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最辉煌的年代,袁伟民是这支“三连冠”球队的主教练;北京申奥成功时,他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北京奥运会,他已经功成身退四个年头,进入了颐养天年的岁月。他就是袁伟民,我们熟悉的袁伟民。
然而,已经七十岁的他,却成了一个我们此前不曾认识的袁伟民。至少,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里,他让我们似曾又看到了他当年在球场上的矫健身影;让我们不敢相信他竟然是这般激荡人心的陌生。
虽然我们很喜欢袁伟民这种让我们猝不及防的陌生,虽然他让我们猝不及防地激动了一下,但一如上帝也逃避不了的那个宿命,袁伟民还是被人讨厌、被人诅咒了。在书里,袁伟民只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和平缓的语调,讲述自己任体育总局局长时经历的一些体坛事。然而,这些被袁伟民还原的体坛旧事,却被当年参与其事的某些人喻为“国家机密”,袁伟民也因此被人斥责为一个“不懂政治”的昏老头。
为什么有人害怕这些所谓的“国家机密”被“泄密”?这些体坛旧事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国家机密。即使没有时过境迁,即使还在当年,即使放在偏远地区的小机关,这些事儿也算不上是什么机密。但它们的的确确属于某些人的私人秘密,不可告人的那种,但不是不可侵犯的那种。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要让这些旧事披上“国家机密”这套防弹衣的秘密。
袁伟民是当年一些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他终于肯客观地、历史地、镇定自若地坦然面对这些陈年旧事的真相。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袁伟民已不再是当初的袁伟民,他变成了“李敖”。他不再是一名让身体等老的老人。他“返老还童”了,成了一个敢讲真话、敢说真相的年轻人。
一些真相,本可以随着逐渐老去的老人的离职而永远绝密下去,永远不为人知,不为世人所详,成为无所谓也无意义的陈年旧事,不复为人提及念起。袁伟民完全可以“成人之美”,他有足够的资格和充分的理由去这么做。作为一个曾经的体育总局局长,他完全有体制内的义务和体制内的权利去做一个永远的沉默者,永远地缄口不语。他甚至可以因此而优秀,成为后来人敬仰、学习的人。
但他没有这么做。
城里的孩子都是坐在婴儿车上长大的,偶尔才被母亲推着走出户外晒太阳,全身还包了个密实,脚下也蹭着小皮靴,只是露着一个小脸蛋来面朝太阳。骄傲的城里母亲都信仰这么个逻辑:孩子晒晒太阳,健康;晒多了,会晒坏。在农村,孩子出了娘胎就被搁到满是泥泞的地上。阿婆对媳妇说:就让他爬去滚去,跌了摔了,长大了结实。万事万物都不外乎这两种成长方式。从训练场走上官场的袁伟民,更比常人知道摔打对于成长的重要。在“七十而从心所欲”之时,他毅然选择了“成长之路”,希望那个他曾经奉献过青春和心血的体制“长大了就结实”。
所以,他选择了真话与真相。
所以,我们可以想:也许,真相时代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