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数千名俄罗斯人在该国各地举行游行集会,抗议经济危机以来,他们的生活水平出现下滑。抗议者高呼反普京口号,要求普京下台。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油价作为俄罗斯经济和普京政权的支柱持续疲软,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这一景象顿时让时间回到了10年前:那时叶利钦政权风雨飘摇,年轻的普京跃跃欲试。此时重温普京权力征途上的“红与黑”:红色的苏联情结和黑色的权术、暴戾与冷酷,这让普京谋权和掌权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变得不难解释。
上篇:普京值得玩味的三大情结
“苏联情结”:为斯大林干杯。普京出生于1952年10月7日,是在原苏联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普京的爷爷曾当过列宁和斯大林的厨师,父亲曾在苏联海军服役,并参加卫国战争身负重伤。普京在大学时期加入苏共,在后来回答记者“什么时候退出苏共”的问题时说:“我没有退出。苏共不存在了,我就把党证放在抽屉里。”1999年12月,时任政府总理的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既指出苏联时期付出了“巨大代价”,又强调这一时期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这种看法显然与苏联扩军备战、威胁世界和平、拖垮国内经济的主流观点背道而驰。在他上台前,俄共主席久加诺夫曾在一次宴会上提议“为斯大林干杯”,普京也跟着举杯说:“为斯大林干杯!”。2000年3月,普京在《访谈录》中谈到“柏林墙的倒塌”时说:“我还是为苏联阵地在欧洲的丧失感到惋惜。”同年5月其就任总统的仪式上,普京向参加仪式的军人们响亮地喊出了苏联时期的称呼:“同志们!”
“圣彼得堡情结”:西化外衣下的暴戾。普京的出生地列宁格勒,是彼得大帝时期的首都圣彼得堡,也是俄国欧洲文明的象征。普京从小在这里上学,并在该市最高学府“列宁格勒大学”毕业。1989年,普京从德国回到列宁格勒(1991年后改回旧称圣彼得堡),不久当上该市第一副市长。他的权力之路始于此,最后成为了新千年的新彼得大帝。圣彼得堡是俄国“回到欧洲”的桥梁,是俄国“属于欧洲文明”的标志,表面上西化色彩很浓厚,但背后却是彼得大帝不容挑战的权杖和俄国的专制巅峰。因此普京的“圣彼得堡情结”,在西倾的外衣下包含浓厚的威权色彩。普京自身非常赞赏并继承了彼得大帝的一句名言:“给我二十年,还给你一个奇迹般的俄罗斯。”事实最后也证明,普京继承了彼得大帝的铁腕。
“克格勃情结”:冷酷而无可置疑。19年前,满腔怒火的民众将绳索套在克格勃的创建者捷尔任斯基的雕像上,将其轰然拉倒。自那时起,克格勃的官僚们就开始期待东山再起,9年后普京的上台让他们实现了当年的愿望。普京在上小学时,就崇拜苏联的间谍英雄。他在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中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出色的间谍,用我的恶名去换取敌人的失败,用我的牺牲去赢得祖国和人民的胜利。”15年的“克格勃”生涯,使他养成了一种独特的“克格勃情结”:冷酷而无可置疑。上台后的普京重用曾经的秘密警察,他们占居了俄政坛25%的高级职位。而这个比例在叶利钦时期为11%,在戈尔巴乔夫时期仅为3%。这一切,使人们感觉又回到了曾经的警察国家。
下篇:新版彼得大帝的复活
上述三大“情结”的倾向性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把这些情结延伸,也就不难解释普京为夺取宝座而采用的一切手段。
前任栽树,普金乘凉。长达10年的低油价让俄罗斯经济于1998年崩溃,并受到同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卢布急剧贬值70%,俄政府拖欠400亿美元外债,俄罗斯人存款损失近一半,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于瘫痪。普里马科夫临危受命担任总理,一方面经济触底后开始自然反弹,另一方面普里马科夫对经济政策实行重大调整,使得1999年俄罗斯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1998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8%。恰在经济向好之时,由于普里马科夫力主查清时任总统叶利钦的腐败问题而被叶氏集团免职,普京随即取而代之,之后俄罗斯经济开始反弹。带领俄罗斯克服1998年经济危机后来成为普京竞选总统时的一大筹码,但其实军功章的一半应该分给危机顶峰时临危受命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在经济上,普京是幸运的。
