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发生暴力事件》编发侧记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英文消息《拉萨发生暴力事件》从众多候选稿中脱颖而出,荣登一等奖榜首。这条消息于事发当晚就独家向全世界披露了事件的暴力性质,被国际主流媒体作为暴力事件的证据反复引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华文媒体还将其泽成中文刊登,为我国政府对事件定性作了及时有力的注脚,也为我国媒体类似突发事件报道开创了范例。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是新华社关于拉萨“3?14”事件对外报道的代表作。在这次报道中,新华社打破我国媒体在类似事件发生后较长时间沉默的惯例,在全球传媒机构中率先发出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展开不间断滚动报道,奋力还原事件真相,回应海外负面舆论,为我国妥善处置这一事件营造了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事发后1个多月,新华社累计对外播发关于这一事件的英文稿900多条、中文稿500多条,同时,还通过法、西、俄、阿、葡5种文字播发了相应数量的文字和图片报道。这些报道被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德新社等主要外国通讯社转发2800多次,《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海外主要报纸均在显著位置刊登。
新华社成为拉萨暴力事件的主要国际信息源和世界受众了解事实真相的主渠道,从而有效地牵制了境外媒体的各种不实报道,促使国际主流舆论出现了于我有利的重要变化。中国驻欧盟使团新闻参赞王绍新说:“因为新华社提供的信息及时、权威,很多当地媒体打电话索取信息时都要求了解新华社是怎么说的。”
主动出击,掌控国际话语权
2008年3月14日午后不久,浓烟和血腥在拉萨四处弥漫,地处市中心的新华社西藏分社也受到攻击。新华社领导当机立断,指示对外部立即做好对外报道准备。从这一刻起,对外部全面进入紧急状态:正在组织两会配合报道的国内新闻采编室负责人即刻拨通了西藏分社的电话,请分社提供对外专稿;部主任严文斌火速从两会前方发稿中心赶回部里坐镇;值班副主任匆匆走进发稿平面靠前指挥;部发稿中心主任被从两会前方报道组紧急召回。与此同时,国内新闻采编室两名编辑迅速打开电脑快讯界面,根据前方记者传回的素材分别撰写中、英文快讯;其他人有的监控外电,有的查阅西藏资料,有的联系拉萨现场记者索取更多第一手素材以备滚动报道……。新华社负责对外和国际报道的副社长周锡生和副总编辑刘江也同时出现在对外部发稿平面,亲自为报道把关。
17时12分42秒,全球传媒机构关于拉萨暴力事件的第一篇报道――英文快讯《拉萨发生商店遭暴力纵火事件》从新华社发往世界各地。几大西方通讯社立即中断正常发稿,以急稿、快讯的形式全文滚动转发新华社报道。半个小时之内,这条快讯被境外媒体无数次转发,几乎覆盖了全世界主要媒体。
一场围绕西藏问题、事关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的国际舆论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随后1个多月,面对事件经过扑朔迷离、达赖集团造谣惑众、西方媒体推波助澜的不利形势,新华社始终采取主动姿态,在所有重要关键节点上一路攻占国际舆论制高点:第一个披露幕后策划者的消息,第一个报道拉萨局势得到控制,第一个提供事件经过的“完整版本”,第一个播发有名有姓的外国人目击记……
有的放矢,揭露达赖真面目
长期以来,达赖凭借其特殊身份和国际反华势力的支持,为自己戴上了“宗教领袖”、“和平使者”、“人权卫士”、“非暴力活动家”、“西藏人民代言人”等在西方国家极具诱惑力的“光环”,蒙骗国际社会和境外媒体,增加了我国媒体涉藏对外报道的难度。
达赖集团策划的打砸抢烧破坏活动与那些迷惑人的“光环”形成了鲜明对照。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有助于海外受众认清达赖的本来面目,为我国在西藏问题上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新华社对外报道从一开始就瞄准达赖头上的几大“光环”,运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逐一进行揭露,陆续播发了《“从没见过的暴行”――拉萨“打砸抢烧”目击记》、《“有人煽动我们参与闹事”――参与拉萨打砸抢烧犯罪嫌疑人采访实录》、《“死人”依然健在:达赖集团公布的“死亡名单”与事实不符》、《“当事人”批驳“军人假扮喇嘛”谣言》、《震惊和愤慨――在藏外国人见证拉萨打砸抢烧事件》等一系列有的放矢的稿件,缩小达赖制造的谎言的市场。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更是把握先机,切准要害,揭开了达赖“非暴力”的伪装。