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台启动准军事同盟】 日美军事同盟条约

     相关阅读链接一:      1948年11月蒋介石败逃大陆前夕,美国务院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评估,一旦台湾及其附近岛屿落入共产党手中,会对美国的安全造成多大影响。参联会认为,“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不让共产党统一台湾,从而保证其留在对美国友好的政府手中,才最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相关阅读链接二:
  
  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的智囊机构康隆有限公司受美参院外委会委托,向国会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的著名报告。报告称,“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构成的综合国力的增长趋势,共产党中国完全有可能在20世纪末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之一”。报告建议,美国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客观存在,改变现行的简单的对华孤立与遏制政策,但美不应该轻易让步国大陆和台湾实现统一,必要时美国将支持台湾独立,使中国分裂的状况固定下来。
  
  相关新闻记者链接三:
  
  陈水扁在新近出版的《世纪首航》一书里公开承认,在2000年台湾大选当中美国人帮了忙,整个大选过程,一切策划包括最后的标源搭配,都是民进党派人驻在美国,随时由美国按照西方的一套选举程序在幕后具体策划指导的。陈水扁上台后,以此作为交换,一直把大陆政策定位于让美国满意的基础上,凡重要宣示或举措均要先向美国禀报,就连总统府的秘书人员选定、“国防部长”更换、内阁成员任命等问题都要征求美国人的意见。陈水扁的执政班底基本上都受过美国教育,亲美情结极浓。目前台湾领导层中留美人员已占到绝大多数,现在台湾当局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完全符合美国政府的口味。
  
  相关阅读链接四:
  
  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5月29日明确表示,“布什总统在对台政策上的立场一直非常的明确。我们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关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重新合作”,他说:“坦率地说,我们相信,越早采取和平的方式,就可能早日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使“一个中国原则”出现空心化趋向;美台事实上的军事同盟使中国的统一和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美台军事关系正在朝军事同盟方向发展”。此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5月10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一项含有加强美台军事合作的条款《2003财年国防授权法》,其中第120条款――“增强台湾防卫”,悍然要求美国军方“执行一项对台湾军队进行联合作战训练和实现美台军方高层互访的全面计划”。这一计划“将包括推进范围广泛的项目、活动、演练以及集中于威胁分析、军事信条、力量规划、后勤支持、情报收集和分析、行动筹略等方面的合作”。与此同时,参议院一项含有加强对台军售条款的《2003财年国务院授权法》要求美国总统向台出售4艘“基德”级驱逐舰。这实质上就是要建立美台准军事同盟,并使其朝公开的军事同盟方向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警惕。
  
  军事合作步伐明显国快 对台安全承诺更加明确
  
  据统计,自2000年3月陈水扁上台后至今年5月,美国售台武器总价值102.72亿美元。仅2001年,美国就向台出售五批武器,总价值70多亿美元,而且武器性能也由过去的防御型转为进攻型。尤为突出的是,同年4月25日,美国宣布售台4艘“基德”级驱逐舰、8艘柴油动力潜艇、12架P-3C型反潜巡逻机、100枚RGM-84L型“鱼叉”导弹等一大批进攻型武器,价值超过40亿美元;7月,美售台价值7.25亿美元的50套先进的“联合战术信息传输系统”,专门用来改善并改造台湾的三军联合和作战指挥中心及各军种的作战中心,以及战斗机、舰只及地面单位之间的通讯道路,使其成为先进的战术资料链路的重要一环。它标志着台美军双方都能够用一致的作战指挥系统完成链接,为以后台军的整体“联合作战”或与美军“联盟作战”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美台军事合作与交流空前活跃。2001年,美台之间的军事交流多达90余项,美先后派出9个评估团赴台湾,全面评估台海上、空中和地面防御体系及台军战力。从去年开始,美军首先公开派遣现役校级军官赴台参加台军“汉光17号”军事演习,随后又派专家指导小组参加台“联勇”三军联训、“爱国者Ⅱ”型导弹试射以及“前锋”战备演练等活动。今年美更升级派遣将级军官深入到台衡山作战指挥中心全程参加“汉光18号”军事演习,并作现场指导。据悉,目前正在举行的“汉光18号”三军联合作战演习,其所有作战想定,均按美国兰德公司所作的2005年台海战争设想而定,报告将台海战争分为四阶段:争夺制空权、制海权、突袭台湾本岛和登陆作战。说穿了,美国人是在利用演习检查台湾军队“联合战术信息传输系统”的链接情况、武器装备的掌握和缺口情况、战时反应能力和台海战争的作战想定模拟情况等。显然,美国人是在手把手地帮助台湾军队完成一切预案。
  美国人态度积极,台湾方面更求之不得,卖力向其靠拢。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台湾先后派遣了近千名校级军官赴美军事院校和基地进修、培训,接受美军的战术训练。从2001年开始,这种培训又提升为将级军官,全年赴美军官总数达到250名。今年3月,美更邀请台“国防部长”汤曜明赴美参加“美台高峰会议”,共同探讨美台军售和防卫问题;4月,美太平洋司令部“亚太安全研究中心”又首次邀请台现役将领前去受训;时隔仅几天,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官员首次抵台,与台“国防部”高层将领进行秘密对话,等等,不一而足。在美国的怂恿和支持下,陈水扁上台后台军针对大陆的各类军事演习已经由过去年均47次,激增至到去年的300余次。今年仅第一季度就达到92次。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2001年布什刚上台就一改美国政府过去20多年来所奉行的对台“模糊政策”,声称要坚定履行《与台湾关系法》,提高台湾的防御能力,并明确表示“如果北京对台动武,美国有义务协助台湾防卫”。同年5月,美国众议院又拟通过国务院授权法案,内容多与台军事合作有关,包括美国在转移武器和防卫服务时,应给予台湾“等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主要盟友的地位”,美国官员每年至少应与台湾副参谋总长以上层级官员在华盛顿举行一次军售会谈。之后,美太平洋司令布莱尔公开强调,美太平洋部队接到命令随时协防台湾。美国防部证实,美已制定针对台海地区的各种紧急应变计划,一旦总统下令协防台湾,美军将倾尽全力完成任务。今年初美国公布的《核态势评估》报告,进一步将中国列为七个美国政府考虑动用核武器的国家之一,声称要在台海地区发生军事对抗时对中国动用核武器。上述所有案例,均为美台断交20多年来所从未发生过的。众所周知,中美建交的基础是:断交、废约、撤军。虽然此后历届美国政府均未完全履约,但在与台湾发展关系方面,特别是军事合作方面,还是有所顾忌的,干起来也遮遮掩掩,而如今,美台已是明目张胆地干了。
  
