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决胜于战线之外】战时后勤保障

  我们分析战争胜负,往往着眼于战场态势,指挥员的运筹帷幄以及双方战斗人员的勇敢机智,却很少思考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千军万马也需要吃喝穿用,还需要弹药补给,这些后勤方面的事往往却决定了战争的进程,中国古代兵法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下面我们就通过几场战争来领略后勤的重要性。
  
  志愿军吃了后勤的亏
  1950年12月31日夜晚,中国军队发起了第三次战役,“联合国军”利用机械化优势迅速后撤到37度线。1951年1月8日,中朝军队的新年攻势全部停止了,事态的进展完全如李奇微所预言的那样:“只是礼拜攻势或月圆攻势,像气球一样只能鼓起一周左右。”
  这次战役之后,李奇微更加确定自己之前的假设:志愿军发动第一次战役是八天,第二次战役是八天,第三次战役还是八天,难道这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三个相同的数字,三种相同的做法:即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一反常例停止追击,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不,决不是那么简单,再冥顽不灵的头脑指挥战斗,也会懂得乘胜追击的道理,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志愿军不具备长时间进攻的能力。
  由于“联合国军”的空中优势,使得志愿军的运输时断时续,甚至不得不靠人力、畜力,沿着崎岖的山道,肩扛背驮,驱赶着牛、马和毛驴,来一点点运送极为有限的粮食和弹药,而在紧张的攻进战斗中,弹药、粮食几乎完全靠作战士兵自身携带,一旦粮食、弹药消耗完毕,而补给又不及时,那么进攻随时都会停止。这就是志愿军攻击态势只能保持一个星期左右的原因。
  还有,由于志愿军担心白天作战会遭到“联合国军”空军的轰炸,一般只在夜间作战,天亮后便隐蔽起来,这同样减少了攻击的时间,而且大大增加了作战的难度……志愿军喜欢有月光照耀的夜晚,月亮圆了的时候也是他们夜间攻击最活跃的时候,据此又可以说,志愿军的攻势是一种“月圆攻势”,而无论是“礼拜攻势”或是“月圆攻势”,都证明了志愿军作战时存在种种限制,这种限制一旦被“联合国军”所利用,那么志愿军将在军事上难以有所作为。
  于是李奇微利用志愿军在后勤补给上的这个致命弱点,在志愿军攻势刚一停止时就发动闪击作战,不给志愿军休整的时间。在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后勤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尽管作战英勇,仍然不能把“联合国军”赶出朝鲜半岛,最终只能在三八线附近停战。
  
