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7月举办的第十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包括五大主题。图书资讯学教育历史研究、图书资讯学教育研究、图书资讯学理论研究、图书资讯学实务研究、文献计量学与新技术、新方法在图书资讯学中的应用力求创新、研以致用、恪守研究规范、实证研究成为主流,来自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据相当比例。本次会议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讨论的问题能够反映学界对LIS教育与研究的最新思考。
[关键词]海峡两岸 图书资讯学 学术会议
[分类号]G250
1. 引言
2010年7月5日至7日,由台湾“中华图书资讯学教育学会”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办的“第十届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台湾的会议代表95人,大陆的会议代表185人,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56篇,其中台湾代表论文62篇,大陆代表94篇。第十届研讨会是在两岸图书资讯学(LIS)学术平台正式建立20周年、中国开展现代图书馆学教育90周年、台湾图书馆学教育开展55周年的背景下召开的。两岸所处的信息社会都在向以知识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信息传播方式、注重学习和创造的知识社会转型。图书资讯学不仅面临着如何适应知识社会重大挑战等外部问题,也面临着自身如何进行拓展研究客体、如何改变培养模式、如何更新研究主体等一系列学科建设等内部问题。
2. 研讨会论文主题分布及主要内容
2.1 图书资讯学教育历史研究
2.1.1 关于图书馆学史的理论
王余光教授指出:“图书馆学史对教者、学者均具有基础性意义。”他认为,学术史的内容应该包括:①学人的学术经历、撰述、学术思想的评述等;②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学人学术传承与学派;③一个时代的学术基础(教育、出版与学术杂志等)、学术思潮以及对学人的影响。以此种学术史框架,他给出“20世纪重要图书馆学家简表”,列举了40位已故图书馆学家。
2.1.2 关于图书馆学家 陈幼华等人仔细梳理了顾廷龙的图书馆学思想,他们认为,顾廷龙图书馆学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把图书馆学看成是服务于实践的“实学”;顾廷龙图书馆思想的基点是认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中心和社会教育中心”,研究和服务是大型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顾氏的图书馆学特色是“专事整理,不为新作;专为前贤行役,不为个人张本”。
2.1.3 关于图书馆教育机构
李刚、叶继元利用《新教育》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的会议记录及相关论文,梳理了图书馆教育组的会议过程、会议提案、与会代表等历史事实,指出图书馆教育组是“中国现代图书馆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2.2 图书资讯学教育研究
大陆的LIS学界经过近10年来的探索,基本上对LIS的学科性质有了一致的认同,普遍抛弃了“LIS是探索图书资讯运动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认为LIS是类似法学、医学、工商管理那样的“专业性”(profession)学科,其职业性和应用性属性得到确认。但是,对于LIS是服务于所有产业的一种普遍性管理学,还是服务于特定行业的知识管理学,还存在不同的认识。赖茂生教授认为,LIS是在为科学服务的过程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关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或者学术领域的发展,重视科技人员信息行为和需要,是LIS的传统。他认为,传统的科学是基于文献的,而现在的科学是基于数据的,但是这一点LIS教育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吕斌等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情报学教育培养的是通用性人才、服务于各类社会组织,情报学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情报过程的掌握与控制。这种分歧关键点是:有没有能够脱离具体产业和行业背景的情报过程?显然没有,LIS是一个专业,但是它不像会计学这种专业,因为会计学是独立于具体产业的,石油行业的会计学和零售行业的会计学没有本质区别,可是LIS则不同,服务于学术领域的LIS和服务于工商企业的LIS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就是因为LIS这种无法脱离其他知识背景和行业背景的特性,导致学界对什么是核心能力和核心知识分歧很大。
叶继元认为,LIS的核心内容是以各学科专家生产出的知识为对象,广泛利用现代技术,通过评价、筛选、组织、传播知识,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知识、人员、技术和管理是核心内容的四大要素,技术、管理和是方法性因素,而知识和人员则是核心要素。显然,叶教授是基本赞成赖茂生主张的,认为LIS不能脱离知识管理的行业背景,信息产业涉及面很广,需要许多学科毕业生,LIS不可能包打信息产业天下,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台湾政治大学杨美华教授在探讨什么是LIS的核心内容时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充分调查了全球LIS的教育标准,她研究了国际图联的《图书资讯学专业教育指南》、英国QAA图书馆学与资讯管理标准、英国图书馆与资讯学会的《图书资讯学课程认可程序》、美国图书馆学会图书资讯学硕士学程认可标准、ischools、美国图书馆员核心技能、台湾图书资讯学教育指南等文件,她认为,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和职场需求仍然是确定LIS核心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新一代LIS核心课程的设计必须明白,互联网和新的信息技术已经使得资讯环境日益多元和复杂,新的课程设计不能忽视跨学科、跨文化的需求,图书资讯学教育已经摆脱以图书馆为中心,而走向资讯为中心,配合高等教育与学术教育要求,与其他专业与学门争取在资讯领域的地位。
2.3 图书资讯学理论研究
