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本文作者对“常怀忧党之心”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 [关键词]党的建设 忧党之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125-04
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这是党的建设上的一个全新概念,是新举措、新标准、新要求;有很强的全局性、现实性、指导性。它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变质不变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党员干部固守“常怀忧党之心”,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性、根本性、重要性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的党和国家建设好、发展好、巩固好,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的局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对此,特写出诠释“常怀忧党之心”十题。?
一、常怀忧党之心是思想上的高境界?
常怀忧党之心,这是盛世危言,令人动容!这样的忧患意识,源自于高远的战略眼光,源自于对社会、国家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源自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烈的使命感,源自于对党内外存在的矛盾、情况和潜在性问题敏感的鉴别力和科学的判断力,以及政治上的清醒,一句话,源自于思想上的高境界。境界是精神方面的高度,是修养、学识、道德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展现,是精神内涵和思想水平的积淀,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有境界自成高格。”原因是,党员干部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视角、人生观念、人生态度。政治家的明察秋毫,是境界;军事家的运筹帷幄,是境界;艺术家的出神入化,是境界。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境界的生成。常怀忧党之心,不仅是境界,而且是很高的境界。在今天,靠这种境界作为支柱,不仅能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发现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在胜利的情况下,也能发现党的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不仅能发现党在全局上存在的隐患,也能发现党在局部、个体上存在的带有根本性的新问题。有了这种境界,不仅能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所以说,常怀忧党之心,是一种境界的彰显、反映,使我们由忧党而转化为建设党的精神力量、动力。?
二、常怀忧党之心是促进党建理论形成的条件?
党的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追根寻源,形成于忧患意识,来自于忧国之心、忧民之心、忧党之心。试想,我国如果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深刻认识和拯救人民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坚强决心,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如果没有动因“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导致国家经济走上崩溃边缘的深刻认识和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就不会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前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严峻考验等情况下形成、确立起来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统领和指针,是因为出现长期的高速发展形成资源代价过大、部分地区或行业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发展、发展迅速而出现区域不平衡等情况。由此可见,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对中国历史命运的出路和现实的忧患,特别是对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忧患,并把这种忧患意识充分地体现在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伟大理论中,从而产生了、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新理念、新机制、新理论。忧患意识催生党的指导理论的创新,忧党之心催生党的建设要健康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忧党之心,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就没有我们明确的前进奋斗目标,更没有党的蓬勃发展。?
三、常怀忧党之心是高尚的政治品德?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消祸于未萌”,“治乱于未乱”。正如《淮南子》中所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要达到这一点,执政者的品德、官德、政德是决定的因素。古人云:“道德纯备,智慧甚明”。为官从政者倘若品德不高尚,才智就浊暗,也就缺乏忧患意识,作为党员干部,就缺乏忧党之心。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显然道德的价值高于一切、重于一切。为官之要,在于畏民;为官之责,在于利民;为官之理,在于无私;为官之德,在于律己。只有抛掉私心杂念,才能处处想到党、国家、人民的利益,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古代经典里,以德、忧组成的词语多含褒义,甚至有赞扬之义。如颂扬尽心竭力为国操劳的行为是“忧国奉公”之举;赞美那些耆德老诚者为“忧国忘家”之人;赞颂有远见卓识者为“忧思深远”之士。还有不少先哲名士,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以德、忧创业、成业,以及“忧”中积德的谆谆教诲、警句、名言。显然,“忧”来自于“德”,来自于“官德”,来自于“忧”中立德,“忧”中育德。常怀“忧国之志”,可育大义之德;常怀“忧民之心”,可育仁爱之德;常怀“为党分忧之情”,可育权为民用之德。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以崇高的精神支柱支撑自己,以健康的精神食粮充实自己,以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自己,才能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宗旨为宗旨,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事业为事业,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力,为民尽责,成为不愧于时代的先锋战士。?
四、常怀忧党之心是爱民、忠诚于党的情怀?
