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经管类专业本科《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统计学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方法体系、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不合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探索有效的统计学实践教学方法、重视软件操作、安排课程论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统计学;教学改革;建议
0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迄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统计学至少经历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数”和“统计分析科学”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三个发展阶段,统计学已经成为专门研究如何搜集数据、整理数据以及更有效的挖掘出统计数据中信息和数量规律性的一门方法论学科。从统计学的发展历程看,其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应用为统计学的发展赋予活力。从社会经济管理角度看,目前统计学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社会发展与评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电子商务、保险精算、金融业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政府统计数据收集与质量保证等。从社会大环境看,政府、社会和老百姓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统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使用统计数据。现在,老百姓不仅熟知GDP、CPI,而且也关心GNP、GNI、PPI、PMI等指标,甚至某些指标发布前就开始讨论,一些指标的走向还影响股市或其他经济活动,一些指标的数据引起社会的质疑和极大关注,经济研究、管理决策、社会工作等对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的依赖越来越强烈[1]。统计学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创建已有60多年的历史,为国家各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统计工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学的地位不断提升,20世纪90年代中期,教育部将统计学列为经济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至此,统计学完全从数学和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必将为众多领域和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统计教育是统计科学长期发展的战略问题。经过高校统计教师多年的努力,在统计学课程建设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充分认识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统计学课程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作为财经类高校本科生《统计学》课程的授课教师深感本科生的学习不能仅仅体现于交流由前辈人所积累的知识上,而要体现在个人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上,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活做准备。由于统计科学的工具特征,其与实质学科的结合可谓具有广泛性,本文仅就本科《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产生的一些想法,试图通过梳理这些问题,对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普通高等院校的统计学的教学提供参考。
1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统计课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设置尚未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首先,非统计专业的本科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有统计学原理,没有结合不同专业开设相应的专业统计学,统计方法的应用领域没有打开;授课内容主要是计算统计数据的平均数、百分数等,偏重于对统计数据的粗加工,忽视了挖掘数据中蕴含的规律性。可以说,授课内容的空泛源于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脱节,统计学授课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匮乏以及其他学科授课教师统计分析技术不过硬都是造成统计学难以在其他专业深入渗透的主要原因。
其次,课时安排不合理,授课内容难以全部完成。一方面,统计学原理理论知识的授课内容缩减了1/3,使得知识的系统性被破坏;另一方面,一些运算过程需要借助Excel、SPSS等统计软件,由于没有安排上机操作时间,数据处理的教授方法还停留在课堂的板书,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方法的有效结合。
第三,案例教学在本科统计学课程安排中没有的得到充分的重视。统计学的案例教学具有特殊性,统计学传授的是处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而不论是金融、保险、企业管理还是财政、会计、国际贸易都会涉及数据处理与分析,统计案例教学的缺失让学生难以体会到数据信息挖掘的意义,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统计人才的需求。
1.2重理论方法体系,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
统计学重在应用,从数据的采集技术、处理技术、挖掘技术到数据库的建立,可谓是步步皆学问。可是目前的教学中主要介绍的都是一些浅显的指标运算,应试导向十分明显。而对如何从经济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却讨论得较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练习也很不够。学生知道了不少统计指标,但对具体问题进行评价时却不知如何筛选;了解了许多估计和检验的方法,却不明白是做什么用的;记住了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却不知道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调查问卷;能完全正确的进行指标运算,却对计算结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等。
1.3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教师忙于教学内容的传授,学生忙于记录,而忽略了对数据分析方法来龙去脉的把握,造成学生在自己作数据分析时不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内容和体系,但是由于减少了板书时间,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就容易加快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塞给学生,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减弱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
2《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探索有效的统计学实践教学方法
统计学的教学要从应试导向转换为应用导向,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时候,可以利用在校学习的统计理论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讲解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做出调整,对于一些较难的数理推导可以适当删减,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预测与推算等统计实践活动。
2.1.1重视统计学案例教学。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而案例教学是要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案例教学.强化了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出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学生需要去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从而提升了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案例具有时代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紧跟实际步伐的案例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件很富挑战性的工作,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更新知识体系,使得教学相长。
2.1.2重视统计学任课教师专业素养。统计学是是研究如何搜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便从中作出正确推断的认识方法论科学。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实质性学科研究的是该领域现象的本质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而统计学则是为研究认识这些关系和规律提供适当的方法,特别是数量分析的方法。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则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统计学的任课教师,在讲解统计学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时,应注重和学生的专业结合在一起,多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案例,充分发挥统计学的专业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