理论的贫困一直是图书资讯学发展中的一个巨大障碍。在本次研讨会论文中,理论问题探讨不是重点,但是仍然有几篇值得介绍的文章。88岁的学界泰斗周文骏先生运用帕森斯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方法把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进行了研究,他一方面在新的理论高度重申了“要素说”――图书馆是人的要素、物质的要素、信息的要素和方法的要素的组合;另一方面,他又指出组织目标、馆藏发展、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制度规范、模式维持是现代图书馆最重要的主体结构。周先生无疑是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界结构主义学派的集大成者。
程焕文教授则关注另外一个图书馆基础理论问题――民众的图书馆权利。他把重点放在民众图书馆权利的渊源方面。程教授把民众图书馆权利渊源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来源于“平等权利”,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格平等”、“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弱势群体受国家特别保护权利”、“受教育权利”、“文化权利”、“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另一类是来源于“自由权利”,包括“言论自由”、“著作和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隐私权)”、“参政权(知情权、监督权)”、“智识自由”等。
2.4 图书资讯学实务研究
本次会议关于图书资讯业务研究的论文数量最为丰富,涉及到信息检索、组织、分析、评价、服务、管理、 用户研究等方方面面:①信息检索和资源组织。台湾淡江大学的陈和琴、冯惠菁对整合查询系统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她们调查了北美和台湾的整合查询的文献研究和具体应用情况,而且把台湾法鼓佛教学院图书馆的“校内外资源整合检索系统(MetaLib)”作为个案,调查了其用户使用情况,她们发现了整合查询系统希望透过系统能一次能检索到分布在各种数字空间的多种电子资源,但实际上师生仍然会同步使用其他检索渠道,也就是说无法通过MetaLib一次性满足所需资讯。传统的馆藏发展已经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数字典藏成为研究的热点。台湾世新大学苏韦州、蔡顺慈认为,数字典藏最重要的价值是支援教学应用,可提供庞大珍贵的多媒体内容,但是数字典藏能否有效融入教学资源网是并非易事,取决于以用户为中心的人际交互的设计。②图书馆及资讯服务。运用web2.0改造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成为研究的热点。台湾世新大学叶乃静则介绍了世新大学图书馆运用社会网站“噗浪”推广图书馆服务的经验,她归纳了5条体会:与读者成为朋友、经常嘘寒问暖、提供有用及有趣的信息、创造读者的共鸣、由回复信息了解读者的想法和需求。台湾“国立”师范大学邱铭心则指出,目前的web2.0概念及其在图书资讯学界衍生出的librar-y2.0概念都太注重技术导向,现有的应用只是零碎的技术项目实践,而缺少根本的理念革新,她认为,librar-y2.0是图书馆从理念到制度和技术的整体变革,需要加强分析library2.0在图书馆里的各种社会角色、意义、及其生命循环周期。
2.5 文献计量学与新技术、新方法在图书资讯学中的应用
2.5.1 透过计量学研究学术史、学术行为和学科特征南京大学华薇娜收集了美国SSCl和A&HCI 20世纪20年代至2010年期间的所有关于江苏省的数据,然后从文献量、著者、机构、学科、发文期刊、被引等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发现长期以来江苏发表的文献被SSCI和A&HCI收录的量一直处在全国第三名的位置。这种长时段的研究,开创了计量学术史研究的范例。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等使用“中国引文数据库”(1978―2008)为数据源,以化学、医学、图书情报和文学4个学科为样本,发现30年来我国学术研究行为的确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引文分布的明显分散趋势,该现象说明目前科学的交流系统和手段是民主的,也是合理的。台湾政治大学蔡明月教授等以JASIST、l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Journal of InformationScience、Journal of Documentation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10年的引用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所有引文来自这4大期刊的占29%,引文来源的前10名期刊都来自图书资讯学期刊。这充分证明,图书资讯学偏重于引用自我学科的文献,也说明图书资讯学拥有明确的自我学科意识和知识体系,并非人们想象的那种其它强势学科的“殖民地”。
2.5.2 网络计量学与信息可视化研究 台湾淡江大学林信成和洪铭禅以台湾著名维基网站“台湾棒球维基馆”为对象,收集自2005年4月14日创立至2010年4月30日的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该网站的页面和编辑者生产力分布情况。他们发现,该网站页面之编辑次数分布情形与布莱德福定律符合的程度极高;编辑者编辑页数的洛卡分布图前半段近似洛卡所称的一直线,但后半段约占10%的编辑者部分便呈现极度分散的长尾现象,与洛卡分布不相符。宋艳辉、邱均平以Web of Science作为数据源,运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Ⅱ和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ncinet的核心一边缘分析方法对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国家分布、发文机构、引文分布进行揭示,得出了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知识谱图。自组织映射图是一种经常用来产生文件的主题分布图的技术,台湾世新大学林颂坚利用台湾资讯传播学相关硕士论文423篇作为研究对象,绘制出了7个学校的资讯传播学研究主题图谱。
3. 结语:创新求实的研究特色
本届会议论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研究主题选择、研究方法运用和数据采集整理上各具特色。会议论文充分揭示了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界学术研究水准不断提高,可以这样说,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图书资讯学现在的学术规范、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准已经接近其他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其研究特色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力求创新
