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作为国家级综合性心理学研究机构,主要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神经和遗传学基础。从生物、个体、社会3个层次和毕生发展过程,对人类心理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心理所自成立以来,经历了30年的曲折历程,1981年起进入稳定发展。1999年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型基地研究所的定位认定。200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序列,200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总体目标是:把心理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基地和知识创新中心,在重要的心理科学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人口与健康”和“社会稳定与发展”国家战略目标服务。
继2001年举行建所50周年庆祝活动后,转眼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又迎来了55岁的生日。5年来,心理所经历了一段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程。为纪念心理所建所55周年,本期《心理科学进展》刊登一组研究进展回顾文章。本文为这组文章作序,以总体概括介绍心理所5年来的工作。
1 科研
基于对心理科学、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前沿趋势的研讨,根据中国科学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心理所确定心理健康、认知与脑、社会与经济行为3个主要研究方向。并对原有的科研布局和组织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当今分子遗传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给行为遗传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其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中最有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领域和前沿热点。为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心理所又适时开拓了新的重要研究方向――行为遗传学,并于2006年4月成立了行为遗传学研究中心。在科研目标不断凝炼过程中,心理所目前已形成了面向国家需求和面向心理科学前沿的科研布局。心理健康、人类认知、行为遗传学、社会与经济行为,这4个主要研究方向围绕“心理与脑、遗传与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前沿研究,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科研项目的部署和实施是完成创新任务的重要手段。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后,心理所在所级重点和前瞻性研究两个层面部署实施了一批创新项目。所级重点创新项目以凝聚科研力量、培育创新成果、带动主要研究方向的发展、为重大项目的组织做铺垫为主要目标。部署实施了“心理健康的神经机制研究、空间与语言认知研究和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心理行为研究”3项所级重点创新项目和8项前瞻性研究项目。同时,心理所还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和努力承担国家和中国科学院各项科研任务。5年里,争取到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2项、973子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3项、“百人计划”项目4项,以及其他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和横向项目。
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苗头”的成果。如通过系列风险研究,提出了“齐当别”抉择模型,并引发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者的广泛讨论;采用脑成像方法以及巧妙的实验设计,首次精确记录了顿悟的脑功能机制,证明顿悟性的发现可能最初源于脑内的前扣带回而最终形成于海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眼动追踪技术以及事件相关电位等脑成像技术对人类空间认知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空间记忆和空间巡航的双系统模型,已在JEP(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实验心理学领域中最好的杂志之一)上发表了4篇系列实验研究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通过脑成像研究,证明了汉语加工与拼音文字加工的差异。只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持和必要的科研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苗头”一定能形成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
这期间,心理所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5年里,在重要学术刊物(CSCD)和SCI/SSCI/EI/ISTP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共发表CSCD期刊论文600余篇、SCI/SSCI/EI/ISTP期刊论文386篇,较往年有了很大提高。获奖数量也明显增多,共获得国家图书奖1项,省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其他奖2项。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和国家标准的制定数量较之往年也发展迅速,共获得国家专利9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标准6项(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各3项)。争取经费和承担重要项目的能力明显增强,争取中国科学院内外科研经费的比例已达1 : 1。
2 国际合作与交流
2004年8月8日至13日,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成功举行。这是国际心理学100多年来第一次真正在发展中国家举行该会议。大会的主席、秘书长、组织委员会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均由心理所人员担任。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500名中外心理学者出席了会议,是国际心理学大会历史上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会议,也是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本次大会非常成功,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好评。
为了系统阐述心理学某一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沿,拓展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视野,提高其理论和科学素养,并在研究所的重要方向和领域中,为战略性和实质性国际合作奠定基础,设立了心理科学前沿论坛,制定了简章,并于2002年11月底正式启动了论坛。到目前为止,已举办5期。论坛的举办不仅拓宽了所内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为国外著名心理学家认识和了解心理所创造了机会,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巩固和加强原有国际合作关系的同时,拓展了新的国际合作领域和空间。在一些重要领域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了实质性国际合作,这些合作项目将带动心理所在重要领域的研究较快地走向国际前沿。
3 人才队伍
