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查新体系构建探讨】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摘要]介绍高校社科查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社科查新体系与现有的科技查新体系之间的区别,指出高校社科查新的现存问题,就高校社科查新体系的构建提出五点建议:一、发挥政府导向功能,推动社科查新体系建设;二、借鉴科技查新经验,健全社科查新行业规范;三、自建社科成果数据库,加强社科文献资源建设;四、配备高级查新人才,建立专业社科查新队伍;五、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社科研究者查新意识。
  [关键词]高校 社会科学 查新
  [分类号]G354
  
  人文社会科学(下简称社科)是以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实质是解释人与社会存在、发展的原因,找出规律性或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社科查新即通过对此前已经公开报道的社科文献的检索,了解是否已有相同内容的研究成果,以查验所申报社科研究课题或所取得的成果是否具有新颖性。高校是社科研究的重要阵地,在大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建立社科研究的查新体系,是繁荣社科、实现社科创新的重要环节。
  
  1 高校社科查新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我国的自然科学研究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科技查新体系,而社科研究至今还没有一套查新体系和查新方法,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社科研究的发展。社科查新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完善社科研究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社科管理效益,有利于社科研究的学风建设。
  
  1.1有利于完善社科研究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社科研究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同行专家评议法,其基本做法是由从事某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价值或重要性,旨在通过专家群体的知识和智慧来形成正确的判断;二是引文分析法,指用社科成果被其他文献引用次数来反映该成果的质量和价值的一种定量的方法。一般来说,引文次数可以反映论文的质量和价值,引文次数越大,论文的价值就越大。这两种方法在社科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并非十全十美,前者受专家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向、区域构成等因素的影响,后者则无法全面地衡量社科研究的创新水平。因此,有必要引进一种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社科研究创新度的评价方法以弥补两者的不足。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建立社科查新体系。
  
  1.2有利于提高社科管理效益
  当前,国家和社会对社科研究的投入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的特点,既有面向全国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又有省市社会科学基金,还有部门的各项基金。仅以高校主管部门教育部为例,2009年度(截止至6月份)就组织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网络时代的科技论文快速共享研究”等多项社科课题的申报工作。这些社科课题在立项时都有明确的选题,经过了严格的评审程序,但各级各类课题不可避免会出现重复研究和立项,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影响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目前,社科课题的结题往往依靠专家评审,而评审专家常常是由课题组选定,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专家丰富的专业知识,辅以高质量的查新便可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从而保证立项、鉴定、验收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因此,从社科管理的角度出发,必须尽快建立查新机制,严格把好项目的立项关和结题关,促进社科基金总体资助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1.3有利于社科研究学风建设
  目前的学术界,一些人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拼凑所谓的“论文、著作”,甚至剽窃他人成果,严重损害了社科工作者的形象。2008年6月《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每年约有3%的研究人员被发现有科学上的不端行为,主要是伪造数据及剽窃。据新华网武汉2009年4月4日电,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沈阳副教授借助其开发的反剽窃系统,开展了对学术剽窃现象的专门检测:以一所部属高校的学生和教师自由命题论文为例,783篇论文中,涉嫌抄袭者过半,其中全文剽窃的论文有161篇,占20.4%。最近,中国知网(CNKI)也推出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SMLC)》等,该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有效地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但这些都只能作为初筛工具,对疑似问题论文,最终还要经专家鉴定。社科查新,将“新颖性”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以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研究内容的“新颖性”等作出结论,能够形成规范、有效、科学、权威的评估体系,从而使社科研究成果避免雷同和相似性,保障其独创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以及持久的社会影响力。
  
  2 社科查新体系与现有的科技查新体系之间的区别
  
  20世纪80年代,为配合《专利法》的实施,国内部分科技信息咨询机构开展了专利查新工作。80年代末,查新工作被广泛应用于科技成果管理与评价,它有效地提高了同行专家评审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借鉴科技查新的成功经验,一些社科研究人员就提出了社科查新需求。可以说,社科查新来源于科技查新,但由于社科研究内容及成果评价方法的特殊性,使得社科查新又不同于现有的科技查新,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1查新的内容不同
  社科研究是在进行大量文献与现状调查,掌握大量社会情报信息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浓缩、分析、比较、综合的理论(应用)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和建议。从社科研究的内容看:它不但要综合反映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而且要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反映课题本身所赋予的科学技术内容,提出政策(对策),而且还要涉及到与课题相关的社会环境、经济状况、资源状态、技术水平、文化素质、管理水平乃至思维方式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内容,是科学技术、社会、政治、文化、思维方式相统一的成果,具有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性。科技查新则是“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作出结论”。笔者认为,科技查新的查证对象为“科学技术内容”,其着眼点为技术,即具体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方法等,相对于社科研究查新内容,科技查新的查证内容具有单一性。
  
  2.2查新的方法不同
  根据《科技查新规范》中对“科技查新”的释义,科技查新以“新颖性”的评价作为指标;对于社科查新来说,由于其社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仅作“新颖性”评价是完全不够的。早在1993年,四川大学张京辉等人提出了软科学成果查新的指标体系,便包括“新度”、“深度”、“信度”、“响应度”、“有序度”五个维度。2002年,山东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陈永胜等学者遵循客观、通用、可行的原则,以“新颖性”为查新工作的基本指标,按照“事实”、“观点”、“解释”、“体 系”、“方法”五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社科查新工作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但社科查新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国家认可的统一的指标体系,亟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3 高校社科查新的现存问题
  
