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以YouTube和Google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已实现了与CNN和NBC等传统第三势力平起平坐的梦想,被网民推举为美国权势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有媒体称,以YouTube和美国苹果公司旗下的iTunes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网络视频网站将成为美国社会政治舞台第四势力的主要角色,甚至有可能独树一帜,逐步形成并崛起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第五势力。
当“网民”被美国《时代》周刊推举为2006年度“风云人物”时,《时代》周刊评论说,作为一种现代网络文化工具,YouTube(美国视频网站或网络视频)是网民的重要武器之一。因此,《时代》周刊把YouTube比喻为当今社会的检察官、聚光灯、显微镜和演说家。《时代》周刊还说,只要配备了数码相机等技术设备,再加上独具特色的YouTube,“任何人都可以改变历史”。
YouTube效应:一种网络政治现象
YouTube的口号是“展示你自己”。它的内容目前包括12种分类,即艺术动画、运载工具、喜剧短片、娱乐消遣、音乐欣赏、博客社区、人类言行、宠物动物、科学技术、体育运动、旅游名胜和网络游戏。作为全球网民共同精心培育的资源库,YouTube的优势在于,人们可以免费、便捷地上传、观看、评论和下载。YouTube宣称,目前,每天上传到该网站的视频短片至少为6.5万个,每月以浏览、博客、视频等方式访问YouTube的人次高达3400万,每天被观看的YouTube视频短片超过了1亿!
YouTube的茁壮成长,除了得益于陈士骏、赫尔利和卡林三位创始人超人般的智慧外,风险投资公司的财力后盾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2005年11月向YouTube注入了3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6年4月再次向YouTube投入了800万美元。
“YouTube效应”,是指借助于YouTube等新兴网络媒体传播视频与文字,并由此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某种程度影响的一种网络政治现象。不论是美国的CNN,还是英国的BBC,都是依靠雇佣的数千名专业记者传播新闻与信息的,而YouTube的信息与视频则多是自愿的“平民记者”或普通百姓提供的,并迅速产生一种传统主流媒体与其他新兴网络无可比拟的共振效应。
在以往,作为CNN的观看者,人们只能在固定的时段被动地接受电视台提供的各类信息。但是,集生产者与消费者为一体的YouTube“粉丝”既可以随时随地上传自己拍摄的影视片段,也可以随心所欲地下载他人的作品,更可以自主选择上传、观看和下载的时间和内容,而不再受传统媒体“强加的”各种束缚。从信息内容上看,YouTube可以及时“抓拍”到那些传统媒体视而不见或不屑一顾的关键画面或随意言行。例如,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期间,参议员艾伦、伯恩斯和众议员凯利的恶劣言谈和不当举止,通过YouTube毫无掩饰地暴露在网民和选民面前,从而使这几名前途无量的政治家马失前蹄,先后意外落选。鉴于YouTube效应对美国网络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康菲尔德认为,YouTube已是一种可以左右美国国内政坛变迁的新主宰。今年的《华盛顿邮报》载文再次强调了YouTube网站对美国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并把这种现象称为“YouTube政治文化”和“YouTube效应”。
自2005年2月创办以来,YouTube已成为影响美国政坛的重要因素之一,YouTube效应已发展为美国政治权势与党派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催化剂。去年8月18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称,“在YouTube政治的崭新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在今年第一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上,主编纳伊姆撰文《YouTube效应》,分析了YouTube如何成为推动政治经济变迁的力量。
有媒体预言,预热中的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网络博弈”,各方势力将主要依赖YouTube等视频网和MyDD等博客网争取选民,这次大选将出现许多新规则,特别是“YouTube规则”!迄今,绝大多数参选人都不约而同地与时俱进,纷纷利用以YouTube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工具,声明参加竞选、宣布竞选纲领和提出施政主张。参选人在组织各自的竞选智囊团或试探委员会时,也纷纷增加了一个新角色――负责与新兴网络媒体打交道的得力干将。
