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李白

人生李白篇一: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

题目 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姓名教育层次 专科

学号分 校 承德电大

专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点 宽城电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10月

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摘要

关健词 **** *** *** *** **********************************************************************************************************************************************************************************************************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提起李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作品在中国诗歌历史上,铸就了一座辉煌的丰碑,把中国诗歌水平推上了颠峰。但他的一生,却也因不能见容于权贵,无法实现理想报复,有着浓厚的封建社会下文人志士必然的悲剧色彩。

一、博览群书,抱负远大。

李白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教育较一般人要好,少年时他遍读群书,很小就能出口成诗,又因其父为尉官,李白天性豪放,喜爱剑术,可谓文武双全。李白天资聪慧,触类旁通,大家熟知的铁杵磨针的故事,可见一斑。他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当时,道教盛行,李白也非常喜爱学道。他喜爱游历山水,居住附近的山水无不游览。25岁以前的作品流传较少,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似乎看见一个活力四射,而又温文尔雅,博学多才的天才少年的风采,迎面而立。

二、游学交流,诗风确立。

1伯乐识马才华初现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古代的伟大学者无不遍历天下。李白在熟读诸子百家后,25岁那年离家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沿江到达江陵,让他有了一次非凡的会见,他见到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为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这个受圣上宠信的道士正占领当时社会的精神高地,李白隐隐感觉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向他走来,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东游至庐山,李白又作了《望庐山瀑布》这一气势磅礴又哲理深刻的千古名诗。

2世事沧桑,壮志未酬。

李白先后到了金陵和扬州。金陵为六朝故都,但早已繁华頽落,物是人非,一入此地,必感慨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之变化。及至扬州,一片盛世太平,纸醉金迷,让人流连忘返。但这都似乎与诗人无关,静卧病榻,怀念家乡,躬身自省,壮志未酬,不禁悲从心来。李白来到姑苏,作《乌栖曲》。虽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羞于回转家园。严酷的封建社会现实,无情的侵蚀着青年李白的

雄心,虽文才出众,但入仕无门,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

3结交名流,因才成婚。李白前往襄阳拜见孟浩然,在江夏作诗《静夜思》,表达了思乡之情。又作《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对孟浩然极尽赞美,崇拜至极。李白的一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深得孟浩然的“田园”意境。李白结交达官贵人,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4两入长安

30岁,李白初入长安,天子脚下,居于终南山。为了实现理想,他广为交游。其间作了《蜀道难》和《乌栖曲》这样的力作,得到了贺知章“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的惊叹,却一直无法出任仕途。他想通过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推荐给天子,虽然结识,却也未能如愿。他又开始漫游,先后游历山西、山东、河南、湘鄂一代,吟诗纵酒,豪气冲天,名声大振,直至惊动皇帝,唐玄宗将其招入长安,礼遇隆重。“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但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同僚的妒忌,不同的追求,又一次将他打回了冰冷的现实,终于被皇帝“赐金放还”。

5两圣聚首

转眼,李白过了不惑之年,44岁的他,再次踏上漫游征程。来到东都洛阳,李白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两人还一起学道,寻求学道求仙的真谛。此时,李白的诗歌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6动乱暮年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一直希望建功立业的李白做了最错误的决定,投靠了永王李璘,并力荐永王勤王灭贼。不久,永王失败,李白入狱,随后被长流夜郎。直至朝廷大赦,才重获自由,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很好的反映了他当时重获自由的释怀感受。可是人已老迈,又依靠朋友谋生,很快李白身体不支害起病来。61周岁与世长辞,临终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一生,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思想的主流。同时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支持他一生壮志未泯。《梦游天姥吟留别》,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又如《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想象力之丰富,无人能及。综合来看,他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丰富有如下特点。

1感情强烈。

诗作往往以强烈的咏叹表达激荡的心潮。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并且一唱三叹,反复咏叹,给人以强烈震撼,有一种海雨天风的感受

2夸张极度。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艺术手法,然而,李白的夸张与众不同,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3想象丰富奇特。

作品超越时空限制,不受任何约束。神话、传说与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奇特,神秘,奔放,不拘一格的神奇境界,深深吸引读者。“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四批判现实主义

