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信源是新闻记者采写新闻的必要保障,同时也是核定新闻是否准确的主要基础。重视新闻报道信源的合法真实,是当今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近年来一些媒体出现的忽略信源而出现的新闻造假、新闻失实等问题,有必要在这个方面提出一些有关核实与保护的措施,同时借鉴国内外有效的方法,让新闻的信源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新闻报道 信源 核实 保护
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语言: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根据有关资料中提供的线索、一位当事人说,等等,这样不确切信源的出现,只要是当过记者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要么是记者根本没有采访有关部门,只是用这样的托词来做样子的,要么是提供了材料的人和单位出于顾虑不愿公开身份。不论哪种情况出现在报纸上,都会让读者感到新闻来源的不真实。
近年来,国内新闻界开始提倡信源的“实名制”,一是为了体现真实,二是表明记者采访的印迹。另外,媒体在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信源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源,体现出其人文关怀的一面。
一、 信源的准确性
1、信源的准确来自于认真核实
信源,即信息的来源。新闻信源,即新闻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新闻报道永远是一个寻求最权威信源,从而认定或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随着媒体间的竞争加剧,为追求时效和轰动效应,某些从业人员对信源可靠性的求证和推敲流于形式,有时甚至有意无意地忽略,最终导致报道“失误”或不准确报道的出现,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影响。
在西方,媒体对于信息来源是十分谨慎的。美国新闻学者梅尔文?门彻说过:“记者报道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因此,对于信息的来源以及核实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美联社规定,在使用其他来源的信息时必须确信所用资料可靠,当使用新闻稿信息时必须核实。路透社要求记者,尽一切努力核实来自别人的报道。借鉴西方媒体的做法,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怕麻烦,认真核实是避免虚假新闻的最好办法。其次,尽量使用两个以上的信源,用以相互印证事实的准确性。
2、采写编辑的过程中,应该了解信源五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的多方来源
在报道新闻时可以从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个信源处获得信息。 直接来源是指当事人或有关部门、有关人士直接提供的事实,也称“透露式”来源。特点是较可靠,说服力强。间接来源是指消息来源是经过转手引用其他新闻媒介的,也称“援引式”来源。
(2)使用信源必须注意信源与新闻事件的关系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信源一定要注意与新闻事实本身的关联度。读者看新闻的时候会想:它与这个事件有什么关系?这个单位与这个新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由他们出来说话?我们应该知道,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涉及是非性新闻的报道,一定应该非常明确地点明信息的出处,不要采用转述信源。比如报道“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中对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事件的报道,就应该直接让消协的人来出面回答问题。
(3)在具有争议性的报道中应该采用多重信源相互印证
对于具有争议的报道,尤其是调查类报道,目的是要查出有关问题的真相。为了防止片面与孤证,还要注意一些重要问题的事实一定要采取多源印证,即有两个以上的人或证据证明发生了某个事件和某个问题。调查一个问题,能够印证的源头越多,就越有说服力,报道的内容就越接近真实。例如《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调查水门事件时,在4个月中先后采访了1000多人,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获得多源印证,以便更有力地揭露问题。
(4)尽量不要使用模糊信源
一些报道中经常出现模糊信源。有些记者,采访某个新闻时冠以“据某权威人士说”、“ 据一位消息灵通人士说”之类的话,一旦出现新闻失实,当报社被卷入官司的时候,连一个具体的证人都找不到。使用信源,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新闻的真实性,是通过信源来体现记者曾经拜访过的人和单位,告诉人们新闻来源是有依据的。如果使用了模糊信源,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更会给读者阅读新闻时带来困惑。