此外,借助于YouTube这把双刃剑,一些抱有敌意的“网络暴民”,特别是那些参选人的对手,也将继续采用YouTube这个“新锐”武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时代》周刊预测的美国“2007年情感表达式”中一条非常形象生动,即“为了回应你‘恶搞’我的YouTube,我也要拍一段YouTube‘恶搞’你”!另据有关报道,一些国际恐怖组织对网络视频也情有独钟。如基地组织已开办了一家名为“云海(Al Sahab)”的视频网站,宣扬其价值观并扩大其社会影响。
能否成为第五势力
在美国,以YouTube和Google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已实现了与CNN和NBC等传统第三势力平起平坐的梦想,被网民推举为美国权势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有媒体称,以YouTube和美国苹果公司旗下的iTunes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网络视频网站将成为美国社会政治舞台第四势力的主要角色,甚至有可能独树一帜,逐步形成并崛起为美国社会生活中的第五势力。
由于YouTube等视频网站的公开性与纪实性,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已经感受到了来自YouTube效应的“无形压力”。例如,美国军方前不久下令,严禁一切官兵向任何视频网站上传视频短片和发表博客,除非事先通过了有关机构的严格审检和批准。此外,为了丑化YouTube在网民心目中的形象,《纽约时报》去年10月5日在《反美视频的网络传播》一文中说,YouTube公司“有意忽略了”含有反美内容的视频在其网站上长期扩散。
因此,如果那些初露锋芒的YouTube网民想继续在明争暗斗的美国政坛大显身手,就终究摆脱不了与其他各种媒体等社会权势角色“和谐共生”的局面。正如康菲尔德所断言的那样,YouTube要在美国政坛发挥最大效应,仍要依赖不同政党派别、各种利益集团和传统主流媒体的“利用”、“唆使”和“强化”。
伴随着YouTube效应的产生,所谓“YouTube威胁”的论调亦开始甚嚣尘上,YouTube甚至被称为“有十亿双眼睛的怪兽”。为了与YouTube争夺视频市场份额,新闻集团旗下的Fox公司正与美国Viacom、CBS和NBC等公司密谋,试图创建一家新的网络视频网站。而据《纽约时报》年初报道,摩托罗拉公司旗下的通用设备(General Instruments)公司和思科公司旗下的科学的亚特兰大(Scientific Atlanta)公司等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计划彻底改进传统数码电视机的“机顶盒”等技术设备,找到一种能与YouTube网络视频相抗衡的突破口。毋庸置疑,YouTube、Google和Wiki-pedia等新兴网络媒体的兴旺发达,必将促使传统媒体加快微观技术革新与宏观战略创新。
YouTube效应在美国网络政治进程中的“出奇制胜”,不得不使所有关注美国网络政治的人对其刮目相看。康菲尔德认为,如果说1996年是网络地址年、1998年是电子邮件年、2000年是网络筹款年、2003年是网络博客年、2004年是网络国会年,那么,刚刚过去的2006年则属于YouTube年。因而,今年1月24日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断言,如果说2006年是YouTube年,那么,以2007年为开端,传统新闻媒体“终归要认真地看待”以YouTube为代表的新兴网络媒体了!
YouTube是常胜将军吗?据《时代》周刊记者克劳德在《YouTube的头领们》一文中透露,自Google以16.5亿美元兼并YouTube之后,其首席执行官施密特便已着手评估YouTube运营中可能面临的违反美国有关版权法等一系列风险。除了仍有可能遭遇“YouTube侵权”等指控外,YouTube也面临着一系列经营管理问题,业内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担心,YouTube是否会逐渐演变为Google公司的一种装饰,并一步一步地走下坡路。
YouTube效应会胜过CNN效应吗?CNN声名鹊起的十年后,即2002年1月23日,美国重要思想库之一布鲁金斯学会就CNN效应专门举行了一次研讨会,重点研究了CNN效应究竟“如何影响了政府决策与公共舆论”等一系列问题。15年前,当人们对CNN效应感到惊异时,也对其抱有更多的期许。人们希望CNN的即时性与纪实性能够增强国际社会各界共同责任的信念。但是,绝大多数人的“希望”最终都变成了“失望”。
然而,以自主性、多样化和正义感为主要特征的YouTube效应,不应重蹈CNN效应的覆辙,而应在世界各地网民的共同参与下,借助新兴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促进世界不同种族的和谐共存,秉承YouTube“展示你自己”的宣言,成长为名副其实的第五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