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凤伟:30年的写作光景_光景

  尤凤伟,山东牟平人,现居青岛。新时期开始写作,已发表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石门绝唱》、《中国一九五七》、《泥鳅》、《色》、《衣钵》。出版《尤凤伟文集》(四卷书)、《尤凤伟自选集》及各种作品选集数十种。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日、韩、法等文字。根据其小说《生存》汉编的电影《鬼子来了》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日本每日电影大奖。
  他从“新时期”开始写作,那时已三十多岁了。“说起来起步比较晚,好在那个时候我并没有把创作很当回事,写什么,怎么写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也许正因为如此,写出的作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我内心的所思所想。作品好也罢,歹也罢,没有遵命文学,也没有应景之作,这一点倒可聊以自慰。”
  1978-1988,开始的十年
  早期的“反思”小说中,尤凤伟发表于《人民文学》后来又得了全国儿童文学奖的《白莲莲》,对他而言,大概算是一个“上台阶”的作品,作品清新、流畅,也提出一个别人还未提到的问题,然而其幼稚是显而易见的。在1978-1988这十年的写作多少可以让尤凤伟聊以自慰的是后期的几部中篇:《山地》、《秋的旅程》、《旷野》及《诺言》。这几个作品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山地》,当属其个人的佳作,尤凤伟很少读自己的旧作,《山地》却是个例外。“每次读都心绪难平,同时能忆起在烟台一家小旅馆里写作时的情景。可以说是《山地》之后我才知道小说该怎样写。”尤凤伟这样表述。
  尤凤伟认为这十年里的创作“业绩平平”,他认为是因为涉足影视所致,他的几部作品改编成电影,尽管有的还得了奖,但尤凤伟很少提及,他不满意因《鬼子来了》还和姜文打了官司。
  1988-1998杂乱无童?
  只消看看这十年的作品,便能知道尤凤伟的创作确实发生了与之前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他自己表示:说回归文学本土亦可,说“玩”文学亦可。
  首先玩出来的是石门系列的首篇《金龟》,而后是《石门夜话》、《石门呓语》、《石门绝唱》以及《泱泱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石门夜话》使得尤凤伟走上了当代文坛,大家对这个作品感到惊异的同时也对他这个作者感到惊异。“其实《石门夜话》是部有难度的作品,一个强盗,要将一个有灭门杀夫之仇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不强蛮,全靠三寸不烂之舌,有可能做到吗?对我而言,写作《石门夜话》篇演练了自己的虚构与叙述的能力,为以后的长篇写作很好地练了笔。”尤凤伟如是说。
  如果说石门系列是“玩”出来的,那么抗战系列就不是了,尤凤伟认为这是十分严肃的写作。
  说起写战争,有人质疑为什么写抗日战争而不是其他,如北伐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尤凤伟认为,抗日战争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性不容置疑,写这场战事可以摆脱意识形态的追诘。随即《生命通道》、《生存》、《五月之战》等佳作陆续出版,这其中《远去的二姑》与《生存》,批评家和尤凤伟本人都认为是佳作,而《生存》后来也拍成了电影,就是姜文的《鬼子来了》。在这十年的后期,尤凤伟还十分关注弱势群族,相继推出了《泥鳅》、《隆冬》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第二个十年的创作,尤凤伟的总结就是一个“杂”字,题材多样,如战争、匪情、乡村等,体裁样式有小说、影视、散文随笔等。如此杂乱无章,既体现着尤凤伟的内心彷徨,也体现了在创作上的“求变”。
  1998-2008,不断跨越
  这个时间段里,尤凤伟主要从事长篇小说的写作,相继出版了《中国一九五七》、《泥鳅》、《色》、《衣钵》和《一九四八》。除长篇以外,这十年间还写了包括《小灯》在内的十几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体现了尤凤伟创作的新高度,其中《小灯》更是被翻译成白文,即将在日本出版。大部分短篇都被《小说选刊》等选刊选载,并收入多种年度选本中,基本上代表尤凤伟目前对于短篇写作的理想。尤凤伟说:“写长篇苦、写中篇累、写短篇轻松,也有趣,”总的来说,写作他一直乐在其中。
  近期,尤凤伟的长篇小说《百合的江湖》以及几种表现乡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狗剩的乾坤》即将问世。当代文坛,有人说尤凤伟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作家。关注历史也关注现实,他写战争,写土改肃反,写反右。有人说他是奔波于历史与现实之问,认为他的创作有一种浓厚的苦难意识、悲悯情怀。尤凤伟说: “多年从事文学创作使得我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更加透彻,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这是文学带给我的一笔无穷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