忧患意识,既来自于一定的感情因素,又来自于一定的思想因素,是感情因素和思想因素的融合、提升和升华。就忧患意识而言,从深处讲,它是对党、国家、民族、人民的大爱、崇高的爱,也是一种诚心、忠诚。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正因为忧患意识派生出“大爱”与“忠诚”,在历史上,才有庄子的“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苏东坡的“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才有近代史上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安国之道,忧患为宝”,从而也就有了共产党人的忧党、忧民,激发出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之爱。有了这种爱心、诚心、忠诚情怀,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遇到什么风险,都能自觉地做到赤心爱党,矢志爱国,忠心爱民。如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他们为党分忧不讲价钱,为国分忧无私奉献,为民分忧真抓实干,其之心、之行、之绩,成为全社会的楷模,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人民公仆的高大形象。?
五、常怀忧党之心是从政清廉的保证?
古往今来,多有哀兵胜利之师,也不乏骄兵惨败之旅;多有负重奋起之邦,也不乏逸豫覆亡之国。从“文景之治”到“七国之乱”,从“乾隆盛世”到“咸丰乱世”等,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的发展得出了这样一个的结论:盛世并非意味着永享太平,增强忧患意识才能生存和发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京的路上,把共产党执政定义为“赶考”。这种忧党之心的思想的提出虽然已经过去60年了,形势有过多方变化,任务有过多次调整,但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心存忧惕,“赶考”的境界、心理、考验从来没有消失过、忽略过。“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常怀忧党之心”弥足珍贵。因为“最后的胜利,不在高兴的人们的多少,而在永远进击的人们的多少”。今天,胡锦涛提出“常怀忧党之心”,才能保证我们的党和党员不腐化、腐败,永葆党员队伍的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执政为民、政权牢固。现在,在党内有些人经受不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充分说明只有常怀忧党之心才能解决廉洁从政的问题,使党员干部自觉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不腐败,永不变质,保持党的本色的纯度、宽度、厚度、深度、力度,使色源不偏、色纯不杂、色质不变、色度不移,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品质、美德、形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六、常怀忧党之心是一种大智慧?
之所以说忧患意识出压力、出动力、出能力、出发展、出水平,在于忧患意识出智慧、甚而出大的智慧。古人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所以,大智者不会被宽阔的大路所迷惑。也就是说,忧患意识出智,而智者最明忧患存在的隐蔽性、潜伏性、危害性和化解忧患所需进行的举措、决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强调党员干部要常怀忧党之心,这不仅是一种科学决策,也是大智慧的彰显。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态度,这里的“敬”除了指“彬彬有礼”“恭恭敬敬”之外,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除了指“担心忧虑”外,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以及心理上的忧患意识。历史反复证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名党员干部,没有忧患意识,这是最大的无知、最大的忧患。一个民族有了忧患意识,才能自强不息;一个国家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兴旺发达;一名党员干部有了忧患意识,才能执政为民。可是,在通常情况下,许多人往往在“危”时忧患易,“安”时忧患难。今天,在一派胜利的锣鼓声中,有的同志虽然口头上讲忧患,但对为什么要忧患、忧哪些患、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应对和化解忧患,则思之不多,虑之不切,谋之不深,决之难断。有的人看到我们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了,于是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认识不足,盛世之下无虑心态有所抬头;有的只看到一片和平发展、歌舞升平的景象,而看不到和平麻痹思想有所滋长,安于当个“和平官”、过太平日子;有的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和进步,多了几分自我满足、盲目乐观;还有的缺乏忧党忧国忧民之心,精力围着个人得失转,追求铺张浪费,沉溺于酒绿灯红,贪图安逸享乐。所有这些,都应该清醒、明白,要以大觉悟、大智慧去对待、去处理、去应对这些问题,解除这些问题,化解这些问题,这才是党员干部应具有的自醒性、警惕性、防范性。?
七、常怀忧党之心是尽职尽责的要求?