  中印战争的“不败而败”
  1964年11月14日,印军开始对中方发动进攻,随即遭到中国精锐54军的强烈反击。16日,印军被穿插切割,印军11旅被歼灭,中国军队开始正式反攻!至20日凌晨,又歼灭印军62旅、65旅、48旅,4天时间中国军队歼灭了印军4个旅。
  至此,中国军东线部队已经下到喜马拉雅山南部,前锋直指印度边疆重镇伊斯普尔;西线部队已经突出喀喇昆仑山,前锋逼近印度河上游重镇楚苏勒,距离印度首都只有300公里,印度已经无险可守。
  11月20日中午,当印军溃败的消息传到印度首都新德里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向华盛顿的报告中说:“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美国立刻下令航母舰队开赴印度。印度阿萨姆邦开始组织居民撤退,银行已经烧毁了30万镑的印度纸币,邦政府正准备对电厂、自来水厂进行毁坏性爆破,印度一时间流言四起。次日,印度广播电台停止了正常播放,开始反复播放印度国歌。印度好像即将亡国。
  就在这个时候,中方突然宣布停火并后撤,撤至数年前的实际控制线,令印度人乃至全世界都大吃一惊。此时,印度政府已经陷于混乱,尼赫鲁居然不是从外交途径获得中国撤军的消息,而是从飞机场买来的报纸中得知的。最后,经我驻印度使馆大使证实后,仍然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印度随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反扑占据了中国的藏南地区,中印战争除了获得30年和平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成果,被称为“不败而败”的战争。那么中国军队在明显有利的形势下为什么要主动撤军呢?
  问题也是出在后勤保障方面。中印边界的雪域高原,崇山峻岭使得交通运输困难重重,滑坡、塌方和泥石流,常使运输中断,入藏的物资运输不但成本高,而且很难有绝对的保障。时至今日,即使青藏铁路已通车,对西藏的运输压力也只是减轻,谈不上从根本上解决。40多年前的运输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而在喜马拉雅山另一侧的印度,道路运输条件比中国好多了,因此后勤保障条件也就比中国强多了,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喜马拉雅山大雪封山的季节,由中国内地向藏南的运输完全中断,而在印度一方,这一季节正是旱季,降雨量很少,运输便利。4~7月天气转暖,冰雪开始融化,泥石流和滑坡加剧,道路坍塌,中方的运输依然很难进行,印方此时进入雨季,也存在和中方一样的难题,但由于运输距离近,困难情况稍轻。7~9月是高原暴雨的季节,如遇暴雨,道路将被泥石流或滑坡阻断,对于中方来说,一年中只有10~11月这两个月天气晴好,土层干冷板结,运输便利,利于作战。
  而且就算中国长期占领全部有争议的约9万平方公里土地,必须有至少几十万大军长驻,这相当于平时在西藏驻军的好几倍。而且每年有10个月的时间必须要在完全没有后勤支援,没有援军的条件下独立作战。在那里修机场,靠空运来满足作战需要,就算是今日的中国都不可能实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更加不可能了,退一万步讲,如果前方战事激烈,则即使在青藏、川藏和新藏公路均畅通的情况下,这些等级很低、路况很差的公路,也难以满足运输的需要。
  事实是,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中国军队战力已达极限,因此在美国航母编队开进印度,准备在南亚次大陆一雪朝战耻辱的时候,在苏联和英国的最新武器装备已经运抵印度的时候,中方在当时落后低效的后勤条件下,主动后撤实为明智之举,稍有迟疑便会遭遇战局的逆转,甚至灭顶之灾,那样的话,也许现在我们要讨论的就不是“当年我们为什么要主动撤军”的问题,而是要问:“为什么当年我们不及时撤军!”
  
  中越战争的后勤问题
  中越战争于1979年2月17日爆发,3月16日结束。虽然这次战争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次战争在后勤保障方面有所改善,但同样因为后勤的问题限制了作战的距离和战斗力的持续性。
  让我们先来从进步的方面看看后勤的重要性。1979年战争的中越伤亡总数相差不大,中方约6万多人,越方不到8万人,但中方伤亡中,伤者占大多数,死亡仅6000余人,且多在战争最初几天;越方则死亡率很高,死亡人数约近5万人,造成如此差别的原因是局部战斗结束后,中方伤员可以得到及时的救护和直升机迅速运送,因此伤员死亡率大为降低,这是中越战争中中方后勤的主要经验之一,也是可圈可点之处。而越方一直被迫撤退,大量伤员被遗弃在战场上,许多伤员为避免被俘,爬到潮湿且蚊蝇虫蚁孳生的丛林或洞穴中躲避,因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后勤保障的重要性。
  然而,在后勤补给方面,在1979年进攻越南的10个军级部队中,有5个军不隶属于与越南接壤的昆明和广州军区。由于解放军采用位置固定的仓储系统为其作战部队提供后勤支援,缺乏机动后勤保障系统,无法为远离驻地的大规模、大范围军事行动提供后勤支援。
  中国军队在指挥、通信,特别是后勤保障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越战争的进程,美国分析家对中越战争分析后认为,由于后勤方面的问题,中国军队越过边界300公里后,作战能力大幅下降,即使不是出于战略考虑撤军,也会面临后勤方面的致命问题。
  难怪战后越军最高统帅武元甲说:“我们越南打仗没什么特点,就是南北纵深足够长,回旋余地足够大,你来我就走,你走我就来,你们超越国境线作战很少超过300公里,到底不过是浅纵深作战,很快你们子弹打光,补给用完,就会掉头往回走,所以我们不怕追击。”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及时有效的后勤保障,对于一支想要打赢战争的军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很多情况下,战争不光是前线战壕里刀光剑影的厮杀,更是战线后方国力和后勤的比拼,也许战争还没有结束,胜负就在战场后方见分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