珠
“坐满了,走起!”公交师傅转动车钥匙,缓缓驶出四公里汽车站。
天空灰蒙蒙的,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一路颠簸,穿越蜿蜒曲折的山路,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在车上大叔大婶的拉家常中消磨掉。
与那些卖弄风情的古镇景点和充斥着浓厚的商业气息的老街相比,我们的目的地——坐落于重庆巴南区东北部的丰盛古镇,是破旧古老的,充满着神秘的气息。
沿着这条始建于宋代,兴于明清,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石板老街拾级而上,青砖黛瓦,雕花木窗,错落有致的建筑矗立在街边。路上行人漫漫,小店吆喝声、邻里谈笑声混杂着雨声嘀嗒嘀嗒地打在青石板上。
穿过一条条老街,宽绰的石板街两旁住着几十户人家。檐宽坎高的屋檐下是清一色的木板门,火红灯笼高高挂起,每一扇木板门旁都吊挂着一块牌匾,隽秀有力地雕刻着家训,寥寥几笔,简单不失朴实。
“这些家训都是你们自己弄的吗?”我指了指卖糍粑门店旁的家训,“诚实善良、宽容孝顺、勤俭自立。”“不是,是政府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考察访问后写上去的。”一位老太太捣鼓着手上的糍粑说道。听说我们是来游玩的,老太太显得很开心,向我们絮叨着家常。临走的,我们买了一个糍粑,老太太热情地说道,“我给你们挑个刚做出来的。”
继续沿着古镇老街向上走,在石板街旁的几级石阶上,有一个至今都保存很好的茶馆——仁寿茶馆。从正门门庭进去,一堵高大的石墙矗立在大门几步开外,石墙上挂着一头石狮,正中雕刻着“州江重义”四个大字。从右侧门穿过,走廊两边设有玻璃展柜,存留着袍哥组织的腰牌、徽章和入會凭证等文物。
大约走了四五分钟,便来到了一间别有洞天的大茶房。正中央为大天井,雨水和阳光悉数落入方池的大水缸里。茶房正中是“忠义堂”,供奉着项羽的石像,“忠义堂”两旁摆放着桌椅和“哥老会十款”的布告,“有一点忠心方可结拜,无半点义气何必联盟”这副对联印刻在两边木柱上。在茶房的一隅,坐着一位约摸二十几岁的小伙看守着茶房。
在和看守人陈先生的喝茶闲谈中,我们了解了这家茶馆背后的故事。仁寿茶馆,始建于清代晚期,是作为袍哥谈事的聚集地,也是当时的一个民事法庭调解机构。袍哥文化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派,仁寿茶馆是排行最高的仁字号堂口。这里的一个著名人物就是刘道虎,是以前的一个袍哥龙头老大,组织成立了哥老会,承担维持该地区公共安定、调解纠纷以及谋划生计、保护利益等职责。
“其实袍哥也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这个(茶馆)建筑就是他设计的。比如说这个雕刻,正面为看板,雕有象征君子的梅兰竹菊,这些规矩和对联都是他写的。”陈先生指了指大茶房正厅墙上,“以后,我们还要把这里建设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展示袍哥文化的博物馆。”
一声“拜码头”,凭借着“为兄弟两肋插刀”和“袍哥人家不拉稀摆带”的义气,便可以通行无阻,行遍天下。袍哥作为典型的码头文化的产物,历经百年风雨沧桑,铸就了重庆人耿直讲义气、言出必行的豪爽性格。
雨渐渐停了,我们与陈先生告别后,在古镇闲逛了半个多小时,坐上了返程的公交车。临走前,望了望身后善良古朴的小镇,不禁想起了陈先生提到丰盛古镇时,脸上洋溢着自豪神情说的一句话。
“我走过很多地方,家乡是最善良的一个地方,很淳朴的一个小镇。”
(作者系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2015级汉文一班学生)(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