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dh/zgdh201804/zgdh2018040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dh/zgdh201804/zgdh20180403-2-l.jpg
  摘要:马太效应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近年来,关注马太效应的探讨逐渐扩展至高等教育学的诸多领域,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尚不成熟。在系统梳理了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影响的基础上,该文以欧洲高等教育研究(“第四十一席”现象)及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教育背景与教育公平)为例,刻画出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探讨了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抵消机制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马太效应;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基于对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的访谈,以及相关学者的日记、信件、笔记、学术文章乃至个人传记中收集资料,默顿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对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与对回报(Reward)和交流(Communication)系统的研究相结合,描述了马太效应的普遍存在性。具体而言,马太效应可被描述为:“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学者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属于那些已经出名的学者。例如,一個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由一个研究生完成的。”自马太效应面世以来一直备受瞩目,围绕马太效应的探讨逐渐扩展至科学研究的诸多领域,研究对象也由发达国家扩展至发展中国家。然而,现有文献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尚未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系统的梳理。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影响进行综述,辅以欧美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案例分析,并探讨高等教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抵消机制和应对策略。
  (一)高等教育学界中马太效应的体现形式
  受到马太效应的支配和控制,高等教育学界会像社会分层一样形成一个精英阶层,其主要表现为:第一,论文发表数量过度集中在某些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研究者群体中;第二,文献或论文过度集中在某些学术期刊或某类高等教育研究学派的背景下发表;第三,高等教育研究中某类论文发表的时间愈发集中,研究主题过度在某一时期内受到过度的关注。
  另一方面,马太效应也广泛作用于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主要体现在合作和多重发现的情况下,马太效应会使得已有成就的科学家所提出的研究备受瞩目。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结果表示,15%到23%的心理学界读者是根据作者的不同而选择是否阅读论文。这就存在一个悖论,让高等教育学者常常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如果杰出学者不在论文中署名的话,这篇论文就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和快速的认可;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杰出学者在论文中署名,那么为之工作的学生又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实际上,高等教育研究的分布并不均匀,具体而言:1.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学术生涯中发表的论文数量差异巨大,大部分博士只发表一篇甚至没有发表过论文,但是另一个极端(如数学家Arthur Cayley),一些学者的学术生涯中每几周就发表一篇论文,累积下来发表的论文数以千计。对高等教育研究者而言也并不是所有的论文都能得以发表,有研究发现发表过n篇论文的科学家数量的比例是n的平方分之一。2.在引用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时,这种倾斜的现象就显得更加突出。论文被引用次数的相关统计研究表明,仅有0.3%的论文被引用了上百次,2.7%的论文被引用了25至100次;而另一个极端是,58%的论文在这二十年间仅仅被引用了一次。事实上,被引用次数的不公平分布已经超越了收入的帕雷托分布,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二)马太效应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机制
  具体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马太效应的作用机制可归因于集体层面的累计优势和知识产权的影响。累计优势被定义为最初具备的教育能力、结构定位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上的优势都会导致获得者(Haves)和未得者(Have-nots)之间的差距逐步扩大,这一过程即累计优势的逐步形成。马太效应在集体层面的作用机制体现在:1.美国对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的年度财政支持中,28%最后属于排名的前10所大学;2.有更丰富资源和特权的大学反过来又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在杰出的科学家事例中,这种资源和人才的集中就显得更加明显。49%的诺贝尔获奖者只来自于下列5所大学:哈佛、哥伦比亚、洛克菲勒、伯克利和芝加哥。3.资源上和特权上优势明显的大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中也常常保持领先的优势。上述过程描述了高等教育学界的集体层面,马太效应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第二,马太效应的作用机理也反映在个体层面,并与学者学术生涯中学术资源和科学生产力的变化紧密相关。事实上,高等教育学者的个人和社会属性更容易影响他们学术观点的能见度和接受度,从而导致在没有很高知名度的学者所提出的学术观点不容易受到瞩目。然而,追溯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学术历程,发现这些杰出学者进入超级精英行列的过程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这也解释了马太效应的作用机理。获奖者在事业起步时都经历了长期而艰苦的研究工作,并且一开始就是精力旺盛的科学论文写作者:当他们还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平均发表了13.1篇论文,而一般科学家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平均只发表了3.5篇论文。尽管早期的论文很少使他们获奖,然而未来获奖人在早期付出的努力远远胜过与其年龄相当的学者们在同时期所做的工作。这些诺贝尔获奖者通常在本领域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并被他们所在领域的专家们普遍接受并推荐。与此同时,逐渐累积的认可和推荐带来更好的研究条件、更优秀的学生和合作者,这些又反过来帮助学者做出更多和更好的工作。上述过程描述了在高等教育学界的个体层面,马太效应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三)马太效应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
  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反映出回报系统和交流系统的资源分配不公平,其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导致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的分裂。霍布斯和玻意耳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玻意耳和他的同仁认为如果不以实验操作为根据,自然哲学就不能建立牢固的基础,亦即必须通过《新实验》及相关论文所提出的程序为基准开展哲学研究。而霍布斯则质疑实验纲领所宣称的公开性和监督性,否认其具有哲学地位,并且断言实验哲学方法论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通过实验产生的哲学知识亦不稳固。玻意耳喜欢将实验哲学家形容为“谦虚”“中庸”的,而霍布斯对哲学的理解则相对激进。当中庸而谦虚的玻意耳和偏狭且自信的霍布斯并置时,由于没有人希望找来一个难以相处的同事,霍布斯的学术主张未能得到广泛认同,其本人也未能加入皇家学会。两个学派间因马太效应导致的不公日益明显,玻意耳中庸谦虚的实验纲领也和霍布斯过于自负的理性主义产生了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