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选文分类的语文教学策略
摘 要:针对“文选型”教材的教学,王荣生老师的“定篇”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定篇”类文本是教材的主体和精华,本文拟从“彻底领会”“重视预设”“教教材”和“有意义学习”等四个角度来阐述定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王荣生;定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3-009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078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提出选文的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为合理地涉及选文的教学提供指导,也为语文教师参与课程提供向导”。在选文的四种类型中,“定篇”类是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故在本文中,以定篇为例,试谈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八面临风以求“彻底领会”
王荣生指出:“定篇的功能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倾向于八面临风。”接着,他举出俄罗斯教材中编排《伊凡·安德烈椰维奇·克雷洛夫》的例子,并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一课的设置把定篇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定篇教学一定要重视全面地理解、彻底地领会。例如余映潮老师在讲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就很好地体现了定篇教学的特点。他先以问题设疑导入法介绍作者普希金,再从“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三个板块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文本、体验情感。然后,选择中国诗人宫玺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为拓展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体现了由词及句、由句到篇,由彼篇到此篇的学习过程。最后,余映潮老师还鼓励学生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诗,这样一种读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清晰地去把握现代诗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深刻领悟“生活”的意义。
二、强调权威解说,重视课堂“预设”
新课改强调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每一堂课的内容都不是固定的,但是定篇“既不是学生对这一‘定篇’的感知,也不是教师对这一‘定篇’的理解……而是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分析和评价应该有‘标准答案’”。由此可知,定篇教学中预设应该要“大于”生成,其讲解的核心内容是“既定”的,不是教师或者教材编撰者主观的解读。这就不能依靠生成,而需要教师做好预设。
窦桂梅老师在讲解《晏子使楚》一课时,一开始就把课文主题亮了出来,以此为中心引导学生去学习讨论。对于小学生而言,“尊严”的主题比“爱国”“智慧”等更具深度和广度,哪怕仍以预设性为主,也兼顾了课堂的生成性,凸显浓厚的“语文味儿”,这也是窦桂梅老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 侧重原生价值,“教教材”也不可忽视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用教材教”逐渐成为人们奉行的理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反而会出现忽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甚至脱离文本做一些毫无根据的阐释等问题。“定篇”作为“直接地、原汁原味地搬进,并且成为部分教材其他内容的环绕中心”,其教学就是要重视“教教材”,并且要挖掘其“原生价值”,不可过于荒诞地偏离文本。李海林先生认为是“原生价值是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读者读它们是为了获得信息”,教学中最有理由的出发点就是教材本身。
例如文言文《石壕吏》,重点应该放在“安史之乱”时期民不聊生的社会惨状和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上,但有的教师花大量时间安排学生根据原文改编成话剧表演,并且还鼓励“创造性发挥”,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显得主次不分了。另有其他的文言文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此类文章的教学绝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设计一些轰轰烈烈的课堂活动,却忽视了文本的细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吃透教材”,踏踏实实地领悟文章自身的艺术价值。
四、 由外输到内化,追求“有意义接受学习”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接受学习”。但奥苏伯尔认为当“模仿”和“记忆”以“理解”为前提时,一般意义上的“接受学习”就转化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定篇教学是将“权威解说”教授给学生,也就要求语文课堂上的定篇教学需要将“接受式”变得“有意义”。
例如,郑桂华老师在讲《春》时,并不是单纯地给学生讲解一堆修辞手法,把对“春天的美”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而是贴近生活进行语言训练。他对学生说:“我们还需要把我们的生活和作者的文本世界产生一个关联,这个是我们阅读课文更重要的一点。如果读了《春》,你就知道这是比喻那是拟人,这是不够的,如果读了《春》,能够看到玉兰花有白色的,还有紫色的,在后面亭亭玉立着,那我想学习《春》这篇文章的意义就更多了。”这样来教,就很容易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体验与积累。
王荣生关于文选型教材的四种功能分类理论有利于科学指导语文实践,廓清了之前模糊的课型设计,且“定篇”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认识到定篇的特殊功能,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余映潮.余映潮講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3]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王荣生.引子、主题及文章体式——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研讨[J].小学语文教学,2007(5).
[5]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语文学习,2004(3).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刘佳琪(1995.1— ),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