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宝,为了7位烈士的英灵]烈士英灵

  2011年9月20日,“德耀中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54位可敬的道德模范展现在大众面前。   而对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神武村的村民们来说,有一个时刻格外令他们激动。那就是亲耳听到主持人宣布:“授予刘延宝,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因为这是他们心中的一个大好人,一位令他们由衷敬佩的守墓人。
  让亲人心安
  1948年9月,济南战役打响。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克具有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的攻坚战。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就驻扎在济南东边15公里处的神武村。当时,几间简陋的民房成了后方医院。
  一辈子勤勤恳恳的刘修芝,也就是刘延宝的爷爷,当然不会知道这切。他只知道,解放军来到了自己的村庄,济南就要解放了。很自然地,他和儿子刘振顺加入到支援前线的民兵队伍中来了,并且不断地从战场上往回抬伤员。
  “听老辈的说,那时候俺村的妇女给伤员洗血衣,村东头水湾里的水都被染红了,人看了很受触动。”刘延宝的妻子赵本芬说。
  9月28号这天,刘修芝带领几个村民在村南头掩埋了6名烈士。他当时是个石匠,又知道烈士们的一些情况,就上山找了几块像样的青石,自己一钉一锤凿刻了6个墓碑出来,立在烈士坟前。6位中有4位都不知姓名,他就在那4块墓碑上只是刻上“革命烈士之墓”。
  到现在,碑文虽已几乎被风化干净,但碑仍然十分直挺。村里人说,那时候很多烈士的坟现在都已经被平得找不到了。
  第二年清明,
  位烈士的家人竟主动找上门来把自己亲人的遗体移走了。烈士亲人的急切,刘修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也在那时许下诺言,要把烈士墓守下去,让烈士的亲人们心安。
  就是因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刘修芝带着儿孙们渐渐养成了
  个习惯,每逢春节、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这4个大节都去烈士墓培土、祭奠――这也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家规。他还在家中供上了烈士们的牌位,上面写着“南庄烈士之神位”。
  1976年6月,刘修芝老人与世长辞,守墓28年。他把大儿子刘振顺叫到跟前,说无论如何要保住烈士墓。这个刚刚经历过文革的老汉嘱咐这句话的时候,好像格外明白,对烈士墓是要誓死守卫的。
  2008年4月,仅有的那位知道名字和籍贯的烈士张忠孝,迎来了远在浙江仙居县的堂弟张方明。刘延宝也接到面沉甸甸的锦旗“精心守护六十载,英雄事迹代代传。”
  这样红为闪的锦旗,挂满了刘延宝家的墙,给那间不算富足的门厅添了不少光彩。但跟那鲜红的、歌颂刘老精神的几面锦旗相比,紧靠着厅门的那面显得有些特别
  旗面的红已经有些黯淡了,还被密密麻麻的签满了字――它上面赫然写着5个大字“济南第一团。
  儿媳元秀燕说,这是去年公公获道德模范提名奖去北京的时候,当初驻扎在这儿的部队官兵的后裔送的。
  有了刘家几代人对烈士墓的守护,这些后裔军人对先烈的缅怀终于有了寄托的余地。他们,心安了。
  守墓就是生活
  生于1949年的刘延宝,似乎一出生就注定了跟这片烈士墓扯不断的情缘。
  他在神武村高级小学上到六年级,后来在本村的王陵山果园当过技术员、存拖垃机房当过驾驶员,还养过300多只鸡,最后当上了生产组组长:其间获得过港沟镇“科技模范户”称号,选上过港沟镇第12届人民代表,他有过两段婚姻,前后双儿女,赵本芬则是他在拖拉机房认识的女拖拉机手,1981年才结为连理。
  但刘延宝的生活里却似乎有样东西直未变――守墓。
  十七八岁的年纪,他就跟着父亲刘振顺在烈士墓里种上松柏、白杨、火炬树,在烈士墓周遭竖起不高的花棂子。到1982年,村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家的那块墓地被分到了别的农户家,他又跟着父亲跑东跑西,硬是用自己的良田把那块薄地给换回来了。
  1995年,刘延宝从自己当组长拿的每月70元的工资里挤出200多元钱,要派个用场。他想为烈士们修修墓地了。他借了辆小汽车,跑到二十里以外主营石刻的孙村镇,运回一块米半高的大石碑,请人刻上“革命烈士之墓”六个大字,立在五位烈士墓中央。
  4年之后,村里修公路时在路旁的地里又发现了两名烈士的遗骨,被证实也是在济南战役中牺牲的。刘延宝就主动提出请求,把他们转移到了自家那块墓地。自此,7位烈士长眠于此。
  2000年,刘延宝的父亲患病去世,守墓的担子落到长子刘延宝一个人肩上。他本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却不料,同年他就患上脑血栓,不光拴住了右肢,还拴住了口齿一一说不出话了。
