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中国家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家中出现需要长期照顾的人,例如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或病人,整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都会被打乱。这种照顾如果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支持,多半会使照顾者感到不堪重负。而我们现有的社区服务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 因为它缺乏社区照顾的专业基础和制度安排。
如果上述状况只发生在几个家庭中,这充其量只是少数人的事。但如果这类家庭多了起来,这无疑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了。对此,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在2009年,全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经达到3159万,占到老年人口的18.9%,而机构养老(养老院、医疗护理机构)只能为1.5%的老年人口提供护理床位。尽管北京地区的机构养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只能为3%的老人提供床位。这就意味着全国2600多万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6%)还是要在社区寻求照顾。足见启动社区照顾工程所涉及的民生之重。
对于社区照顾体系的重要性,我们还应当看到,“照顾服务,是为了应对每个社会成员在生病特别是老年阶段可能发生的失能风险而构筑的安全网。它的发展,是解除每个人后顾之忧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因此,在社区提供多层次照顾服务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情,而且是涉及每个社会成员的重大民生工程。当每个中国人在面对生病特别是老年阶段可能发生的失能风险时,如果能够得到社区照顾的多方面支持,他们的安全感和快乐指数将大大上升。
很明显,当居家养老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应对“银色浪潮”的主流方案之时,在中国社区公共服务中开发社区照顾体系,其迫切性和重要性已经鲜明地提上日程。
(摘自《北京青年报》,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