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片的使用已经进入一个跨媒体传播的时代。一些电视台新闻节目把新闻图片点评作为一个固定的节目内容,以新闻图片引出对新闻事件的评论。网站也大量刊发新闻图片。与此同时,纸质媒体也加大了新闻图片的使用量。新闻图片成为多媒体传播活动的主角,人们渴望看到好新闻照片,编辑希望把好的照片展示给读者。
什么样的照片才是好照片呢?笔者认为,好照片应该具备三“品”、四“度”。
力度、高度、深度、温度
随着新闻摄影队伍的壮大和非专业人员的参与,媒体要想从报道内容上做出独家新闻很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就要用独家影像报道新闻事实。强调独到的观察、独到的判断和独到的摄影语言,使独家影像成为媒体特色、品牌及核心竞争力。独家影像要做到画面表现有力度,报道有深度,思想有高度。
作品表现有力度主要强调画面表现力,更多体现在光影运用、镜头掌握、画面张力等摄影元素应用上。
获得《人民摄影报》2006度新闻摄影评选体育类组照金奖的 《燃烧》就对摄影语言有很好的把握。这组照片之一的《训练日》(图―),摄影记者费茂华没有按照常规体育新闻照片的模式截取“运动员+跳板”的特写画面,而是将训练中的运动员放在更广的场景中。作为画面主体的跳水运动员高高跳起,她奋力跳起的姿态被阳光反印在训练馆的墙上,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将背景的黑暗打破,尽管是彩色照片却表现出很好的影调层次,摄影元素的恰当运用将跳水运动内含的力与美较好地展现出来。一幅作品有没有力度来打动读者,与记者的思想高度和对事件理解的深度有关。获得《人民摄影报》2006年度杰出记者奖的李锋在拍摄《北京前门胡同拆迁》(图二)时,镜头对准的是拆迁的工地,并不是单纯的记录眼前的场景。头脑里思考的却一直是“通过审视中国的时代变迁,反思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站在关注即将不复存在的、“逝去”的影像的高度构思画面。一幅好照片的诞生往往是记者理解某一事件的深刻社会意义,然后从新闻事件发展进程中截取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来表现主题。记者思想有深度、视角有高度,照片的画面表现才会深刻、有张力。
一幅好照片,除了具备力度、高度、深度等几个因素外还要有温度,即有人情味。这方面的照片比如:《人民摄影报》2006年度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日常生活类金奖《春运中的母与子》,母亲将方便面条高高挑起,用嘴咬成孩子可以咀嚼的长度,儿子向后仰头,准备迎接母亲递过来的食物。整个画面洋溢着暖暖的母子深情。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有人情味的画面能打动摄影者,有人情味的照片更能打动观看者。每年反映春运的照片成千上万,超载的火车、拥挤的车厢、如潮的人流等已经司空见惯的画面冷冰冰地被纪录下来,作为春运主角的人都被物化了。而这幅照片关注的是春运中的人,带有温度的镜头记录的是暖暖的生活画面。虽然只是春运大北京下的一个小生活片断,但却比那些硬性的新闻照片更有感染力。
摄影本身是遗憾的艺术,很少有新闻照片能做到力度、高度、深度、温度兼有,四者得其一,就可以称得好照片了,但这四个度为摄影记者提供了努力的目标。
艺术品、品位、人品
新闻照片也可以成为艺术品。好的新闻照片,除了具备新闻性外,还要具备艺术性。今天的新闻事件就是明天的历史。随着时间流逝,除了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照片外,其它照片新闻属性就会慢慢淡去,支撑它不被人忘记的往往是照片本身的艺术属性,光影效果、影调、色彩等等是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
好照片还要有品位,要杜绝新闻摄影的娱乐化、低俗化。由于摄影队伍的扩大,很多突发事件的现场画面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送到编辑面前。但是这些照片也存在很多问题。突发事件报道中,血淋淋的尸体、事发现场,触目精心的变性手术细节等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编辑面前,有的更是堂而皇之地登上报刊版面。
血腥场面的直接纪录,带给读者很大视觉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好照片,它会给读者留下报纸过度渲染暴力的印象。血腥场面要讲求摄影手法,要考虑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用虚化焦点的方法来处理类似问题。好的新闻照片应避免过度宣扬暴力倾向,还要避免娱乐化倾向。
摄影者的人品与修养也会影响照片的品位,从一个人拍摄的照片中是可以看出摄影者的人品与修养。摄影记者的镜头中要饱含人情味,要尊重拍摄对象。《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在谈到车祸,火灾等突发事件报道时表示,“作为记者,在拍摄时,你必须考虑到对死者的尊重、对死者家属的尊重以及对读者接受能力的尊重”。
《法制日报》摄影部主任居杨认为,“在法制题材中,无论罪犯、犯罪嫌疑人还是受害人,他们首先都是人,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复杂的情感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些典型的故事和人性化细节若能用镜头表现出来,同样会打动人”。只有尊重他人、尊重拍摄对象的摄影作品才经得起时光的沉淀,经得起时光沉淀的照片才是好照片。(作者分别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社记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