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以色列第17届国会选举举行,投票从当地时间上午7时开始一直到晚上10时结束。据中央选举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本届大选18岁以上具有投票资格的选民共有501万人。
3月29日凌晨,以色列选举委员会公布,根据对99.7%投票站投票结果的统计,代总理奥尔默特领导的前进党已经稳获下届议会120个席位中的28席,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奥尔默特将出任新一届内阁总理。
3月28日举行的第十七届以色列议会选举,创下了以色列历史上选民投票率的最低纪录,仅为63.2%。现在参与角逐的三大党的初步排序已定,即前进党28席、工党20席、利库德集团11席。
得知选举初步结果的奥尔默特表示,已经做好同巴勒斯坦展开新一轮谈判的准备,并愿意在谈判中做出“痛苦的妥协”。
以色列媒体称,这一结果具有转折性的深刻变革意义,它标志着以色列告别沙龙时代和强人政治,也结束了左右翼两党轮番执政的传统形态,开启了政治格局的新篇章。《耶路撒冷邮报》甚至将这次选举与1977年、1992年和2003年三次改变以色列历史进程的大选相提并论。
纵观奥尔默特获胜的原因,大体可归纳为三点:一是前进党走中间道路,契合了选民的要求,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前进党奉行政策的最大特色是中和性,既有别于利库德集团的右倾保守,又不同于工党的偏左和冒险。同时,沙龙创下的基业使奥尔默特便于守成,坐享其果。虽然奥尔默特已经摆脱沙龙的阴影,但在继位伊始,他毕竟得靠沙龙的名望抬升自己。
其二,前进党竞选活动得当,组织有方,出招到位。奥尔默特在选前一再表示,要还以色列国民“一个全新的以色列”,同时又提出继续执行沙龙路线的口号,表示将继续完成单边撤离约旦河西岸小型定居点、在2010年前划定以巴未来边界等执政纲领。分析人士称,这反映了以色列的“基本政治现实和主导民意”,让人们对前进党充满信心。此外,前进党重视宣传,不惜出动各种新闻资源和力量不断为大选助威造势。据《国土报》报道,奥尔默特有一些关系融洽的记者和作家朋友,关键时刻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和配合。
第三,民众关注方向发生转变,脱贫成了选民的第一关注重点,正好错开奥尔默特生涯中缺少军事经历的短项。以往人们常常将奥尔默特与沙龙相比,认为奥尔默特缺乏沙龙作为一言九鼎重量级人物统领全局、执掌国政的能力,因为他不具备像沙龙那样的丰富军事经历。然而这一次,选民更多地关注民生,安全考量退居第二位,这使奥尔默特得以避开自身的不足,顺利冲刺总理宝座。
中东媒体认为,这次选举,某种意义上是对奥尔默特未来执政理念的一次全民公决,它事实上为将来的以巴谈判定了调。奥尔默特获胜后发表讲话说,他已经做好准备同巴勒斯坦展开新一轮和平谈判,并愿意在谈判中做出“痛苦的妥协”,在未来几年内划定以色列的最终边界,但强调绝不会无限期地等待巴勒斯坦人的回应。
巴官方认为选举是以色列内部的事情,巴方不会干涉,但希望奥尔默特当政后立即启动与巴勒斯坦人的谈判,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单边行动。
3月29日,新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孙必干说,以色列议会选举的结果表明了以色列人民的选择,“我认为不管是哪一位领导人当选或赢得多数,以色列总是要通过和平的手段,走谈判解决问题的道路。”
孙必干说:“到现在为止,新当选的议会第一大党的前进党已作出一些积极的表示,中国欢迎这种积极的表示。我们衷心希望中东问题有关各方能够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坚持走和平谈判解决中东问题的道路。”
4月6日,以色列国内安全总局在东耶路撒冷逮捕了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成员、巴自治政府耶路撒冷事务部长阿布?阿拉法。以安全部门当天证实了这起逮捕事件,称有关人员在阿拉法试图进入巴勒斯坦地区时将其逮捕。
这是以哈马斯成员为主的巴勒斯坦新政府3月29日宣誓就职后,以色列首次逮捕哈马斯内阁部长。
4月16日,以色列警方在东耶路撒冷以企图非法集会为由逮捕了哈马斯成员、巴立法委员阿布?蒂尔和另外6名哈马斯成员,并对他们进行了讯问,但随后将他们释放。
4月17日下午,以色列海滨城市特拉维夫旧公共汽车站附近发生自杀爆炸,造成9人死亡,50多人受伤。这是自今年3月29日新一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成立以来,发生在以色列境内的第一起自杀袭击事件。哈马斯此前一直遵守与以色列达成的停火协议,但拒绝谴责任何针对以色列人的袭击行为。
事发后,杰哈德下属的军事派别“耶路撒冷旅”和法塔赫下属的“阿克萨烈士旅”分别宣称对爆炸事件负责。
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谴责爆炸事件,强调爆炸损害了巴勒斯坦人的利益。但哈马斯发言人认为,袭击事件是“以色列针对巴人民犯下的一系列罪行的一个自然结果”,是“以色列占领和野蛮入侵政策的直接后果”。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俄罗斯、德国分别发表声明对爆炸事件进行谴责。
4月18日,以色列临时政府决定,不对此次自杀式爆炸袭击采取大规模军事报复行动。
(据3月28日《光明日报》、3月30日、4月7、12、18、19日《人民日报》和4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