“蹊跷”的恐怖袭击连续不断。正当俄罗斯从经济危机的泥沼拔出半条腿之时,首都莫斯科、达吉斯坦共和国的布伊纳克斯克市、俄南部伏尔加顿斯克市连续发生多起爆炸案,这一系列的爆炸案致使293人被炸死,651人受伤,使俄罗斯人又陷入了另一种恐慌之中。多次爆炸都具有相同的特征:专业的炸弹布置,来自军方的高能炸药,时间地点的无限巧合,使得国际舆论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阴谋。但来自俄官方的说法为:这是车臣分离主义分子的杰作。剧变后多年的动荡、金融危机和“恐怖主义”这些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让俄罗斯人异常期待一个强如彼得大帝似的人物出来主持局面。所以1999年9月24日,上任刚刚一个月的总理普京在记者会上语惊四座:“我们将上天入地追寻(制造爆炸的)恐怖分子,哪怕是在茅房里抓住他们,也要把他们在那里面干掉。”这种决绝无情而又粗俗的话语颇似彼得大帝,据称彼得大帝在下令惩处反叛的卫兵时,一口气说出了74个脏字。
以打击分离主义名义进军车臣。在这一连串脏话脱口而出之后不久,俄军铁骑开进车臣,迅即控制车臣大部份地区。随后攻占了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击毙了包括车臣共和国前总统在内的大多数分离主义领导人,建立了一个亲俄傀儡政权。事后乔治?索罗斯在一篇名为《谁失去了俄罗斯》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在报界和电视媒体精心编排的宣传攻势引导下,恐惧和愤怒直指车臣。普京入侵了车臣,国家杜马选举在群情激昂的战争气氛中进行,很少有候选人敢于反对入侵车臣。高效的军事行动给原本打着打击分离主义旗号的入侵更加合法,并且避免了第一次车臣战争的拖沓,更没有给反战主义分子以反应的时间。战争的辉煌胜利,充分展示了普京的坚定意志与铁腕,使得他的名望鹊起。他从一个西方眼中叶利钦的第五只“小白鼠”,瞬间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1999年12月31日,普京突然来到车臣前线慰问出征士兵,更使他的民望达到了顶点。
与叶利钦的权力交易。也就在这一天晚间,叶利钦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突然宣布辞职,舆论哗然。按照俄罗斯宪法,普京暂时担任代总统,3个月后提前举行大选。此前,叶利钦实际上已经步履维艰。叶利钦和他在俄政坛被称为“家族”的权势集团不断曝出腐败丑闻。当时曾引起轰动的“克里姆林宫受贿案”涉及到叶利钦小女儿塔季扬娜,而其核心幕僚、俄罗斯媒体大亨别列佐夫斯基涉嫌大规模洗钱,让总统宝座风雨飘摇。乔治?索罗斯在《谁失去了俄罗斯》中还披露:叶利钦总得想方设法建筑一个能保护他的叶利钦继承人。提名普京作为候选人的计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笼的。2004年3月,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在问及普京为什么他会成为接班人时,其表示:“至少我可以保证他(叶利钦)离任后的人身自由和某种宁静的生活空间吧。”事实上,普京上任后签署的第一个法案,就是为辞去总统职务的叶利钦及其家人“提供法律保障”,获得起诉豁免权。此时普京刚满49岁。他9年前进入政坛,进入莫斯科权力圈40个月,出任总理则只有4个多月――他从一个无人知晓的毛头小伙迅速成为支持率45%的俄罗斯新版彼得大帝。在普京任内,他将当年的7大财阀中的4位投入监狱;逮捕异见人士、棋王卡斯帕罗夫;将三大电视台全部国有化;涉嫌总统大选舞弊;并在梅德韦杰夫上台后垂帘听政……而俄罗斯普通民众也从当初混乱局面中的人心思定,渐渐对普京彼得大帝式的威权产生反感,或许今日的抗议只是俄罗斯另一次治乱轮回的开始。
其实,彼得大帝的俄罗斯帝国没有灭亡,布尔什维克的苏俄帝国没有灭亡;相反,它们很可能会在普京治下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