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缘四次采访他_有缘

  我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东当记者以来,似乎总是与阿拉法特有缘。最令我难忘的是对他的四次单独采访,每一次专访都是在巴勒斯坦问题处于关键时刻进行的,因而每一次都突出了不同的主题,阿拉法特也都强调了不同的战略重点。
  
  第一次专访:一身戎装 走武装斗争之路
  
  我第一次专访阿拉法特是1988年初,巴勒斯坦革命处于从武装斗争到和平谈判的转折时期,当时在巴勒斯坦大地上爆发了以色列占领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起义。我正在伊拉克从事两伊战争报道。而阿拉法特的一些重要活动和巴解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正是在巴格达举行的。我开始寻找机会。
  经过努力,1988年元旦过后,阿拉法特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巴解组织对阿拉法特的保卫十分严密,别墅周围戒备森严。巴解组织的官员把我们领进离阿拉法特办公室不远的一间会客室等候。我们从下午一直等到深夜。阿拉法特才挤出时间接受我的专访。
  走进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看到阿拉法特正在伏案批阅文件。他身穿墨绿色军装,头戴军帽,腰间佩着左轮手枪,俨然是一位战地指挥官。一阵寒暄之后,他说,巴勒斯坦人民发动起义是为了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最终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
  在整个采访中,阿拉法特时而声音柔和,语调缓慢,时而声音洪亮,铿锵有力,不时挥动着那有力的臂膀,极富感召力,使人感到他充满必胜的信心。
  这次采访是在巴勒斯坦起义爆发后不久进行的,我从阿拉法特的装束和言谈话语中都感受到,此时的阿拉法特更侧重通过武装斗争收复失地,建立巴勒斯坦国。
  
  第二次专访:宣告独立 步入外交斗争时期
  
  我第二次专访是在1988年11月15日,当时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流亡议会)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建国问题。在会议闭幕式上,阿拉法特庄严宣布,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成立了。尽管当时国土被占,阿拉法特宣布建立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国家,但这充分表达了阿拉法特渴望建立自己独立国家的愿望。
  在这次会议上,阿拉法特成了“聚焦点”,是几百名记者追踪采访的总目标。会议刚刚闭幕,我们就设法来到了阿拉法特的住处,此时的阿拉法特实际上已是巴勒斯坦国总统,是重点保护对象,我们被挡在了门口。正在焦急之时,从里面走出一位曾在巴格达有一面之交的警卫。我向他说明来意,并拿出了同阿拉法特的合影照片。结果这张照片成了我们采访阿拉法特的“通行证”。我们有幸成为巴勒斯坦宣布独立后采访阿拉法特的第一批外国文字记者。
  由于时间比较急,阿拉法特在一间简易的卧室里接待了我们。屋子里只有两张单人床,连桌椅都没有,我们只好坐在床边对他进行采访。此时,阿拉法特陷入了沉思。接着,他用深沉的语调侃侃而谈。除了高度评价这次大会的历史意义之外,他着重谈了巴解组织今后的战略。他认为,这次大会之后,巴勒斯坦人民不仅要继续坚持革命斗争,还要考虑建设一个新生的国家,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
  这次采访是在阿拉法特宣布建国两个小时后进行的。巴勒斯坦国的建立是中东政治、阿以冲突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恢复民族权利斗争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重大战略调整:由以军事斗争为主转变为以政治和外交斗争为主的新时期。这也是巴勒斯坦人民40多年艰苦斗争的结果。这之后,阿拉法特宣布接受联合国242、338号决议,默认以色列的存在,为以后步入以土地换和平道路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专访:结束流亡 走向自治阶段
  
  我第三次专访是1996年6月,即巴勒斯坦实现自治之后和阿拉法特访华前夕。巴以经过马拉松式艰苦卓绝的谈判之后,终于在1993年签署了奥斯陆协议,后又于1994年5月在开罗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自治实际上是巴勒斯坦建国的一个前奏。当时我在开罗,一直在考虑如何就巴勒斯坦自治和建国的问题对阿拉法特进行一次专访。
  阿拉法特访华途经开罗。我知道机会又来了。
  那天我们驱车前往阿拉法特在开罗的住所。正在跟埃及警卫费尽口舌的时候,阿拉法特的新闻顾问出现在门口,我顿时喜出望外。他告诉我阿拉法特正在开会,让我夜里11时30分再来。当时已经晚上8时30分,我们只好忍着饥饿和干渴在汽车上耐心等待。午夜时分,我们终于对阿拉法特进行了采访。
  在采访结束与阿拉法特握手告别时,我表示,希望有机会再次采访他,他开玩笑地说:“为什么不到加沙去采访我,欢迎你们去巴勒斯坦自治区采访。”他让他的新闻顾问给了我他在加沙总统府的电话和传真号码。说完,他就乘车前往机场,开始他的中国之行。
  
  第四次专访:和谈坎坷 建国友邻尺不减
  
  为了不辜负上一次采访时阿拉法特的盛情邀请,我于2000年6月专程前往巴勒斯坦自治区,对阿拉法特进行了第四次专访。这是我首次在巴勒斯坦自治区采访阿拉法特。
  几年不见,我发现阿拉法特苍老了许多,而且显得疲惫不堪。他依然是头缠方格巾,身穿绿制服。阿拉法特身边的工作人员事后告诉我,他现在穿的这套制服既是军装也不是军装:颜色和式样酷似军装,但却没有肩章,而且他也没有佩手枪。自1993年与以色列签署奥斯陆协议以来,阿拉法特一直穿这种制服。从阿拉法特服装的改变,可以看出其复杂的心情。他脱下军装,不再佩带手枪,表明他放弃武力、走和谈之路的决心,但他同时又没有完全换上便服。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国家尚未建立,领土尚在以色列占领之下,他对以色列和平诚意仍存有疑虑和戒心。
  这次,我主要就巴以谈判前景和建国问题进行了提问。采访结束时,阿拉法特对着录音机对中国连说了三声谢谢。
  在这次采访中,阿拉法特非常沮丧,言语不多,声音也不像以前那样洪亮,讲话时嘴唇有些颤抖,就连握手也没有以前那样有力。阿拉法特在言谈中对巴以谈判的前景比较悲观。他的一句话至今令我难以忘怀:“如果巴以谈判失败,我将离开巴勒斯坦土地,去埃及、约旦或突尼斯,重新过流亡生活,让以色列直接面对巴勒斯坦人民。”他警告说,如果巴以达不成协议,巴勒斯坦土地将重新爆发起义。
  这次采访半年后,阿拉法特预料的巴勒斯坦起义终于爆发了,且愈演愈烈,至今尚无结束的迹象。
  每次采访阿拉法特,我心灵都会受到震撼。阿拉法特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一定要返回家园”。阿拉法特多次谈到他的梦想:有朝一日到巴勒斯坦国首都耶路撒冷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