  除上述社科查新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这一问题外,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社科查新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3.1缺乏国家授权的社科查新机构
  科技查新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在科技研究开发、科研管理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至今为止,尚无国家相关部门授权的社科查新机构。2003年起,教育部对全国各高校查新站重新进行了认定,分四批共设立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67所,涉及四个类别:综合类、理工类、农学类、医学类,有效地规范了高校的科技查新工作,却仍没有设立专门的社科类查新站。国内社科研究的发展,亟待国家授权的社科查新机构开展社科查新业务。
  
  3.2现有查新机构难以胜任社科查新工作
  目前,高校科技查新站根据一些社科研究者的需要,承接了少量的社科查新业务。但这些机构所使用的“查新委托合同”和“查新报告”的格式文本,仍沿用一般的科技查新的文本,查新的方法、查新的结论也完全等同于科技查新。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社会变革、人的精神现象等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多是以对诸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判断和评价的形式而存在,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表现出其内在的广泛性、复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现有的科技查新体系无法科学地表述其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并且,由于科技查新站所掌握的社科文献资源不够充足、查新员对于社科成果新颖性的表现特点把握得不够准确等原因,使得高校科技查新站目前难以胜任社科查新的工作任务。可以说,高校科技查新站在科技查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尚不具备承担社科查新的条件。
  
  4 高校社科查新体系的构建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科创新的地位日显突出,高校社科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对社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的影响日益增强,亟需科学的评估体系和可操作的科学方法,社科界在科研立项选题、成果鉴定评审及成果奖励评审方面等方面引入查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高校社科查新体系的构建主要在以下五点:
  
  4.1发挥政府导向功能,推动社科查新体系建设
  科技查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推动。目前,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国家级和部级重点科研课题的立项及成果鉴定必须查新,并附科技查新咨询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如,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课题申报中明确规定:凡申报博士点基金课题必须进行科技查新,并将《查新报告》作为附件与本年度申请课题的《申请书》(纸质版)一起上报;又如,江苏省科技厅发布的“组织申报2009年度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的通知”中也明确规定:材料中包括由省(部)级以上(含)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并且查新报告要求在1年之内。社科查新体系的构建,同样需要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尽快认定一批“社科查新站”;并且,明确要求各级社科研究课题的立项、结项、成果鉴定等必须附有查新报告,为社科查新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如《社科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社科查新规范》等,规定社科查新站的工作性质、任务、范围、鉴定方法、收费标准和相应权利、义务等,使社科查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4.2借鉴科技查新经验,健全社科查新行业规范
  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查新体系。借鉴科技查新方法,高校查新站应汲取其中共性的东西,并认真研究社科查新所涉及的政策、体制、工作方式和研究方法等,探索符合社科研究规律及其成果特点的社科查新制度和查新方法,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形成制度”的步骤扎实稳妥地健全社科查新行业规范,逐步建立社科查新体系。具体地说,试点阶段主要是积累社科查新的经验,建立可量化操作的社科查新工作指标体系;推广阶段主要是做好社科查新员的培训工作,并建立完善的社科查新信息源,以满足社科查新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度化阶段则主要从行业规范的角度,健全社科查新的各项管理细则和规章制度。
  
  4.3自建社科成果数据库,加强社科文献资源建设
  购买国内外网络学术数据库资源是高校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近年来,在CALLS的组织下,国内许多高校集团购买了大量的社科类文献资源,主要包括:国外的proQuest、EBSCOhost、Gale、ERIC、PQDD、LexisNexis、SSCI、OCLC的FirstSearch、道琼斯全球资讯数据库等;国内的CNKI、重庆维普、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中宏数据库、国研网(教育版)、北大法意网、全国报刊引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库CSSCI以及超星、书生之家等电子图书。这些数据库为高校社科研究和教学创造了优异的支持环境。高校查新站必须根据委托查新项目的学科布局,了解本校、本地区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确定资源需求的重点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开展社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多元化的社科查新信息源。
  加强社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另一重要途径是自建数据库。为了有效地保障社科查新信息资源,高校社科管理部门与查新站之间应相互协调、加强合作,采集、组织、整理本地域范围内的社科成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成果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形成全国社科创新成果数据库。对此,天津理工大学图书馆田立忠老师作了有益的探索,其提出了建立横跨天津市几个系统的、基于Internet网上运行的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成果数据库的方案。
  
  4.4配备高级查新人才,建立专业社科查新队伍
  实践表明,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思想硬、业务素质高、稳定性强的专业查新队伍是保证查新质量的前提条件之一,也将直接影响到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对查新结论的准确性、严肃性和公正性的信任程度。查新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还得具备“T型人才”的智能结构,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查新服务。为此,高校查新站首先要有计划地培训或引进硕士学位甚至更高学历的高级查新人才,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现职查新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查新业务的学习,提高查新员的专业素养和查新能力;第二,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查新员上岗前必须受到系统、正规的查新培训;第三,由于查新涉及的专业太广泛,任何查新机构都不可能配齐所需的专业背景人员,建议查新站建立查新咨询专家库,聘请社科类的专家作为查新的咨询专家,进行查新的学科专业知识指导。
  
  4.5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研究者查新意识
  客户是查新机构的服务对象,客户的需求是查新工作生命力的源泉:①通过报纸、专业杂志、电视、广播、板报、专栏等大小传播媒介加强社科查新宣传力度,普及社科查新知识,培养社科研究者的查新意识,使社科研究者清楚地了解查新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地进行社科查新委托;②开展培训和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社科研究者的信息能力,使他们能够对自己获得的社科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并将确信有用的信息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实现社科创新,从而产生社科查新需求;③定期走访或函询社科研究者,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要求,特别是那些已有的社科查新客户,应作为重点对象,主动为他们的社科研究提供信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