论文选题紧扣图书资讯学前沿研究,充分反映了知识社会、互联网新技术对图书资讯学的影响。粗略统计,涉及到web2.0应用的文章有50余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涉及到网络计量学、信息可视化、本体技术20篇,占总数的15%;即使是研究图书资讯学历史的文章,也大量运用新史料,得到一些新观点。
3.2 研以致用
作为应用性社会科学,当代图书资讯学已经不再把宏观理论叙事作为自己的目标,相反,结合图书资讯学的实践,带着实践中的“问题意识”选择能够解决问题的专题研究成为主流。这一点,台湾学者的论文更显明显,他们仍然把图书馆的业务需求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许多研究是经验的提升,而这种研究对促进图书资讯界业务水平的提高极有好处。
3.3 恪守研究规范
笔者欣喜地看到,海峡两岸的学者随着学术训练的加强,研究愈来愈规范。据笔者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论文都包含概念厘定、文献研究(综述)、模型建构、数据调查、整理分析、结论分析的完整架构。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著录都符合学界的通用规则。
3.4 实证研究成为主流
台湾图书资讯学界的学者很多毕业于美国的图书情报学院,因此受过较好的科学研究训练,实证精神早已经渗透在他们的研究中。大陆学界近年来也逐渐意识到作为社会科学其主要特征就是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实证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得到了大陆图书资讯学界的高度认同。笔者看到,除极个别理论文章外,统计70%以上的会议论文都有问卷调查、数据采集、个别访谈、网站调查等环节,因此与会论文大多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3.5 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据相当比例
大陆论文明确标注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论文有4篇,国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3篇,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篇,省部级社科基金资助的有8篇,合计16篇,占总论文数的17%。台湾论文标注得到“国科会”资助的论文有6篇,占总论文数的9.6%。得到高级别基金资助的论文不仅前期的研究基础比较好,而且一般有稳定的团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水准无疑是比较高的。
回顾这批论文,不难发现,对图书资讯学教育模式的研究是其核心内容,这代表着海峡两岸学界对本学科的一种反省、审视的态度,有对学科成长的喜悦,但 更多是对在知识社会和网络时代本学科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忧思。除此以外的大多数论文都是紧扣时代的语境,对图书资讯行业的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新的探讨,它们似乎是对图书资讯科学一种与以前有本质区别的新范式的召唤与描述。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图书资讯学范式是建立在纸质文本的处理,那么,现在新范式的基础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数据与文档。这种新范式尚在形成之中,本次会议的论文以敏锐的触觉捕捉到了这种转型的脉动,因此,它们的学术史的价值也正在此处。
参考文献:
[1]王余光,图书馆学史研究与学术传承//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24.
[2]陈幼华,李歆,杜桂林,顾廷龙图书馆学思想探微//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142―151.
[3]中国现代图书馆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中华教育改进社“图书馆教育组”的历史考察//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164―174.
[4]赖茂生知识时代的LIS如何定位和发展//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28.
[5]吕斌,李国秋,面向职业需求的情报学教育――两个大型调研的发现和分析//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220.
[6]叶继元,LIS核心内容及其人才培养//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117―119.
[7]杨美华,今年来台湾图书资讯学教育发展的进程与省思//[台]“中华”图书资讯学教育学会,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B辑,2010:477―496.
[8]周文骏,图书馆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组织//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1-3.
[9]程焕文,民众的图书馆权利及其渊源//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54―65.
[10]陈和琴,冯惠菁,整合查询系统研究初探:以法鼓佛教学院图书资讯馆为例//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B辑,2010:414.
[11]苏韦州,蔡顺慈,数位典藏教学资源网之互动式界面设计探讨//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B辑,2010-592.
[12]叶乃静,应用噗浪行销图书馆服务研究:以台湾世新大学图书馆为例//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B辑,2010:497.
[13]邱铭心,sense-Making Library 2.0:A User’s Perspective//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B辑,2010:307.
[14]华薇娜,周海花,走向世界的江苏人文社科研究――美国SSCI和A&HCI收录江苏省人文社科文献的定量分析//2010年海峡两岸图书资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A辑,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