  不过,这栓倒让刘延宝有了大把大把空闲时间,他于是只要天气不算恶劣,就拿着马扎每天下午准时去看烈士墓。烈士墓离刘延宝家不远,一般人也就走三五分钟,刘延宝却要走上十几分钟。
  “要是有人来,他就在那拔拔草。平时哪有那么多草好拔,他就坐个马扎在那玩儿。”赵本芬半开玩笑地说。可烈士墓里的规整却让人不能不钦佩这个下台阶都要人扶的老汉,有理由相信,他安静地坐在那儿的时候,定在跟自己抑或烈士们做无声的交谈。
  能说会道的帅小伙
  即使说不出活,但看得出,刘延宝是个性格耿直的山东大汉,就连嘴里发出的“嗯嗯啊啊”,都不能不说是抑扬顿挫,像在发表一阵激昂的演讲,只是少有人能听懂罢了。
  对旁辛辛苦苦做“翻译”的妻子,刘延宝丝毫不留情面。从2000年他得病不能言语,妻子就直是他的“代言人”。到北京,去浙江,妻子一直与他同往,根据手势翻译着他的语言。但刘延宝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妻子翻译一有差错,他就面红耳赤地比划个不停,开始段或长或短的“演讲”,有时还会拿出精心保存的相册、材料、奖牌以及各种自己记事的小本本出来佐证。等到众人猜对了,他才马上笑逐颜开,拼命点着头。格外合心之处,他还会煞有介事地伸出大拇指表示赞同。
  就“当初怎么把墓碑运回来”一事,他就“描述”了半天。他“嗯嗯啊啊”地好像一直重复着一个词,左手一会儿拼命指指屋后,一会儿使劲搓搓耳朵,好像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这只还能自由活动的手上了。大家推车、拉车、拖拉机都猜遍了,还是没明白老人的意思,最后还是妻子猜出了“别人”,儿媳猜出了是借用的“汽车”。
  在谈到张忠孝烈士当时是什么职务时,面对大家各种离谱的猜测,老人只能摇摇头往沙发上一仰,无奈地看着天花板,成为至今的一个谜。
  赵本芬说,刘延宝以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村里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还拿出老伴以前在别人家婚礼上当司仪时候的照片。提到跟老伴的婚事,赵本芬装作不情愿地说:“那时候他家里穷啊,结婚就给了我30块钱。倒是新加了几间房,可钱哪够盖啊,到现在还欠俺娘家兄弟的钱呢。”刘延宝在旁笑了,比划着意思欠了一千。
  港沟镇宣传科鞠副科长也说,刘延 宝没得病时是个口才相当好的帅小伙,之前宣传父亲刘振顺的时候,也是他负责向外人宣传爷爷和父亲的事迹。现在有话说不出,心里肯定是格外难受的。
  听到这,刘延宝立刻颤颤巍巍地走到里屋,拿出一份他当年写的三页材料,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赵本芬说,这是当年刘延宝用一中午的时间写出来的。
  材料标题用格外大号的字写着“神武村庄南烈士墓纪实”。细读全文,老人字迹浑厚、文风干练,跟六年级的文化程度有些不相匹配,倒是跟眼前这位眼神坚定的老汉相称得很。文章最后
  段写道:“从济南解放到现在50多年来,安息在地下的五名烈士直由刘振顺一家几代人看护着。他的家人说,直到永远,永远……”――“远”字是繁体的。
  一个小心愿
  刘延宝现在有几个人生之最。
  比如,最高兴的事就是评上了全国道德模范。虽然自打患了病就把酒戒了,但去领奖那天,他还是在北京京西宾馆喝了整整一瓶啤酒。赵本芬说:“那天确实是高兴啊,俺老两口哪吃过那样的饭菜,住过那样的宾馆,见过那样大的人物。”
  刘延宝谈到自己的最大愿望时,他伸出了两个手指,意思是说有两个:一个是希望找到另外6位烈士的亲人,另一个是,他拿笔用左手在本子上歪歪扭扭地写出了个大大的“党”字。妻子说,他是想入党啊。
  1989年写的入党申请书一直保留到现在,上面工工整整地记着刘延宝的个人经历、思想觉悟。他比划着自己已经写了至少有5份这样的申请了,可就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入了党。现在他又交上了申请书。他用略微上翘的嘴唇,诠释了“信仰”在他身上的含义。
  谈到最大的遗憾,刘延宝只是无奈地拍拍自己的嘴巴
  他是想回到以前那种可以侃侃而谈的生活了。
  “那时候是有点被耽误了,”赵本芬说,“手术费一上来就一万多,每年还有四五千的医药费。他本身工资二百块钱。我出去干个短工一天才十来块,儿子在外头打工也赚不了几个钱。就是把家里的脱粒机、大杨树都卖了也没能凑够。那阵子,真是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如今,烈士墓里又有了块更体面的大碑,正面写着“烈士陵园”,背面是烈士事迹介绍。那是2008年的时候村里出钱建的,还加高了墓地周围的围墙。当年刘延宝父子种的树木,也已看得出岁月的打磨,叉满了枝枝蔓蔓。
  神武村的这片烈士墓,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关注,不断有不同的人前来了解、缅怀、致敬。这个不足30平米的“烈士陵园”,也成了当地一个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是学生们接受革命教育的地方。
  刘延宝的孙子刘彬宇,今年已经5岁了。爷爷看到孙子放学回家,笑得前仰后台,一把抱过孙子不知在嘀咕什么,孙子倒也像明白得很,在爷爷怀里配合地捣着乱。孙子说:“咱去俺家的八路坟。”
  编辑/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