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主题读写训练之"创新精神"-学生例文,发现与创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主题说明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只有发现和创造,人类才能有更加光辉灿烂的前景。很多人感叹:为什么我们就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复杂,既有培养环境的问题,也有人才本身的问题。其实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是不乏创新型人才的,不然我们国家五千年的文明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现在就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了呢?这要从我们教育的环境本身找原因。素质教育就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可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就是寸步难行,反而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观念决定行动,只有破除旧有观念,才能谈得上革新和创造。另外,人才要有发现的眼光,发明与创造往往就在于那一瞬间的灵感乍现。设置这一主题,就是要激发同学们对当前人才环境的思考,对自身的思考,以激发起同学们破除禁区、勇于创新的欲望。但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不要一说起教育环境就是中国一团漆黑,“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其实培养环境的问题,每一个国家都有长处,也都有不可避免的问题,都在寻求改革的出路。我们国家制订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就是要力求解决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因此,前景是美好的。同学们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辩证,避免偏激。

发现与创造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国雕塑家罗丹如是说。

发现是创造的开始,是创造的先声,更是创造的原动力。是哥白尼勇于发现,撕破了宗教神学伪科学的外衣,将统治天文学界两千多年的地心说体系打翻在地;是阿里善于发现,打破了地毯的常规形式,让一间小小的书房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一家大型纪念品专业制作公司……人类的历史总是在“发现——创造——再发现”中得以发展,人类的文明进程也正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得以辉煌。

如果缺少发现,世界上将永远不会出现牛顿的三大定律;如果缺少发现,人类将永远不会知道宇宙的外面是银河;如果缺少发现,道尔顿就永远不会提出与他的老师相反的观点,人类也就失去了原子结构的真相。

当今中国,很多人却已失去了发现的眼睛。“啃老”是这部分中国人的特点,“四大发明”可以从古说至今。在中国人人都以四大发明为荣,殊不知,如今我们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曾经的辉煌。进一步说,四大发明是古人发现与创造的结果,几千年前的古人尚且可以发现,可以创造,拥有如此多的现代化设备的今人,难道不能发现不能创造吗?

发现与创造,不仅仅体现于科学领域,在文化艺术领域,也莫不如此。

司马迁善于发现,在游历各处之后,呕心沥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曹雪芹善于发现,在饱尝世态炎凉之后,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创作出了反映封建大厦将倾的《红楼梦》,为后人留下一门绵绵无尽的“红学”……正是因为古人善于发现,所以创作了孟姜女的眼泪,雷峰塔下的呻吟,遥遥天河间无尽的思念,草长莺飞中梁祝的双双蝶影……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创造并不困难,只需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当然,只拥有一双眼睛是不够的,我所说的“眼睛”是创造的大前提,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与能力。哥白尼、牛顿、道尔顿本就是各个领域的领先者,他们有足够的能力;阿里、司马迁、曹雪芹也都拥有足够的毅力。所以我说,当这二者都具备时,我们也可以成为创造者,我们也可以引领一个新的时代。

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吧!让我们齐呼:对于我们的眼睛,到处都是美,到处都是创造的世界。

【简评】这篇文章结构稳健,先是提出观点——要创造,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紧接着通过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实例来论证这一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古今中外的例子又形成对比,说明有发现就必然有创造,无发现就必然无创造,同时提出为什么技术落后的古人能够有所发现,而具备现代化设备的今人却缺少发现这一发人深思的问题,说明作者具有比较独到的思想。作者语言较有灵气,资料储备较为丰富,调遣运用材料进行分析论证较为恰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