1、李白对黑暗的封建统治做了批判。古风八,“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冶游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诗作对炙手可热的王侯贵戚和官宦小人给予了讽刺。又如《答十二王寒夜独酌有怀》,“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表达了对李林甫集团疯狂迫害的不满。

2对战争的认识。李白从小好剑术,立志报国,所以歌颂为国争战和戍边的将士。如《从军

行》,《塞下曲》等,对精忠报国的将士给予了高亢的赞美和歌颂,也描写了由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家庭失散,生灵涂炭的悲惨命运。谴责了不义的战争,这在《答十二王寒夜独酌有怀》也有体现。

3李白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境遇的同情。船工等底层劳动人民的辛苦生活,诗人也深有感触,李白一生,漂泊游历,老年依靠他人生活,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所造成的人民生活困苦感受颇深。难得可贵的是,诗人还极大关注到了封建社会妇女所遭受的苦难。如《妾薄命》,“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白的一生,诗歌是其最大的成就。他清高自傲,俯瞰天下群才,世俗人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力求建功立业却不能实现,就有了深深地孤独感,于是常常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企求从它那里得到抚慰和快乐,以至分担自己的愁苦。“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但李白绝不只是“诗仙”,超脱凡世,更不只是浪漫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远大报复,关心世事的奋斗者的形象,只是当时的社会,注定了他的孤独和悲剧。

参考文献

发愤蛀书 .看花已是满眼泪 .北京 :京华出版社 ,2008.12 :94 .

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7-04-012280-4 出版日期:2003年6月

人生李白篇二:李白人生启示:人生难得

人生难得,须尽欢

今天,我们借着一杯酒,品味一个人的人生酣畅。

若论酒中诗情恣肆,千古莫过于李白。余光中先生评说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一个人,一杯酒,撑起半个盛唐气象。

“天子呼来不上船”,皇帝来请都可以置之不理的狂人,又是被谁唤起引走的呢?这个人就是贺知章,李白一生的酒中知己。

贺知章:恭喜恭喜啊,当今皇帝请你去做翰林学士。

李白:且不谈那身外之物,今天你我来个一醉方休。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

贺知章:好!好酒!小儿,再来一坛!

小二:您二位,这银子??

贺知章:不巧今日盘缠用尽,(扯下衣袋中的金龟)这金龟拿去,快拿酒来 李白:啊哈哈哈

两人喝酒酣畅淋漓,却发现酒钱不够了,怎么办?贺知章就扯下衣服上的金龟,豪奢地拍在案上,全当酒资。

说起这金龟,可比“五花马,千金裘”的价值更不得了。唐朝的官员按照品级赐鱼带,鱼带上有不同的金属做的龟。四五品官用银龟,三品以上才能用金龟。贺知章的金龟为皇帝所赐,居然拿出来换了酒钱!

人与酒的相逢就是这样,它可以让你忘掉所有名利,人生难得,还是举杯畅饮,尽情尽兴吧!

自贺知章将李白引进皇宫做了翰林学士,李白便受到唐明皇格外看重。这一日,宫中牡丹花开,唐明皇与贵妃赏花,命高力士去接李太白吟诗。李白宿醉未醒,唐明皇担心他写不成诗了,李白说没关系,我就是酒醉之后才能写诗立就,才会写的更好,于是挥笔写出了著名的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样的一种千古传颂就在此一刻写下来。

(高力士磨墨,杨贵妃捧砚台)

李白(醉卧状,摇头晃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明皇:好诗!好诗!

李白(依然陶然大醉):贵妃,捧砚来。(杨贵妃捧砚靠近一步,李白持笔沾墨)

就这样,李白一气呵成连作三首,唐明皇见李白醉成这样,就命高力士把李白送回去,于是便有了力士脱靴的典故。

李白:高力士!

高力士:又是什么?

李白:我李老爷走的脚胀了。

高力士:你脚胀了,又怎么样?

李白:你,你,你给李老爷脱靴!

高力士:什么?放肆,你真了不得了!

李白:嘻嘻嘻??你真个不脱?

高力士:不脱便怎样?

李白:你果然不脱?

