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其课程论分析
【摘要】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活问题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套系统性知识体系—数学。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价值,目前对这一价值的开发还远不到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数学发展为一种文化需要智慧,要综合进行,积极建设。发展好数学文化有利于学科发展、学生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结合生活,渗透数学文化,利用数学美感渗透数学文化,以利于小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文化 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127-02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寻求措施去解决和记录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对于数学的内容与方法有海量的记录,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数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但是数学要发展,需要新一代数学工作者要用心发现积极创新,就小学教师而言,向学生展示数学文化的美,让他们感受其博大精深,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1有利于学科发展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独特的价值,其中之一就是有利于数学学科发展。和其他学科一样,没有文化作为支撑,学科发展就缺少后劲。由于小学生知识面还较窄,接受纯理论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引入数学文化就显得更有意义,有利于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初步开发,也有利于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数学学科中推进文化建设,要追求水到渠成的效果,不能生搬硬套,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浅显易懂,活泼生动,以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2有利于学生发展
在数学中引入文化的概念,或者说建设数学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学好数学。因此数学文化的建设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一些小学生学习热情偏低的情况,从文化的角度唤醒他们的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论分析
2.1变被动训练为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过一些公式、例题以后,对学生进行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处于被动训练的地位,学习方式枯燥单一,而不是充滿生命活力,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训练的效果不佳。比如在讲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时候,传统的方法是老师在上面画图讲解,然后训练。但是,我在讲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四个人一组,让他们自制小孔成像的模型,然后让他们量物体的高度、图像的高度、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然后让他们去计算、观察,然后进行讨论、总结,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合作的精神得到发扬,交际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以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活动奠定基础,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体现。
2.2结合生活,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社会经验欠缺、思维能力处于发展中,因此纯理论的学生难以适应他们的学习需要。数学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比如在上加减法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熟悉的平时和家人购物进行一定的模拟,如爷爷带50元到超市买水果,买了3块钱荔枝,10块钱苹果,14元香蕉,又被超市返回5块钱,那爷爷口袋里还有多少钱?然后让他们上黑板进行计算,让台下的学生进行判断。这样,从文化的层面上让他们去理解数学。
2.3利用数学美感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也是一门包含美感的文化,我们在建筑、绘画、人体中都可以发现数学的美,如果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可以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发现我们身边的数学美,再和他们一起探讨其中反映的数学内容,如我们身边的桥由哪些图形组成?你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物品?在数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通过对动物的观察,问学生:蚂蚁有几只脚?有几对触角?5只蚂蚁有几只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构造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3.结语
因此,数学文化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形成数学思维模式,提高数学能力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了解数学文化背景和内容的前提下,在数学文化层面上发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方法和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江涛.渗透数学文化润泽数学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3,(5):140-140.
[2]谢章海.数学课堂别忘了数学文化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2,(3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