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新闻媒体的角度,以认知理论和工作实际为基础,从我国特别是安徽地区艾滋病发病现状、艾滋病防治面临的问题、媒体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等方面,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提出“记者的效果要比医生强很多”这一观点。同时,从实例的角度,指出记者应该如何以身作则、媒体如何防止“二次歧视”,并总结了媒体报道艾滋病相关新闻时应遵循的基本规范。
【关键词】艾滋病 记者 媒体传播原则
“安徽省卫生厅最新通报,我省自1994年底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2009年9月30日,全省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和病人6063例。”而在全国,截至2009年底,全国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10.5万。“2010年,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将达到1000万人,并因此产生26万艾滋病孤儿,中国也成为全球艾滋病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专家表示,中国许多人对艾滋病出现大流行与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导致艾滋病防治出现4个严重不够:广泛深入的预防宣传不够、支持发展防治措施的政策不够、发展有效干预措施的力度与广度不够以及对科学的投入不够。”(摘自《亚博经济》)
抗击爱滋是全人类的使命。而在防治艾滋病的过程中,“媒体具有无与伦比的能力,他们提供生死攸关的、重要的艾滋病信息以及社会变改的支持性环境,挽救成千上万的生命。”(《媒体与艾滋病问题的观察报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席彼得?派特著)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媒体、记者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向人们揭示艾滋病的危害,另一方面向公众宣传如何防御和治疗艾滋病,对艾滋病的遏制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媒体是打破对艾滋病沉默的有效工具,通过开放式的交流,动员全社会一同来抗击艾滋病的流行,并为公众讨论与交流创造条件与空间,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减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
一、媒体表率,不仅仅在作品层面
“你敢和艾滋病人握手吗?如果你的同事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你还会和他一起工作吗?如果你家门口早点店的老板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你还会在他那里吃吗?”在笔者的一篇题为《你敢和艾滋病人握手吗?》的反艾滋病歧视的报道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媒体参与防治艾滋病的过程中,,媒体的态度、立场体现在采访、编辑、公共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相关的新闻报道,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更多的是需要媒体亲力亲为,在多个环节作出表率。
1、“歧视比病毒更可怕”
一对姐妹因父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联系多所学校无人接受;湖北某医院收治一位艾滋病患者后,院内其他病人一夜跑光;一男子染艾滋病,其妻子临产,找到多家医院无人愿意接生;10岁以上艾滋病人中的年自杀率是同年龄组自杀率的66.15倍,等等,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笔者在艾滋病发生的村庄采访时,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普通民众“谈艾色变”。艾滋病患者的基本权利常常被剥夺或得不到尊重。
笔者认为,歧视产生的原因是很多人习惯把艾滋病与不良性行为、吸毒联系起来,从而看不起他们。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无知而产生歧视,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不愿与艾滋病感染者交往。
社会对艾滋病人的歧视,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不少人自暴自弃拒绝治疗,有的有意隐瞒病史,从而增加了艾滋病毒的传播机率。“被隐瞒的疾病是不可能得到控制的。”桂希恩说,如果因病情被隐瞒,造成政府不了解真实疫情,就不利于控制疾病。“从某种程度上说,歧视比病毒更可怕。”
2、人性化需要加强
媒体在抗击艾滋病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一份全国调查显示,87%的中国人认为新闻节目是获得艾滋病信息的可信来源。M.A.艾滋病信息资源中心的Edmund Settle先生说:“媒体可以创造一种氛围,让人们讨论如何保护自己,改变自身的行为,并减少社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歧视。”目前,我国的媒体从业者已经开始讨论他们在防治艾滋病战略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努力持续、合乎道德地报道艾滋病问题,传播相关知识,消除歧视,维护公众利益。
当前,艾滋病宣传教育最缺乏的就是人性化。人们纷纷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看成另类,把他们当作洪水猛兽。笔者认为,我们要对付的是艾滋病毒,而不应该是艾滋病人。大家应该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他们,让他们回归社会,拥有他们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是一个和谐社会所具备的基本元素。
3、记者要以身作则
