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中的安徽形象] 安徽一本大学排名

  【摘要】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网络舆论,对区域形象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对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一个时期有关安徽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以认清现今的主流网络媒体所折射出的安徽形象,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安徽形象的建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主流 网络媒体 安徽 区域形象
  
  一、引言
  
  安徽地区形象是指安徽地区整体的公众印象,是公众对安徽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对正处于崛起中的欠发达省份安徽来说,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尤为重要,它能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旅游者的金子招牌,是可以转化为有形财富的巨大无形财富,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传媒作为一种传播面广、易为大众接受的传播方式,其传播内容极易引导大众对地区形象的认知倾向。要扩大地区影响力,合理科学地利用传媒是塑造良好区域形象的关键环节。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是安徽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平台。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网络舆论,对区域形象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为个案,分析中国网对安徽地区的报道,分析现今的主流网络媒体折射出的安徽形象,同时希望这项分析能对安徽形象的建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中国网》对安徽的报道分析
  
  (一)文本的选择及依据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是用简体中文、繁体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韩文和世界语十个语种十一个文版对外发布信息的“超级网络平台”,其读者分布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国家级对外传播网站,中国网依托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50年对外传播的资源优势,同时联合全国各省市重点新闻网站,共同建立了全国外宣网络平台,开创了网络对外传播的新格局。从区域形象传播角度分析,中国网具有权威性和受众面广等特点,是区域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聚道。
  (二)安徽报道及安徽网络形象界定
  安徽报道指以安徽为主要涉及地域的新闻报道,整篇报道以安徽为新闻价值点,如果报道中提及“安徽”字样,而非以此为新闻,则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结合传播学理论,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安徽媒介形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安徽网络形象,即人们通过网络媒体对安徽地区的报道,形成的对安徽地区的整体印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可以细分为安徽政府形象、安徽经济形象、安徽文化形象、安徽民生形象等。
  (三)类目设置
  选取《中国网》对安徽的报道,主要从报道的倾向、数量、议题设置上进行分析。
  在报道的议题上,从安徽的政府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和民生形象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政府形象的考察样本来自于政治领域的报道,以政府为主题的报道;经济形象的考察样本即经济领域的全部报道,包括农业经济、旅游经济、其他经济领域等;文化形象的考察样本来自文化领域的以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为主题的报道;民生形象的考察样本来自民生领域的报道,即通常意义上的社会新闻。
  在报道的倾向性上分为,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中立报道三种类型。
  (四)时间分期
  2010年12月16日-2011年1月17日,通过中国网的站内搜索,共检索到关于安徽的报道185篇,即得到样本185 个。
  (五)抽样结果分析
  1、整体分析:对安徽报道议题的分布
  
  
  在这段时期共有185 篇报道,议题分布的情况(见图一):报道议题最多的是经济领域65条;占总数的35.1%;其次是民生领域59条,占总数的31.9%;随后是文化领域31条,占16.8%;政治领域30条,占16.2%。
  由上图可见,中国网对安徽的报道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民生领域。其中经济报道中,旅游新闻占了半壁江山,突出了安徽旅游大省的形象。文化领域的报道基本是正面报道,也突出了安徽是文化大省的形象。民生新闻中,负面新闻居多,突发事件往往是连篇累牍的跟踪报道。政治领域也是负面报道居多,尤其是安徽地方政府官员形象欠佳。
  2、安徽形象的具体分析
  在上文所统计的议题分布的情况下,以下从安徽经济发展形象、政府形象、文化发展形象、民生形象四个方面入手,来具体考察安徽在中国网上的形象呈现。
  (1)经济发展形象。经济发展状况是区域形象高低的最有力的衡量标尺,重点分析经济报道可以很好的了解安徽的经济发展状况,反映出中国网对安徽经济的关注点,从而折射出安徽的经济形象。
  这一时期对安徽经济领域的报道共65篇,将其分为旅游经济、农业经济和其他经济三大类。其中,旅游经济34篇,占52.3%;农业经济3篇,占4.6%;其他经济28篇,占43.1%。(见图二)
  
  
  从图二可以看出,安徽经济报道中,旅游经济占到半壁江山,安徽旅游大省的形象凸显,其中关于黄山的新闻一支独大,有12篇,占到18.5%。农业经济着墨不多,仅为3篇消息类报道,主要是关于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监管的报答。其他经济报道领域,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形势、区域发展等。皖江示范区建设、打造城市群和开发区发展是这一时期报道的重点主题。如反映皖江示范区建设的《皖江示范区吸金四千亿 安徽崛起新引擎》、《安徽省皖江示范区城市园区建设扩容升级》、《长三角投资热潮助推皖江示范区凸显抢滩效应》;关于城市群报道的《沪苏浙皖四省市着力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关于开发区报道的《安徽合肥高新区城管试点对守规经营户现金奖励》、《安徽六安开发区打造5大百亿元产业板块》。该类报道中对安徽企业报道不多,仅有一篇是关于恰恰食品企业的,还是批评性报道。
  总体来看,安徽经济形象以正面为主,仅有2篇是批评性报道。与以往传统媒体呈现的农业大省形象不同,中国网呈现的安徽是旅游大省和正在加速崛起的新经济大省形象。
  (2)政府形象。在社会转型期,舆论监督作为制度监督的重要补充,一直被寄予很高的社会期待,作为网路监督的主要对象,政府与官员已然成为区域网络形象的窗口和名片。这一时期,中国网以安徽政府和官员为主体的报道共有41篇,其中,负面报道21篇,占51.2%;中立报道11篇,占26.8%;正面报道9篇,占22.0%。(见图三)
  