高力士:我不脱,就是不脱!

李白:你不脱,我就??我就??一拳??哈哈哈(醉倒在地)

高力士:哎呀呀呀,若不是万岁爷等着我去复旨,我怎肯与你脱靴?(高力士跪下脱靴扶起李白)

李白:唔!(醉态)忽忆前生事不遥。我乃是酒中之仙也!

高力士:你站稳了!

站稳了,我们真的需要时时刻刻都站得稳稳当当吗?那岂不太累!你看李白,凭着一杯酒,此一瞬万古欢畅,彼一瞬万古哀愁,晃晃悠悠,岂不快哉!他拿的真的仅仅是一杯酒吗?那更是一杯至真至性的人生佳酿。

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放下生前身后名,端起一杯酒,端起一个畅快真实的自己。

人生李白篇三:李白的人生与诗歌 教案

校本教材之——李白的诗歌与人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白生平,能够做到知人论世,更进一步理解李白诗歌背后的思想意蕴。

2、 鉴赏探究,总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提升自己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激情投入,领略李白的人格魅力,陶冶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结合史实,了解李白生平经历,知人论世。

·教学难点:

总结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手法,尤其是其变幻莫测的想象、夸张的比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课堂氛围

出示PPT——世人对李白的评价。

再播放余光中先生的《寻李白》朗诵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李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李白的人生

简述: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详述:分为四个阶段

1、蜀中读书与任侠 (公元701—公元725 25岁以前)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2、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公元726—公元74225岁岁至42岁)

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这一时期的诗歌多描写自然山水和漫游生活。

作品有《渡荆门送》、《丁都护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越中览古》《春夜洛城闻笛》等,风格已经成熟。

3、应召入长安,供奉翰林 (公元742—公元74

人生李白

4 42岁至44岁)

天宝元年(742),四十二岁的李白由友人推荐,应诏赴京,供奉翰林。被召之初,李白异常兴奋,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的诗句,以为将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是现实无情地粉碎了他的幻想。当时的唐玄宗昏庸腐朽,纵情声色,不理朝政,诗人的志愿无法实现,结果反被排挤,怀着失望与悲愤的心情离开了长安,结束了这前后不满两年的帝京生活。

这一时期诗人写下了不少抨击现实的诗歌,表现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品德和反抗精神如《古风》的一部分,《行路难》《梁甫吟》等。

4、 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漫游 (公元744—公元755 44岁至55岁)

天宝三年(744)春,李白离开长安,怀着理想幻灭的痛苦与悲愤,开始了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历时十一年,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但对国事仍然非常关心,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

天宝三年秋,在洛阳和汴州分别遇见了杜甫和高适,三人便结伴同行,畅游了梁园和济南等地,李杜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一时期,是诗人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北风行》《梁园吟》等等。深刻地揭露现实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是这个时期作品的显著特色。

5、报国蒙冤 重病逝世 (公元755—公元762 55岁至62岁)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李白怀着消除叛乱、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定的志愿,参加了永王李璘的队伍,不料永王和肃宗争夺帝位,肃宗消灭了李璘的队伍,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诗人含不白之冤,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1、喷薄而出的情感

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重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时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时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与之相应,李白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

例子:

入京求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政治失意——“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控诉冤屈——“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想念长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求仙得道——“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2、豪放飘逸的风格

情感跌宕起伏,结构大开大合,变幻莫测,飘然无序,以不可羁勒之势在空际驰骋正是李诗之特色。象由情生,随情所行,随情所之,激发了他无穷的想象力,造就出他飘逸奇纵、瑰丽多姿的浪漫色彩和不拘章法、任情任性的独特风格。

3、朴素自然的语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这两句诗是他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歌语言所以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朴素自然境界,是和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据权德舆作的韦渠牟诗集序说,李白曾经把“古乐府学”传授给十一岁的韦渠牟。他的乐府诗中拟古乐府之作很多。但他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地方,首先还是语言。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的语言,酷似《孔雀东南飞》、《子夜歌》和《西洲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得活泼自然,叫人吟咏难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学习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青出于蓝。这些看似平凡实则高妙之处,后人难以企及。

例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