记者应该做一名关心艾滋病患者志愿者,亲身参与防治工作。在安徽省的“关心艾滋病患者”志愿活动中,笔者与医疗界的志愿者进驻我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向艾滋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生产生活救助,与艾滋病患者零距离接触20天,了解他们的疾苦与欢乐。通过此次活动,笔者对艾滋病患者、艾滋病防治工作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2008年世界艾滋病日,笔者当选为安徽省红十字会艾滋病预防宣传形象大使,得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唤起公众对艾滋病防控的关注,对艾滋病携带者、病人的关爱。
媒体从业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公众性质,帮助教育人民,告诉他们艾滋病病毒不是随便就会传播的,也告诉人们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人可以过充实而富有成效的生活。
二、媒体应防止“二次歧视”
媒体为了提高提高媒体收视率和可读性,在操作层面经常会给患者的心灵带来新的创伤,形成“二次伤害”。如果媒体不考虑艾滋病感染者的后果和感受,忘记了媒体的责任和良心,则就形成了传播中的“二次歧视”。此时,媒体人需要换位思考,给予艾滋病感染者平等的关注和真正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让患者单纯成为曝光的对象和揭秘隐私的素材。
媒体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媒体既要带着责任,更要带着感情,要注重人文关怀,使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办法,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从而在防治艾滋病的宣传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艾滋病防治中,记者比医生的作用更大。媒体报道会给公众留下对艾滋病人的总体印象,也会影响这一群体人的生活甚至是命运。”承担中国―美国政府艾滋病合作项目的前景集团政策项目中国总部首席代表高源博士说。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会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有时也会带有偏见,而这些文章和报道会给公众留下印象,会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也会给艾滋病人及感染者带来不公和痛苦,甚至影响他们的命运。
从艾滋病涉及的医学、伦理、法律等问题来看,报道艾滋病问题比报道其他问题存在更多的困难与挑战。
三、报道艾滋病的态度:科学 理性 人文
1、报道艾滋病应遵循哪些规范?
从记者的角度来看,报道艾滋病并不容易。恐惧、无知、偏见、否认、文化和政治等因素,都是如何看待艾滋病的影响因素。媒体记者报道时要克服道德、伦理的偏见与自我价值观,保持公正及无歧视与差别对待的心态。
首先,报道内容必须真实可靠。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在报道相关艾滋病新闻时,尤其需要重视这一点。在传播的内容上,媒体应该传播有关艾滋病的正确信息、准确数字。记者应该具备科学的知识、理性的立场。只有建立在媒体公信力上的准确报道,才能让公众相信媒体,愿意遵从媒体的指向性引导。这就需要媒体记者必须用相关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背景知识,广泛接触学者、医生、政府、非政府及感染者组织,尽可能地掌握全面的知识,具备相当完整的知识结构。
其次,在采访报道中,记者要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以平等、尊重、互利作为采访对象选择的前提,完整无误地向采访对象表达自己的采访意图,让他们参与到采访、写稿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这一报道的前后过程。成文后,应请被采访者过目,并请他们签署同意意见。这一方面是为了尊重采访对象,尤其是渴望尊重的弱势群体;另一方面是为了对新闻作品负责,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第三,媒体记者要有足够的新闻专业素养,尽可能多地挖掘、披露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和遗漏,但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影响的事实,能对政府、卫生工作者和整个社会有启示的事实。提醒和促进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和一些新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善于思考问题,注意观察,求新而不猎奇。
2、如何成为一个好的报道艾滋病的记者?
为了更好地发挥媒体在抗击艾滋病斗争中发挥作用,媒体的管理机构、卫生机构需要对记者和传媒人士进行相关培训,首先要让记者理解关于艾滋病的一系列问题,学习如何有效报道艾滋病及相关事件,特别是掌握如何消除歧视、如何进行相关问题报道。在具体的报道中,记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眼光往下放,真正深入基层。我们有很多记者,可能平时因为各种原因,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为防止艾滋病的努力,只放在了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那一天,这是远远不够的。大家应该在平时也把这个作自己的工作之一。
(2)尊重每一个生命。带着爱心,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个人权利。其实,有的时候记者的作用确实有限,但记者是一个公众人物,一举一动都具有一种示范作用。
(3)有社会公正的责任感。不带有个人目的,不追求私利,对社会负责。
(4)做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在防治艾滋病,记者与卫生工作者是合作伙伴,需要共享信息,进行坦诚与友好的合作,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开展工作。平时,记者要与卫生工作者多联系,寻找他们工作中的亮点,从中挖掘出来一些新闻点。不能把目光只放在12月1日那一天。■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 实习编辑: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