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不可摧的意思 [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

      “在大漠深山,在战争前沿,我们是英雄的火箭军团;不要以为我们沉默无语,我们要吼一声威震长天!大国的象征,民族的尊严,只要祖国一声召唤……”   伴着这雄壮的歌声,第二炮兵已经走过辉煌的40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从诞生之日起,就为共和国擎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
  
  中南海心系火箭兵
  
  1955年春,中南海丰泽园。
  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毛泽东主席以伟大政治家的豪迈气魄,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64年10月16日,茫茫沙漠上,一朵硕大的“蘑菇云”直上九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那一天起,中华民族有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核盾牌”!
  1966年7月1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二炮兵正式组建。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历史使命的战略导弹部队,发扬我军光荣传统,踏上为共和国砺剑铸盾的伟大征程。
  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召见二炮主要领导,对我战略导弹部队的建设和发展作了重要指示。
  进入90年代,江泽民同志针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战争形态的新变化,为二炮题词:“加强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中央、中央军委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浪潮,作出组建某新型导弹部队的重大决策。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在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下,我新型导弹部队向东海、南海海域两次进行导弹发射训练;“剑”随令出,精确的发射显示了二炮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能力。
  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同志站在国际战略格局和时代发展的高度,精辟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安全环境,深刻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199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在首都天安门前举行大阅兵的方队中,战略导弹方队引人注目。人们惊奇地发现:和1984年国庆阅兵时相比,我国的战略导弹家族变大了,个头变小了。正是这“一大一小”的变化,标志着我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已经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过40年建设与发展,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战场体系和后勤、装备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已由单一型号发展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导弹并存,导弹威力不断增大,射击精度大大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明显增强,不管是深山丛林,还是大漠戈壁,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都能快速机动,并以比过去快几倍的速度完成发射。
  二炮合同训练基地一支装备精良的“信息化蓝军”也随着部队信息化的发展快速成长。这支屡屡让“红军”学会“败中求胜”的“蓝军”,穿着特别的迷彩服,配戴独特的标识牌,不仅外观特殊,使用的装备更特殊:驾驭的是先进的“战场环境模拟车”,操作的是含“芯”量较高的武器模拟训练系统。“信息化蓝军”走进战略导弹训练基地,像一块坚硬的“砺剑石”,“磨”出导弹部队新的训练观念、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
  网络化训练异彩纷呈。某基地进行信息化条件下对抗演练,一道道作战命令通过网络终端同步显示在各发射单元的电脑屏幕上,一个个随机设置的“敌情”接踵而至。反情报侦察、抗电子干扰、破网络攻击,一时间,控制与反控制、破坏与反破坏、欺骗与反欺骗、干扰与反干扰,在激烈对抗中厮杀。面对扑朔迷离的战场态势,官兵们交出一份份合格答卷。
  迷彩帐篷里,荧屏闪烁。某基地首长机关正在进行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导弹战”。全新的野战训练,练就首长机关的敌情判断能力、独立筹划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军事理论不断创新。2005年6月,一本厚厚的《第二炮兵军事学》摆到了各级指挥员案头。这本由二炮战略学、战役学、指挥学、信息作战学等15个一级学科和54个二级学科组成、凝聚着几代人心血的鸿篇巨制的诞生,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军事学体系已经形成,为二炮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群英托起冲天剑
  
  二炮发展之初,备受人才短缺之苦。如今,二炮已拥有数量可观的博士、硕士生导师,涌现出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国家级中青年专家。中高级干部98.4%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作战部队发射营长、发射连长90%以上拥有硕士、学士学位,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干部六成以上是博士硕士。
  成就非常之事,需要非常之人;二炮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上创造的成功经验令人称赞――
  导弹技术专家进入指挥决策层。从1995年开始,二炮率先在全军推行技术专家进入指挥决策层,团以上作战部队的总工程师全部被任命为各级党委常委,纳入本级首长系列,并赋予他们“重大决策监督权、长远规划参与权、科研项目否决权、咨询报告提交权”。此举为各级党委科学决策提供了保证。
  “神剑人才培养工程”日臻完善。这项工程从加强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入手,先后制定了不同时期的人才建设规划和吸纳引进、培养锻炼、选拔任用、稳定保留、奖励激励、考核评估等多项配套政策。
  1998年,二炮率先在全军建立二炮总部、基地、导弹旅三级“尖子人才库”,达到总部有导弹技术专家、基地有技术尖子、导弹旅有技术骨干。
  大学生干部群体迅速崛起。二炮先后接纳近万名地方大学生干部,第二炮兵每年数千项科研项目,80%是由这些地方大学生干部主持或参与完成的。
  正是这支充满活力的人才方阵,托举起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科技助导弹腾飞
  
  
  从2003年开始,二炮针对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大趋势,打破科研部门界限、专业界限、学科界限,实施一体化科研机制改革。二炮建立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二炮导弹技术专家、导弹型号总师为龙头、专业配套的一体化科研队伍。二炮装备研究院组建两年多来,承担了2500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200多项。
  二炮对制约战斗力建设的“瓶颈”进行重点攻关。研制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实现信息传输、远程监控等多项功能;与战区信息网络系统并轨,实现相互间的互联互通;采取多种方式丰富和扩充各类软件系统,实现指挥系统网络全要素配套;战役战术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作战指挥分析决策的智能辅助;综合信息系统,为各作战要素获取信息、通报情况、分析决策、协同行动提供综合信息平台。
  二炮依靠科技进步为战斗力生成提速。比如,“智能维修辅助系统”将装备损伤情况输入后,只用几十秒钟,诊断“处方”自动生成。远在百里之外的导弹技术专家,通过远程可视系统,指挥抢修人员替换相关零部件,使“受损”装备很快起死回生。
  二炮广泛吸纳民用技术,采取多种科研协作方式,使搁置已久的15个重大科研课题先后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进训练场。通过引进、嫁接、改制、集成民用科技成果,使二炮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炮每年有上千项科技成果问世,90%以上得到推广应用。比如,“导弹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测试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大型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我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军帐”日趋现代化;“作战阵地人员生存保障”系列成果研究成功,进一步增强战略导弹部队的作战能力。二炮工程部队战士抱着风钻“突突”打炮眼的景观已成历史。传统工兵已淡出二炮历史舞台。
  (6月21日《光明日报》)
  
  链接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为何叫“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简称二炮。对于这个名称,不少人存在误解,以为还有“第一炮兵”、“第三炮兵”等等。其实不然,第二炮兵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的战略反击本领。
  为何要叫“第二炮兵”?这完全是出于当初的保密需要。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可世界并不太平。面对敌对势力的“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心创建中国的战略核力量。1956年作出了重点发展以导弹、原子弹为尖端武器的历史性决策;从1957年起,逐步组建了战略导弹的科研、训练、教学机构;1959年,我国第一支地地导弹部队正式组建;1966年7月1日,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机关。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组建的,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没有使用“战略导弹部队”这个称谓,而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第二炮兵。
  
  第二炮兵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1966年6月,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了成立第二炮兵领导机关的决定。7月1日,正式启用第二炮兵番号。这标志着战略导弹部队以独立建设的态势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在此之前,我国已开始发展战略导弹武器,并组建了战略导弹营、团和基地。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第二炮兵方队雄姿英发地踏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次揭开神秘面纱。
  1996年3月,在中央军委的直接指挥下,我新型导弹部队向东南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这是第二炮兵首次向世人公开展示其战斗力。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
  1999年10月1日,当第二炮兵受阅方队再次英姿勃发地走过天安门,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进展。
  (6月24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