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论对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2
  摘 要 体育课程论这门学科主要目的就是研究科学的体育课程理论,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合理;使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使整个体育教学系统有科学、完善的“套路”。学校体育是体育的基石,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体育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是中学阶段,正是个人终身锻炼习惯和身体素质水平的养成和确立阶段,而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不同乐观。体育课程论的研究成果恰好给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树立了风向标,对体育教育改革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了更好的推进中学体育教育的改革,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探求前者带给后者的影响,更好的促进其改革。
  关键词 体育课程 体育教育 改革 指导
  1922年民国体育理论家“方万邦”就提出了六化主义体育,即教育化的体育、科学化的体育、普遍化的体育、生活化的体育、自然化的体育和游戏化的体育;这为我国体育课程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指明了研究方向。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研究起于建国初期,国家教育部门在20世纪50年代结合当时的学校体育现状制定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此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作了统一规范,随着长时间摸索,逐渐完善和改革,为更加适合我国青少年的体育运动需求和体能水平,体育课程论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存在于我国已有数十年时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论的系统知识已经较为科学,但我国体育教育的步伐还没有跟上课程论的研究前沿,尤其是更为重要的中学青少年成长塑造阶段,体育教育更是存在着一定问题,亟待改革。体育课程论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体育课程的理论部分研究成果
  (一)终身体育思想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其观念在我国已经有所传播。改革开放后,我国走上了与时俱进的道路,“终身体育”也伴随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我国逐渐形成理论,随着认识的深入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完善。伴随其快速传播和发展,更是一跃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尤其是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塑造阶段,终身体育在此阶段的养成的更是需要落到实处。
  (二)体育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体育教学的手段更加多样
  随着对体育课程理论认识的深入,其对体育教育影响的重要性也日渐明晰,学校体育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基本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基础之上,体育教学的阶段性内容应该更加细化,不仅是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而且注重各种运动技能的教授,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对其今后有所影响的体育健身技能。与此同时,体育教学的手段也不仅仅停留在老师一味灌输上面,体育教师应该拓展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使体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体育教育的课程的内容更加受学校体育主观因素的影响
  现在的中学体育教育课程内容不单单根据体育教学大纲来确立,有些学校由于其开办特色,主观的因素也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的内容和设置,比如某些或单个项目是该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学校有特色项目教学经验和此项目实力雄厚的师资,就会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特色项目的教学单元和内容,用以保持学校的体育优势项目的实力。另外地域差异的原因影响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象也实属存在,部分中学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的时候考虑到这一因素,如南方多水域,在有条件的中学会开展游泳项目教学,学校主体考虑到学生的地域生存技能和安全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将其纳入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和内容之中;受地域因素影响的情况还有,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课,适当加入了其传统特色体育项目教育,受地域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考虑其传承性,在中学阶段将其加入体育课内容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都是学校主体的根据自身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当的调整体育教育的课程内容的表现。
  二、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当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学科地位缺失,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体育虽说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且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二年级是属于普及科目,但由于体育是一个长期收效性的科目,需要常年的坚持才有突出的效果,又加上不属于学校其他科目的科学文化知识范畴,虽然理论上是和其他科目同等重要,但在实际实施上,往往不受重视。这也和我国教育现状的大环境有关,我国的学校教育仍然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教师乃至学生都迫于升学压力的影响,往往会步调一致的压缩未纳入升学考试的科目占用的时间,常年如此,便形成了“体育不如其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科目重要”的普遍认知,体育的学科地位跌落谷底,在此意识的影响下,体育教育的改革就没有主观诉求的动力,改革口号每年都喊,但都只是无关痛痒,始终引不起重视。
  (二)社会认知薄弱,改革外在激励不佳
  社会普遍认为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孩子认知水平的场所,很少有人会把体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大多对体育的认知还停留在“玩”的阶段,认为可有可无的,没有科学的分析体育这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更加认识不到体育对于孩子终生的影响。体育教育的改革也没有得到更好地激励。
  (三)体育专任教师缺少,教师素质薄弱
  由于体育的不受重视,加上部分地区条件跟不上,体育常常是其他科目教师兼任,所谓“术业有专攻”,而兼任教师并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体育知识的学习,甚至对体育技能也是知之甚少,这样的师资所教出来的体育课也只能是“放羊式教学”。体育教育系统的整体专业素质提不上去,改革难以落到实处。
  三、体育课程论对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指导
  (一)终身体育思想体成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学校教育中体育的地位有所提升
  中学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跳出高考指挥棒,真正的解放学校体育,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到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步骤中去,秉承教育大师蔡元培先生的“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思想,将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完全扭转,这也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步,有条件的可将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或者是学生主观诉求比较强烈的体育项目适当加大教学比重,使学生掌握一门体育技能和特长,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二)体育理论研究更加深入,教学内容和手段以及社会认知都在进步
  体育教学论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独立出来已有一定时间,有一大批研究体育理论的专家学者始终奋斗在一线,为体育教学系统整个层次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也在逐步的革新以应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更加科学的进行体育教学。随着体育研究的日渐专业,整个社会对体育的认知也开始有所改观,不再停留在最肤浅的阶段,而且用更加长远的辩证的眼光看待体育,这会使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增强。
  (三)优化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推广体育教师职后培训
  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是中学体育师资的中坚力量,他们经过大学四年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基本上奠定了其以后职业的专业基础,所有优化对这一批人的专业培养方案,使其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加科学更加全面也更加合理,很有必要。另外,推广在职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是为了使中学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与时俱进,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步调一致,在中学体育传播上,做更好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 崔伟.当代体育课程发展趋势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01.9.3.
  [2] 程传银等.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25.4.
  [3] 陈功.关于我国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scientific research.2011.
  [4] 崔伟.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体育课程论的支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
  [5] 吉斌.体育课程论的系统性问题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5.1.
  [6]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