提高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强大的科研、管理和支撑队伍。心理所一直将人才队伍建设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人才的引进和吸引方面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方面,在中国科学院人才引进计划的指导下,结合研究所的实际,制定了“心理所‘百人计划’招聘实施细则”,明确了杰出人才的各项待遇和支持,以及具体的招聘程序。5年里,先后共引进“百人计划”6人。另一方面,重视青年后备人员的聘任,积极为研究所注入新鲜血液。5年里,共接收毕业生和博士后32人,其中科研人员25人,管理和支撑人员7人。
“发展研究生队伍规模,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心理所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目标。经过努力,这一目标已得到实现。目前在读研究生已达161人,与进创新人数之比超过2 : 1。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也有了大的提高。5年里,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院长优秀奖,32人次获得中科院各项冠名奖。此外,博士后、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队伍规模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目前有在站博士后20人,是2000年的5倍。
4 体制机制
近5年,心理所进行了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队伍动态更新,资源择优配置,鼓励竞争发展的新机制。
为了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在组织结构上做了重大调整。将人事教育工作从综合办公室剥离,专门成立人事教育处,规划心理所人才队伍的发展,提升管理职能。
在全员聘用合同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了“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动态更新”的岗位聘任制度。根据创新岗位指标数,公开招聘、竞争上岗、逐级聘用,组建了一支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科研、管理和支撑队伍。此外,推行项目聘用制度,允许项目和部门负责人根据科技创新需要自主招聘项目聘用人员,实行有期限的合同聘用,满足了对人才的动态需求。
根据中国科学院对研究所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不断改革和完善已实行10多年的绩效考核体系,并根据考核对象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绩效管理制度。管理人员采用360度管理行为评价方法,科研人员从经费、论文、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职工的年终奖励挂钩。打破了平均分配的局面,拉开了距离,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研究所的创新工作,系统制定并颁布了基本助学金、奖学金及研究助理“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助学金制度,对优秀的研究生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在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引导他们为研究所的发展做贡献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5 基础设施
2003年对落成15年、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的实验楼进行总面积为8000平方米的改扩建。历经半年,如期顺利地完成了该项工程。改扩建后的实验大楼,统一规划了科研、办公用房和会议室,规范、标准化地装备了各类实验室,办公室和会议室。科研布局更加集中、合理,办公环境更加便利、功能完备。各项事业的发展向办公和实验用房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05年初开始积极筹备总面积为5000平方米的行为遗传学实验楼建设。历经一年多的拼搏,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工程已于5月17日正式开工,预计年底完成。行为遗传学实验楼明年正式投入使用。
长期以来,心理所的科研装备数量少、技术水平低。近5年,自筹资金建立了公用行为实验室,并选派专人负责组建和管理,使心理所技术平台建设打破了课题组“壁垒”,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中,心理所对技术平台又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布局,建设关键技术平台。投资约600万元的“十五”科研装备计划虚拟现实系统、ERP技术平台、生物心理学技术平台已按计划建成。目前技术平台已经初具规模,拥有行为研究、脑与认知、生理心理和建设中的行为遗传学四大技术平台,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活动的效率和规范化程度。
心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对心理学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心理所于2001年启动了中国心理科学信息中心建设项目,拟整合与优化心理所、中国心理学会以及国内外相关心理学机构的学术信息资源,为海内外华人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及时、全面、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已顺利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目前已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强大、安全性和可靠性高、可管理性强、伸缩性好的中国心理科学信息中心综合服务系统。已组织了近40个心理学相关数据库,正在逐步盘活图书馆和期刊编辑部现有的科技文献资源,使全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文献利用方式逐渐向网络化和电子化发展,大大提高了科研信息更新的效率,增强了科技创新能力。ARP系统的建设,为研究所管理理念和体制创新、管理规范化提供了技术平台。
近5年来,心理所一方面全力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工作方案,另一方面精心部署创新工程三期工作、并规划未来五至十五年的发展蓝图。心理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不断凝炼目标、凝聚力量,显著提升了创新能力,形成了良好发展态势,为今后的发展和腾飞做了许多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所未来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是: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快速发展,创新队伍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并推进体制与制度创新。成为国际一流的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基地、权威的心理健康综合研究中心、有影响力的社会安全与经济行为的心理科学咨询机构。
在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实施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启动的机遇时期里,在心理科学地位日益提高、国家需求日益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对心理所和心理学开始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的有利时机里,心理所今后一定能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解决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急需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问题,把握和攻克心理科学发展的国际前沿问题,为国家和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再创新的辉煌!心理所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