作为党员干部,忧党之心是使命、是天职、是担当。一个党员干部不忧党,不为党分忧,就是一种失信、失职、失责,也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价值。由于忧党之心是一种使命,因此说我们强调的忧患意识包含的是一种责任。“忧”在实处体现的就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就是始终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振兴担责,为人民的幸福负责,为党的事业振兴尽责。胡锦涛指出:“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责任重于泰山,尽责大于一切。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职务,但一切职务都要围绕“尽责”二字去尽心。职务为尽责去运行,才能经济发展、精神文明、社会和谐、政局稳定、政权巩固、万民称赞。否则,职务摆脱尽责,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作用、价值。“领导就是责任,职务就是奉献”。职务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对责任的命题。领导干部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权力和责任。职务是实现责任的手段与工具,而责任的圆满实现则是运用权力的结果和目的。古人说:“一念之差,足丧平生之善;终生检饬,难盖一事之愆。”今天“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就要以忧患之心对待职务、名利、地位、权力、责任。不过,在尽责中要从忧党之心出发,从忧患意识着眼,从党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入手,这样执政、尽责、兴党,才尽到点子上,兴在根本上,党员干部才能成为不愧在领导航向上是“一盏灯”,在廉洁奉公上是“一面旗”,在为民解忧上是“一盆火”,在尽心尽责上是“一头牛”,让职责在岗位上奉献、闪光,处处绽放出兴党之责的光辉。?
八、常怀忧党之心是前瞻性思维的必需?
忧党之心,是来自对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对挑战充分估计而形成的一种理性警觉,是平中见奇、安中思危、静中知变、察微识隐。“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这首题为《泾溪》的惊世之作,是说人们行至急流险礁时,常常举步谨慎,故无人落水颠覆;而到了平坦顺流,却往往忘乎所以,以致翻船沉亡。这首富含辩证思维的诗警示人们,在前进的进程中,道路越平,环境越顺,业绩越丰,越要兢慎清醒;否则,“倾覆”、“沉沦”等灭顶之灾就很可能降临。因此,如何辩证看“平流”,这里就有一个善于前瞻性的思维问题。持有前瞻性思维,就要把忧患之心想在前,思在先;忧患之事干在前,防在先;才能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出现,兴风、作浪。古人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告诫我们,在安乐的境遇中,应具有前瞻性思维,应当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危险,防患于未然。忧患意识说到底,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省、自悟、自察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出的是一种超前意识,焕发出的是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所以,在前瞻性思维中,要深刻理解“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含义,加强战略预见、科学预见、预防预见,把握发展变化趋势,重视对党的建设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弄清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个性、倾向性以及共性、普遍性的问题,做到对问题早发现、早认识、早解决,也就是在工作上方向明确,在主攻任务上清楚,在实施措施上方法得力,才能赢得胜利,捷报频传。?
九、常怀忧党之心是凌云壮志的展示?
忧患意识、忧党之心,与忧国忧民的志向相一致、相关联。有凌云壮志者,才会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忧虑。小富即安者,是难有忧患意识的;满足于一孔之见者,是不会有忧党之心的。唯有胸怀志向、壮志、大志、大报负、大事业心者,才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忧党之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正是人生的高远之志,造就了许许多多的千古风流人物;也正是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激励着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们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志,才激发着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常励拼搏之志;一个单位要持续发展,必须常励奋斗之志;一个党员干部要健康成长、实现远大抱负,必须常励自强之志。不过,忧党之心、奋进之志,不是自生的、天赋的,而是经过思想磨砺和胸怀宏伟目标所形成、确立的。对党政干部而言,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理念、党性,才能具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责任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富一方经济、强国富民的事业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逆境面前不失意,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自觉地在逆境中增进斗志,在创新中享受生活的欢欣,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十、常怀忧党之心是求真务实的结晶?
忧党之心取决于我国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党的实际情况,对党提出的新要求,这一观念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结晶。可以这样说,只有求真务实,才有忧党之心这一理念的形成、提出、命题。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具备的政治品格。具体讲,它是一种科学精神、工作作风、党性要求,其真谛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党员干部而言,深刻理解求真务实的科学内涵,全面把握求真务实的主要途径,认真贯彻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目的,树立求真务实的世界观,这不仅是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的需要。这就是说,忧党之心取决于在党的建设上对客观情况的正确把握,而求真务实又是实现忧党之心、兴党之责的保证。化解党内的忧患,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抓实干。唯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解决所有的忧患。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去掉名利思想,一切从大局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前进中把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困难的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把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下去、坚持下去。在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大力倡导报实情、讲实话、求实效,反对浮夸、浮华、浮躁行为,戒绝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大力改进学风、会风、文风,坚决克服“五多”现象,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从而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健康、全面、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0年5月13日
?[作者简介]赵新安:河南省西华县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