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等化的人事管理探究
【摘 要】 本文在阐述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等化与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乡教师配置在数量、结构方面存在的差距,从人事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等化对策:推进农村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关键词】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等化;人事制度管理
一、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等化与教育公平
1、教育公平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人类社会最高的价值标准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选择生产和生活的机会与过程,还包括选择、拥有和运用物品与权利的能力。[1]还其每个人应有的自由发展的机会,就要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要使其平等的接受教育,享有实质性均等的义务教育服务,培养其拥有和运用经济、政治、社会资源的能力。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服务全民的一种公共产品,在对它进行分配时要符合公共性的要求,政府必须对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均等的分配,才能保障人人都能够享有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切实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
一个人可以在教育中得益—在阅读、交流、辩论方面,在以更加知情的方式做出选择方面,在得到别人认真对待方面,等等。通过教育,一个人可以在生产商品中变得更具生产力,那么,预期这个人可以通过同样的发式在自己的生活中直接取得更大的成就,就是自然的了。[2]义务教育的基本作用是促进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可能性过程。义务教育使人的能力得到提升,此过程实质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内容。在人的社会化及其改变自身的过程中,教育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义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及作用是其他形式的社会活动所无法替代的。义务教育是要为每一位现代社会的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一个人的潜力。[3]因此,追求教育公平的核心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与其智力相当的合理开发,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努力,使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定位。
2、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等化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指出:“任何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有权力得到九年义务教育。”[4]可见,义务教育是依法规定的国民教育。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创立的公共产品理论,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即是指该产品的利益为社会共同享有,而不能为任何个体单独享有。义务教育的这种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政府要承担举办义务教育的义务,并要保证其在实现过程中的公平性。这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的青少年有平等的机会接受相同质量的义务教育。要实现此,就必须首先保证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的实质就是在平等享有教育权原则下,资源配置主体通过制定与调整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来进行教育资源调配,从而为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提供均衡的教育资源,使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达到相对公平的状态,使系统内的每个人均等的享有教育资源。由于教师在义务教育活动中处于重要位置,因此,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离不开师资队伍配置的均等化。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合理配置教师队伍。各地要制定政策,鼓励大中城市骨干教师到基础薄弱学校任教或兼职,中小城市(镇)以各种方式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加强农村与薄弱学校队伍建设”。[5]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等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师资配置是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师资配置均等化是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必然条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各种解决城乡间师资配置不均的政策,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短缺、质量低等问题,但城乡间教师结构性配置不均等问题依然突出。
1、城乡教师配置数量差距
师生比可以反映教师配置数量是否充裕,也是反映师资配置是否均衡的一个重要指标。师生比越低,表示教师配置数量越充裕。从2007年全国中小学生师比基本情况来看,小学师生比城市为1:19.4,县镇为1:19.6,农村为1:19。初中师生比城市为1:15.6,县镇为1:17.9,农村为1:17.1。[6]可见,由于农村地区教学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待遇不高、发展机会少等,很多教师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流失现象严重。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结果表明,近40%的校长反映近三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流失的主要是骨干教师,92.5%的反映流失的主要是35 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7]可见,农村学校中学生享受的教师资源要远远少于城市学生。
农村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进不去、留不住的问题显著。由此看出,在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中,教师数量的配置方面存在差距,其中在初中教师数量配置方面,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师资配置水平较高,农村初中教师在数量上总体不足。
2、城乡师资配置结构差距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关键,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是反映教师质量的良好标准。师资配置年龄结构是判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学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职称可以反映教师的执教水平以及从业能力。然而,从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上看,城乡初中、小学教师配置仍呈现出明显差距。
(1)师资配置年龄结构差距。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中,老年教师的比重偏大,青年教师所占比重小,各年龄段教师的比例呈现一种不正常的态势。有关学者的个案调查发现:彭泽县太平乡,14所小学的128名教职工中,46岁以上的就有87位,45岁及以下的只有41人,如此多的教师在短期内退休,教师队伍将会出现年龄断层。[8]现任的农村教师队伍中,民办教师仍占较大的比例,由于知识结构老化,难以胜任新课改。加之,大量中青年教师想方设法流向城市,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