  加强对台周边的军事部署 阻挠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
  
  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为了进一步阻止我解决台湾问题,在美台准军事同盟启动的基础上,美国的军事部署已由太平洋夏威夷的第三岛链向第二岛链关岛推进,在关岛建立新的战略枢纽。从历史上看,关岛一直是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重要基地,每当美军要在亚洲打仗,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关岛就会成为最接近前沿的美军后勤基地,去年,美国军方先后计划投资近9000万美元,扩建关岛的空、海军基地。据悉,军方还计划在未来几年投资1.5亿美元对关岛的有关码头及相关设施进行扩建,以提高该岛对本土美军跨洋作战的支援能力。目前,除已在关岛部署64枚空射巡航导弹外,美军又将安德森基地设为B-2和B-52等战略轰炸机的海外中继站,决定增加航母作战大队和3艘大型两栖战舰及3艘核潜艇。从潜艇航速看,美核潜艇从本土的圣地亚哥驶向夏威夷需要3天时间,从夏威夷驶至关岛还需5天。如果直接把潜艇布置在关岛,在调动的时间上就节约了8天,不仅可直接保护第七舰队航母战斗群的安全,而且还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对敌实施大纵深精确打击。美加速在关岛部署,用太平洋部队司令布莱尔的话讲,就是“以有效阻遏中国军队的导弹,维持台海的军力部署,以便在需要时能很快抵达”。
  与此同时,美国进一步利用反恐怖活动,加速向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全面推进,强化在我周边的军事存在。美国先后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立军事基地,在南亚与印度强化军事同盟,派兵进驻巴基斯坦;在东南亚企图重返越南金兰湾,借机重进菲律宾。尤其是美国启用了菲律宾的苏比克海军基地后,直接可以辐射世界16个海上咽喉要道中的8个要道(即印度洋的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莫桑比克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太平洋的朝鲜海峡以及阿拉斯加湾)。另外,美国又在新加坡樟宜新建面积为86公倾的大型海军基地,以扩大巩固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存在。我们不妨做个计算,从新加坡樟宜基地起程,到冲绳的航程是4天,到千岛群岛是7天,到阿拉伯海也是7天,而到我国南海中部仅2天就够了。很显然,樟宜基地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美海军航母编队往返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战勤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了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基地链配置,为美国介入东南亚地区事务和干预台事务提供了新的战略支点。
  美国选择在这样一个时机,在参众两院分别强行通过《2003财年国防授权法》和《2003财年国务院授权法》,就是企图在围堵中国的一切部署完成后,公开给“台独”势力撑腰打气,助长其“以武拒和”、“以武拒统”的气焰,从而阻挠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6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讲,为了破坏中国的和平建设,美国把三把尖刀从头上、腰上和脚上插在了中国人民的身上,头是朝鲜,腰是台湾,脚是越南。今天,美国政府的胃口更大,走得也更远。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美国自台湾陈水扁上台后,迅速调整了其两岸政策。一方面表示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具体做法却是使其“空心化”;另一方面频频插手台湾事务,支持台湾与大陆分庭抗礼,维持“不独不统”的现状。因此,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我们的战略环境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