  
  批评性报道主要涉及地方官员腐败,以权谋私等问题,如黄山市事业单位因人设岗招聘事件,宿州官员遭情妇网络举报事件、曹颖章案:官员滥用职权强拆受刑罚、砀山县原房产局局长被前妻和儿子举报获刑19年半等等。其中,“黄山市事业单位招聘事件”中国网报道达11条。这次事件首先是黄山一网民在论坛上发帖曝光,引起网民热议。直到徽州区重新组织招聘工作,事件才得以平息。网络媒体在这次事件中充分发挥了评论和监督作用。
  事实上,安徽政府官员绝大部分是清正廉洁的,但负面信息更能吸引注意力,网络转载率相对较高,容易成为炒作的热点。这就要求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政府官员更要严于自律,以免自毁形象和给区域形象带来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在赞扬性报道中,有“合肥市开通首个官方拆迁微博”、 “中国地方政府探索解决老年公寓‘一床难求’”、 “合肥4镇试水晋升‘镇级市’成为城区周边卫星城”等报道,合肥市勇于改革创新发展的政府形象得到较好呈现。
  (3)文化发展形象。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报道共有31条,其中教育科技类4篇,占12.9%;文学文艺类27篇,87.1%。(见图四)
  
  
  这一时期中国网对文学文艺类报道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对安徽的教育和科技报道的比重较小。文学文艺类报道中,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戏曲新闻有6条,黄梅戏有2条。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3条,关于徽文化研究的有1条。而关于安徽卫视的娱乐新闻有6条之多,这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安徽文化特色。
  作为文化大省,安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而中国网对其文化领域的报道面较窄,折射出的安徽文化形象还比较单薄,和安徽的实际发展情况还有距离。
  (4)民生形象。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这一时期中国网有关安徽的民生新闻共有59条,其中负面报道达46条,78.0%;正面报道6条,占10.2%;无倾向性报道7条,占11.8%。(见图五)
  由图五可以看出,中国网折射出的安徽民生形象欠佳,负面报道居多。负面报道多集中在社会不良风气和突发性事件方面。突发性事件是报道的热点和重点,如关于安徽怀宁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报道量达18条之多。从 “安徽23名儿童血铅指标恢复正常 肇事企业未通过环保验收”、“安徽儿童血铅超标真相:环保局参与引进污染项目”等新闻标题可以看出,这起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没有依法行政。这些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是中央级媒体。对儿童血铅超标事件的高度关注,一方面是媒体本身具有监督和评判功能的属性;另一方面安徽本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缺席或失语,导致中央级媒体不断介入调查并加以报道。
  虽然民生新闻中正面报道为数不多,其中一条“洗脚妹10年资助逾百贫困生 饱受非议从未放弃”值得关注。该文报道的是80后颍上女孩刘丽10年来用辛辛苦苦洗脚打工挣的钱资助逾百名贫困学生的事迹,彰显了新时期安徽人富有责任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新形象。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加大对安徽典型人物尤其是这种民间小人物的宣传也是有效的途径,他们的形象更贴近百姓,他们的精神更能打动人。
  结语
  总体说来,与以往传统媒体呈现的农业大省形象不同,中国网呈现的安徽是旅游大省和正在加速崛起的新经济大省形象。
  中国网对安徽的报道相对客观公正,但是负面的新闻和评论也不少。安徽要在中央级网络媒体中树立积极健康的正面形象,在加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是关键因素。政府部门加大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要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开放度,即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这也是网络监督的终极目标。
  安徽本地网络媒体在负面事件中不能“缺席”或“失语”,要加强舆论引导。对于负面事件,本地媒体要积极介入调查,有责任及时向大众报道事件的进展情况,而不是一味“封堵”信息。只有平衡报道,才能增强媒体的可信度,公众对负面事件会有全面、真实的了解,也会促使地方政府尽快解决相关事件,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形象和区域形象的传播。
  
  【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网络传播与安徽形象塑造研究》(AHSK09-10D74)课题的相关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继南、何辉等:《镜像中国―世界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②张泉,《主流媒介视野下的安徽形象研究――以“中部崛起”实施前后《人民日报》对安徽报道为例》[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③耿磊,《媒体中的安徽形象》[J].《青年记者》,2009(6)
  (作者单位:王慧,安徽省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吴樾,中安在线网站)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