二、 做好信源的核对及保护
“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记者迟早要出差子”。这是《纽约时报》记者尼尔?麦克尼尔的一句名言。巧合的是,为这句至理名言提供了绝妙例证的却是他的同行罗伊?霍华德。
在《新闻与战争》一书中记载了一件假新闻事件。1918年11月7日,当时任美国合众新闻社社长的罗伊?霍华德从巴黎向纽约发了一条消息:“协约国于今天上午11点签订了停战协定――下午2时停止敌对行动――美国人于今天上午占领了色当。”这几行字意味着历时4年之久造成800万人死伤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然而,这条消息却是假的!就在这消息发表几个小时后,美联社又发布了一条消息:“今天下午2时15分,国务院正式宣布,德国尚未签署停战的条款。”
这条假消息是霍华德有意制造的吗?不是,他只是疏于印证而已。原来,11月7日上午,法国政府情报局接到一份报告说:“一切敌对行动将于下午2点停止。”情报局官员德卡蒂萨克兴奋不已,报消息专稿给美国驻法国联络处代表斯坦顿上尉。斯坦顿又把这个消息散布开来。下午1点,美国驻巴黎海军情报处一个官员把这个传闻用电报告诉了美国驻法国水域司令威尔逊上将。威尔逊接到电报时,霍华德正巧在场。职业的敏感使他想到这可能是一条绝对重大的新闻。他问威尔逊:“上将,我可以发这条消息吗?”威尔逊犹豫了片刻,说“我看可以”,于是假消息就出笼了。
实际上,一直到11月11日早晨5点半,德国停战代表团才在法国的贡比涅森林中的火车里签署了对协约国的投降书。霍华德假如设法从其他渠道印证一下,这个笑话可能就不会出现了。
在新闻报道中,信源在文章中的出现和使用,会采用下面的做法:
1、引述中注意对信源的核对
由于新闻报道的需要,经常会引述一些其他来源的背景、事实材料等,记者在写作中就应该尽量找到原文、原期刊等进行核实和注明,这样就不会出现较大的事实出入。
2、必要的时候要保护好信源
记者在采访负面新闻和揭露性新闻的时候,需要一些关键的内部信息,而许多知情人,或者在关键岗位掌握信息的人,在自我保护的意识下,不太愿意站出来提供有效的信息,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此,保护好信源,是记者采写新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广州日报》2009年8月2日A8版上刊登了标题为《打赢官司 使用匿名信息源报道时任总理埃亨秘密收钱最高法院裁定报纸不必透露消息源身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美国新闻界看来,保护消息来源是为了确保掌握重要信息的人以匿名的方式告诉记者他们所了解的情况,而不用担心自身安全。这是记者得以开展工作的必不可少的保护,也是记者能够为公众服务的前提。
在我国,保护信源的工作也应该被看作是对信息提供者的保护。在深度调查性报道中,可能会涉及一些为记者提供信息的人,他们在与记者沟通中都会希望尽量不要透露自己的信息,当然记者一般是会信守诺言的,但也有个别的记者会泄露报信者的信息,这样的记者同样会受到同行们的批评。
3、如何甄别匿名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信息
许多媒体都采用报料人、线人的做法来获得有效的新闻信息,并支付一定的报酬用以购买他们提供的信息。
报料人是近年来媒体采用的获取新闻线索的方法,并逐步替代过去由大量通讯员提供新闻线索的方法。如《广州日报》、《兰州晚报》都会在刊登的新闻后附注一条支付金额的信息来给予报料人劳动的肯定。线人的身份比较隐蔽一些,他们一般提供的都是比较内部的、核心的信息,尤其是对调查性报道有着至关重要的证据作用。这些人一般不可以公告他们的身份,是属于需要保护的群体。
在媒体,由于有热线电话设置,每天靠这种渠道得来的新闻也非常多。据有关材料透露,杭州《都市快报》的热线电话得到的有效信息占该报社会新闻报道量的45%左右,显示了群众力量的强大,对于社会监督、及时处理问题、改善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但是,在大量的电话和电子邮箱提供的信息中,有一部分是匿名的。因此,对于匿名的电话信息必须谨慎对待。有的人可能是事件的核心人物,非常清晰地掌握核心机密;有的人可能是在马路上听到信息,本身就存在真假难辨的问题;还有一些是对当地政府或者单位产生不满情绪的人,他们可能是发发牢骚而已。但是不管怎样,都应该认真记录下每条信息,以防漏掉重要的信息,最好的办法是将他们的姓名、电话号码记录下来,以便进行核对。
参考文献
①[美]卡罗尔?里奇著,钟新主译:《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②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③周克冰编著:《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④[美]梅尔文?门彻 著,展江 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⑤[美]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森,斯坦?利约翰逊 著,宋铁军 译,《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张俐,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刘蓓,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新闻专业学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