事发当晚,英文编辑敏锐地从中文稿《西藏自治区负责人就拉萨极少数人打、砸、抢、烧破坏活动答新华社记者问》中抽出“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的”这一核心内容,单独编发英文稿,出其不意地披露了达赖集团与暴力事件的关联。达赖集团当即作出回应,否认与暴力有关,并污蔑“中国镇压和平示威”。对此,对外部连夜组织前方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现场,寻涝受害人、目击者等相关人士,挖掘了大量关于商铺被烧、汽车被砸、行人被砍等暴行的第一手素材,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英文消息《拉萨发生暴力事件》被世界主流媒体大篇幅转发,揭破“和平示威”等谎言。创新观念,对接国际话语体系
为了让境外媒体和广大受众接受我们关于拉萨暴力事件的报道,以《拉萨发生暴力事件》为代表的对外报道不仅注重把握主动权,而且创新观念和手法,运用海外受众能够听懂的语言、借助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力争从语言、题材、角度、表述等多方面做到与国际话语体系无缝对接。在语言上,打破中文定稿的惯例,由前方记者提供素材,后方编辑直接用英文写作,更加贴近海外受众的阅读习惯;在题材上,从新闻规律和受众兴趣出发进行取材,更好地满足了海外受众了解事件真相的需求;在表述上,摒弃“宣传味”,完全用事实说话,靠故事和细节取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事件经过和起因、伤亡数据、受害者的亲身经历、歹徒施暴的场景等,而且客观地反映了政府保持极大克制、全力营救受困群众等事实;在发稿模式上,运用符合国际传播惯例的滚动报道方式,不断将最新动态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保证了报道时效,保持了对海外受众的吸引力。
英国《泰晤士报》在刊登这篇报道时说:“中国官方通讯社发表了记忆中有史以来最为生动、最为详细的新闻报道。”
附:《拉萨发生暴力事件》中文倒译稿
拉萨发生暴力事件
新华社拉萨3月14日电西藏拉萨14日发生暴力事件,商店遭洗劫,清真寺被烧,人员伤亡严重。
骚乱始于午后,一些人在小昭寺附近与执勤民警发生冲突,并向民警投掷石块。
14时左右,暴徒开始在小昭寺周边集结,纵火焚烧市区两奈主要街道和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冲赛康市场附近的店铺。至少五处着火,现场浓 烟密布。
目击者看到,一些商店、银行和旅馆被烧毁,致使电力、通讯中断,大昭寺和小昭寺附近的店铺被迫停业。
暴徒肆意打人
西藏自治区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有足够证据证明,这次破坏活动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指挥的。这一系列打、砸、抢、烧暴力犯罪活动扰乱了拉萨正常的社会秩序,危及无辜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记者在拉萨城区看到许多暴徒身背装满石头的背包和汽油瓶,有些人手持铁棍、木棍和长刀,可见他们是有备而来。
目击者说,暴徒肆意殴打行人,连妇女和儿童也不放过。他们沿途砸毁窗户、自动取款机和交通灯,抢劫服装店、餐馆和手机商店。街上散落着正在燃烧的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
15时左右,暴徒开始焚烧四方超市、兰盾商场和温州商城,火势不断蔓延。晚上,一家清真寺也被点燃。
目击者还看到有人被暴徒纵火焚烧。许多伤者被送往医院。死亡人数尚不清楚。
政府保持克制
警方说,民警不得对暴徒使用武力,但被迫动用了少量催泪弹,并鸣枪示警。许多民警被暴徒打成重伤。
警方尚未公布是否实施逮捕,但称暴徒乔装成普通居民,增加了追捕难度。
午夜,消防队员和民警仍在清除北京中路上燃烧着的车辆。警方加强了管制和巡逻,以防暴徒再度出击。
事发后,自治区政府采取紧急措施营救被困群众,加强对学校、医院等机构的保护,要求机关和企业保证员工安全。
当地政府还决定实施局部交通管制,并通过电视向居民通报情况,提醒居民注意安全。
网民描述“骚乱”
当晚,一名叫韩敬山的当地居民在网上发布《亲历拉萨“骚乱”四小时》的帖文,描述他亲眼目睹的暴力场面。
韩敬山下午途经市区时,突然发现小昭寺方向浓烟滚滚,救护车呼啸而过。接近小昭寺时,只见满地都是一、两公斤重的石块,一辆出租车烧得仅剩骨架。
“我看见十几个暴徒正在焚烧百益超市前的汽车,两百多人围观。”他写道,“17时56分,特警赶到,暴徒逃散,但前面300米处又有两辆出租车被点燃,随后一个满脸是血的汉族女子从我身边跑过。”
“2008年3月14目,西藏乃至中国历史上会永远记住这一天。”他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