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渠先生的《美国历史通论》,是我最爱读的关于美国史的名家名著之一。虽说是学术著作,但读起来绝无冗长枯燥之感,不愧是大家手笔。 革命:一身而二任
罗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他就发表了名作《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呼吁“尊重历史,如实地研究美国”。1982年,他访美归国后即在北大率先开设“美国史通论”这一新课,“以独特的课程体系、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别开生面”(引自该书“编后记”)。同时他应人民出版社之约,开始撰写《美国的历史与文明》一书。后因致力于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研究,这一写作计划被延搁下来,但留下了一份完备的手稿。收入本书第一编的《美国历史通论》,就是根据手稿整理而成的。罗荣渠文集编委会认为,这部书稿“以宏观的视闽、磅礴的气势、优美的文笔,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勾勒了美国这一新兴大国的立国、富国和强国的历史。在这部书稿中,罗先生首次以现代化和文明史为主线,以世界历史进程为参照,通过与俄、法、英、拉丁美洲的比较观察,立体地再现了美国的崛起历程及其世界历史意义。无论是在宏观史观、中观史论还是微观历史事件的解释,《美国历史通论》都充分体现了罗荣渠先生作为思想家的理论修养、作为专门家的学术修养。这无疑是一份应予珍视的学术遗产”(“编后记”)。
美国的历史是由英国人为主的欧洲移民在新大陆的拓殖开始的。罗先生说:“商业公司的企业精神,冒险家的野心,宗教自由追求者的梦想,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早期北美殖民地的拓殖精神。”就是靠着这种拓殖精神,北美人从筚路蓝缕到宣布建立独立的新国家,用了不过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自1763年开始,随着英国对殖民地控制的加紧,北美人“最初围绕征税权力的经济斗争,一步一步地转变为政治斗争。英国的报复行动的后果在于,它迫使殖民地人民把抗税斗争降到次要地位,而把捍卫自己的自治和自由、反对专制和暴政的政治斗争上升到主要地位”,终于揭竿而起,为自由而战。这是“美洲大陆上第一场革命”。罗先生总结道:“美国革命充分运用了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利用议会反对封建王权的传统与思想武器,这一点带有鲜明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它举起独立的大旗,把矛头指向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权力中心――英国议会与英王,这一点又带有鲜明的民族解放性质。一身而二任焉。这就是美国革命的特点。”
与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同的是,“独立前,北美根本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按新的原则建立一个独立的新国家是这场革命的中心任务。”罗先生认为,美国立国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州先于国”。经过独立战争,13个各自为政的殖民地成为13个独立自主的新国家,进而组合成为独立国家联合体――美利坚合众国:根据《邦联条例》的规定,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各个州,均保持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尽管邦联体制比大陆会议制度前进了一大步,但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从邦联到联邦的巨大转变,是通过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完成的。会议期间,大小州、蓄奴州与自由州、南北方之间曾因利益冲突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宪法制订之后,在各州批准过程中又发生了激烈的公开的争论,但最终“美国通过和平而不是内战的途径,由民选的代表制订了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国家未来的政治制度的基石,使美国从松散的邦联过渡到一个统一的共和国――联邦共和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宪法的制订和批准开创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变革”。该宪法非常简明,确立了联邦制、人民主权和共和制国体、按分权与制衡原则创立的政府机构,首创了总统制,同时又成为“把多样性的美国结合成一体的黏合剂”。美国宪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的第一份政治现代化的蓝图,开创了近代世界制宪运动的纪元。
内战:脱出历史常轨的大事变
新的共和国诞生了,到处生机勃勃。北部制造业蒸蒸日上,西部自由农场经济快速发展,南部以黑人奴隶制为基础的“棉花王国”兴超,从而造成不同经济体制的并存、发展与新的矛盾。从独立到内战爆发,美国这个国家保持着“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林肯语)。而现在,奴隶制将美国一分为二。罗先生强调说:“在美国,按种族划分的奴隶制已形成一种与种族主义完全结合的社会制度。这种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在南部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在西部和北部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尽管北部在独立之初就废除了奴隶制,但对黑人的歧视与隔离政策一直继续着……不能把奴隶制在美国仅仅看成是一种经济制度,还应看成是一种社会制度。奴隶制作为南部文明的基础而存在,它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并与种族主义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是在考察美国黑人解放运动时不能忽略的一个基本特点,只有掌握这个特点才能理解美国内战以及黑人问题的全部复杂性。”这是一般教科书往往重视不够的。罗先生的分析,不仅画龙点睛,而且意味深长。
由奴隶制引发的上述问题和矛盾,最终导致南北无法避免的冲突。正如林肯在题为《家庭纷争》的竞选演说中所分析的那样:“一家自相纷争必长久不了”。于是,北部在奴隶制问题上愈是想谋求妥协,南部则愈难妥协,寸权必争,寸利必夺。1861年,内战终于爆发。“美国政治是一种善于搞妥协的政治。这标志着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妥协的最后失败并诉诸战争,这是脱出美国历史常轨的异常特殊的大事变。”美国人以四年血战、62万生命的代价,“拯救了联邦,而且也拯救了美国民主制的荣誉。”内战结束了,经过重建,美国再次合众为一,进入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的镀金时代。
西进:不是牧歌也不是交响诗
内战后的大发展和新西部的开发息息相关。当时的西部开发在铁路修筑、采矿、伐木、畜牧、农业、土地投机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后来流行的西部小说、西部电影都是当年拓荒生活的艺术写照。曾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在其回忆录中谈到他在达科他的潇洒生活:“我们过着自由而粗犷的生活,骑着马,带着枪……感到我们的脉搏与这粗犷的生活在一起跳动,在我们的心里,充满了工作的荣耀与生活的欢乐。”可惜,拓荒者的真实生活并非那么浪漫。罗先生引了当时另一位作者的记载:“每棵矮树有尖刺;每头动物有犄角;每条爬虫有利爪;每只昆虫有螫刺。”在19世纪70年代闹蝗灾时,连农民家里的窗帘都被蝗虫啃个精光。所以,罗先生说:“西部的开发,既不是牧歌,也不是交响诗。除了用汗水战天斗地之外,还充满了流血。”其中包括印第安人被驱赶和剿灭的悲惨故事。但无论如何,西部开发给美国带来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巨大变化:“美国的东西部边疆相距1500英里,在中间约为12亿英亩的广阔无垠的地区,埋藏着极为丰富的地下矿藏。如果从美国地图上抹掉这半壁江山,或者让它继续沉睡下去,美国的历史可能会是另一种格局也未必可知。但是,在内战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西部世界就为人力所征服。可以说,美国西部的开发是世界拓荒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业奇迹”。这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也是一个大国的兴盛之路。
我是小字辈,没有机会见过带有人生传奇色彩的罗先生,但我家里一直挂着这位老一辈历史学家生前的书法手迹:“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怀去年人”。读完《美国历史散论》,我终于明白大家为何总是对罗先生那么尊重和钦佩的缘由了:人有人品,书有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