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东出差前一天,和朋友小聚,多喝了点酒,肠胃当即表示抗议,一夜不舒服。 很担心第二天会有什么状况发生。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还好,我们乘坐的是“和谐号”,可以随时解决问题。事情有时就是这么吊诡,真的随时可以解决了,问题倒没有了。南京到济南,5个小时的车程,竟然不曾有内急的感觉,我们一路打牌到终点。
假设乘的是大巴,按照当时的健康状况,我一定会坐立不安,担心一旦腹痛难忍,会很不方便,汽车在公路上不可能想停就停,厕所也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有,而越是这样担心,不适就越明显,我曾经有过N次这样心神不宁的体验。
不同的交通工具,会引发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微妙变化,而使用同一交通工具,不同的运行状况,人的心态也会有所不同。骑车通过一段一两千米的路程,也许未必需要使用一次刹车,而如果你事先知道刹车失效或失灵,那么你在骑行这段路程时,一定会有些提心吊胆,放不开手脚。
突然联想到我们中国人的某些传统行为。譬如,我们一直是以存款为荣的。最大的消费就是住房。有人分析说,现在中国房价上涨得厉害,很大程度是因为年轻一代具有巨大的刚性住房需求。很多人在想,购房是不是能够保值增值呢,甚至将来养老就全靠手上这一两套房子了。
某报最近刊出一则新闻:《八九十岁了养老指望谁,孩子还是房子?》。新闻的由头是一起赡养官司。其实,这新闻揭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更喜欢买房、囤房而不是先去消费、潇洒呢?为什么中国人至今依然希望多生多育呢?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不完善,常常对未来不可预知、缺少安全感,所以才特别依赖票子、房子、孩子。
这种感觉有点像我们坐在一辆大巴上,老担心会有什么状况,其实也未必会发生,而如果心里老不踏实,往往事情就出来了。有人问过一些日本年轻人,他们大都不急着买房。道理很简单,人家“乘坐”的是“动车组”,安全、舒适、快捷,不需要太多担心自己前方的旅程。
我们的路上已经开行“和谐号”动车了,可是,心中的动车还没有到位。或许,我们离和谐、舒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只差那“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