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见不当面提,受恩惠要再三道谢。两国人之间的摩擦有时因此而起。 王欢:我在日本留学、做访问学者,前前后后呆了五年。我对日本人最大的感受是,日本民族是个比较暧昧的民族。
日本人如果对你有意见,他不会给你提,但他就不再跟你交往了。所以中国的留学生在那里就会碰到一些困难。我认为日本人在表达方面比较含蓄,不愿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日本,用“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个词才是最贴切的。
尚会鹏:我也有同感。比如,我们问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样几个观点,你赞成哪个观点呢?”或者:“有这么一个观点,你赞成还是反对?”他们会“嗯,是啊”的一阵子,然后再拐弯抹角地谈一些具体问题。具体问题搞清楚了,就不一定非要一个“一边倒”表决不可。一个日本学者告诉我:“中国人说话态度分明,‘不行’、‘不好’,那么容易就作出判断。我们听着显得有点硬。另外,中国人讲话,喜欢讲理论,讲主张,日本人不大适应。”他的话的确反映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铃木英司:还有,日本人在受到了别人的恩惠后是一定要打感谢电话和写感谢信的。有时我们看到中国人受了别人的恩惠后就悄无声息了,感到很不可思议。有日本人曾问过我,中国人都是这样吗?我向他们解释说,并不是这样。我本人比较了解中国,所以不太在意。但对不太了解中国的日本人来说,这确实容易产生一些误解。
孙文清:其实中国人也不是不存感激之情,只是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如日本人过年时,在超市里经常放着好多毛巾、筷子之类的小东西,我很奇怪。一位日本老太太告诉我,过年日本人串门是绝对不能空着手的,哪怕是带一块毛巾,也是一份礼物。中国人也许会觉得这实在没有太多必要吧。
王欢:我认为这是因为中日两国人“感谢”的方式不同,日本人挂在嘴上,中国人则用行动。
尚会鹏:在中国如果你帮了别人,他未必会立刻向你表示感谢,但他今后会以别的方式帮助你,双方虽然不说感谢的话,但对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还是心知肚明的。中国人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说,就是很好的证明。而在日本,则是另外一种模式,日本人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依靠别人。但是万一打搅了别人,他就要反复道歉。反过来也是如此,你也不要轻易找我麻烦,我也不会轻易帮助你,但我若帮助了你,你就得反复感谢。
铃木英司: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还有一个不同点,就是“面子”问题。中国人把“面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日本人在这点上不像中国人那么强,因此在这中间就有一些摩擦。如在中国,请客都是你请我,我请你,而日本人则多是AA制。在宴会上中国人讲究主次之分,而日本人对这个则很淡化。
尚会鹏: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交往方式的差异,相互酬报上的不同。AA制比较简单,回报当场解决,彼此都不亏欠。而中国式的交往则是轮流坐庄,最后也是一种平衡。
铃木英司: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招待吃饭的时候,中国的招待方一般当着客人的面就点钱,显示出花了很多钱,很大方,日本则相反,主人会悄悄地去把账结了。
盐泽英一:的确,在中国如果是很好的朋友,彼此就会像一家人,你帮我,我帮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会很随便。但在日本,即使是特别好的朋友,也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会随便给人添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