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到美军利用这种方式满足各国人民知情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随军记者的报道也许在更大程度上远离了真实的战争。 在本次伊拉克战争中,各国记者对战争进程进行了大量采访和报道,美国军方邀请外国记者组成随军记者团的做法尤其引人注目。我国也派出记者加入美军的外国记者团,并传回大量信息。外国记者通过这种方式深入战争前沿,有助于了解战争的进展、洞悉战争的态势。
但战争是全方位、长时间的复杂事件,全面、客观、准确的战争报道往往并不出自外国记者团之手。换句话说,美军控制外国记者团的方式巧妙而严密,使外国记者们的报道多少掺杂了美国人的意愿,我们在看到美军利用这种方式满足各国人民知情权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随军记者的报道也许在更大程度上远离了真实的战争。
从封锁消息到组建随军记者团
美国在总结了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组建随军记者团的方式来处理媒体与军队的关系。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尊重新闻自由,然而记者的报道所引发的反战情绪最终使美国人输了这场战争。从此,美军开始认识到放任记者的灾难性后果,于是在以后的战争中对记者的采写自由做了种种限制。
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时,美国实行了完全的新闻封锁,试图进入战区的记者被驱逐出来。几名自己登上岛屿的记者被扣押在美国的指挥船上,直到行动的第一阶段结束时才被释放。这种做法引起美国媒体和公众的强烈抗议。国防部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解决合理报道军事行动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使军队派出称职的职业公共事务人员和指挥官作为代表,同媒体一起在非对抗的气氛中工作,因为他们了解媒体存在的问题;同时,媒体也由称职的职业记者和编辑作为代表,因为他们理解军队存在的问题。”于是,在1989年入侵巴拿马和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国都实行了随军记者团制度,到这次伊拉克战争,美军把随军记者团的范围从美国扩展到了世界各国。
美国创建并多次使用外国记者团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认为,创建外国记者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各国媒体更多采用本国记者的稿件;二是各国公众更加信任本国媒体。
美军控制记者的手段
美国在探索中得出经验,影响外国公众的最佳方法是控制外国记者,与控制零散的记者相比,控制记者团的行踪和发稿内容相对比较容易,这也是美军花大力气邀请各国记者随军采访的原因。总结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控制媒体信息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淹没信息
受各种原因的限制,每家媒体进入前线的记者人数有限,美军利用各种新闻发布会,散发大量材料,让记者疲于奔命,从而掩盖最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记者很难从本来就不多的时间里抽身去采写这些“议程”背后的新闻。
1991年1月29日,在一次战斗中,有12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被打死。得此消息后,白宫、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的有关人员立即开会商讨如何向外界公布。最后决定,由施瓦茨科普夫亲自主持当天的战况发布会。他首先向记者们详细介绍了当天美国所取得的重大“战果”,然后播放了一段美国飞机用智能炸弹炸毁伊拉克一座桥梁的录像。23分钟后,他才在似乎是与大局无关的低调气氛中向新闻界宣布了此事。
新闻检查
为了确保媒体传播的信息不影响军事行动,在本次美英对伊拉克的打击前,美军已经给随军的外国记者制定了采访规则。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在作战或后勤部队中设有记者的“固定位置”,记者不得自由活动,且须“从头到尾随军行动”;不得转播美军死伤的画面和公布死伤者的身份和姓名;严禁报道美军取消、延迟和即将采取的行动;不得详细描述军事行动的时间、地点和结果。在开战后,估计美军还对各国记者的稿件和图像进行过统一检查,过滤掉了不利于美军行动的信息。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一名记者把飞行员结束第一次轰炸任务返回时的表情描述为“浮躁”,后被改为“自豪”,双方经过一番争辩,最后改为“精神振奋”。媒体对此大为不满,称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的新闻检查是历史上最严厉的一次。《波士顿环球报》的主编把军方的种种限制称为“黑洞”,它使新闻不能到达受众。
孤立“异己”
以自由标榜的西方新闻界,总会出现几个“另类”的记者。对待这些“异己”分子,美军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抵制“异己”们的工作。CNN王牌记者阿尼特的境遇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对看不顺眼的记者,美军还以禁止出席记者招待会、封锁消息来源、拒绝采访美军等手段孤立他们,并煽动对他们的仇视。1991年海湾战争中,CNN曾经报道过美军轰炸巴格达后的惨状,因此被美军和舆论指责为“帮助”敌人。而这次伊拉克战争中,CNN与官方口径几乎完全一样,被人指责为美国军方的宣传工具,上演了一出由“异己”融入“主流”的戏剧。
控制信息
美军利用自己对战场信息的掌控优势,先行选择或者装扮某些事实,使送达记者团的信息已经不完全、不客观。最典型的事例是美军在记者招待会上尽量表明他们在避免无辜平民的伤亡。
这次打击伊拉克行动中,美军把大多数记者派到了航空母舰上,而不是让记者与陆军的士兵共同行动,这一做法十分耐人寻味。这除了后勤考虑和便于机动外,如果从控制记者所见所闻的角度看,与海军和海军航空兵在一起,会使记者较少见到血腥、感到恐惧和内疚。所以,有的记者认为,美军的“庇护”“实际上使记者成了军方的人质”。
因此有人说,外国记者的随军采访陷入了一个怪圈,如果不参加美军的记者团,将会丧失许多美国军方的信息;如果参加记者团,则会在各个环节受制于美军。何况,美军采取随军记者团的前提是他们能够控制战场局势,如果战争失控,美军将绝不允许记者呆在前线。因此,如果想更真实地反映战争,记者必须未雨绸缪,争取更多自己采写的权利。▲
导弹下的文化“入侵”
美国民主改造阿拉伯国家的意图随着美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昭然若揭。同时,美国在文化战线上也对阿拉伯国家展开了攻势。
出于宗教和民族价值观的原因,阿拉伯国家至少在表面上对色情杂志和色情文艺作品是绝对禁止的。但日前,以刊登色情内容而闻名世界的《花花公子》(Playboy)已经获准进入黎巴嫩,并被允许在书店中公开出售。
其实,在35年前,也就是黎巴嫩内战之前,包括《花花公子》在内的美国杂志是可以自由销售的,后由于安全局势恶化和文化气氛回归传统,美国杂志被清除出了黎巴嫩。
时隔35年,《花花公子》重返故地。对此,一位黎巴嫩高级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杂志在销售时是套在黑色的塑料袋中的,袋子上标有醒目的提示――只可销售给18岁以上的成人。”
“我们绝不允许色情杂志在黎巴嫩销售,但我们对色情杂志的界定有自己的标准,与通过卫星电视和互联网传播的那些东西比较起来,《花花公子》算不了什么,只能说是‘激情杂志’。”
值得注意的是,与《花花公子》同时获得在黎巴嫩发行许可的还有其他两本美国“激情”杂志――《完美无缺》和《完美十号》。
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保守人士对于黎巴嫩政府这种“离经叛道”的做法表达了不满。沙特阿拉伯的《阿尔乌坦日报》称:只要《花花公子》杂志一上架,它很快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到未成年人的手中,这将给阿拉伯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美国在使用导弹的同时,用《花花公子》敲开了阿拉伯国家的大门。继贝鲁特之后,下一个可以公开出售色情杂志的会是哪一个阿拉伯国家的首都呢?也许是美军占领下的巴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