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中断六次起伏,表面现象虽各不相同,深层原因引人思考。 10月11日,正在越南参加东盟加八国防长扩大会议的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会见了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这是自今年1月份由于美国对台军售,中美军事关系中断以来两国军方高层领导的第一次会晤。对此,国际舆论纷纷给予积极评价。
重要意义不止在军事
美国倾向于认为此次会晤是一个“试探性”的信号,“是消除摩擦的第一步,但不代表美中两军关系已经完全恢复。”中国方面对此次会晤的解读也持有类似的立场,并强调中美双方应该“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使两军关系跳出怪圈健康发展”。
虽然还不能说中美军事关系已经全面恢复了,但这次会晤毕竟是两军在中断了将近一年的交往之后又开始恢复联系的标志。对于中国来说,中美军事关系从停滞走向交流,有利于促进中美两国关系在健康稳定的轨道上发展,进而有效改善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和战略态势。对于美国来说,加强中美军事联系是美国对华接触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进行军事交流是其了解中国军队实际情况的主要方式,对美国的国家安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中美作为世界大国,两军关系的发展对国际和地区也都具有重要影响,就当前来说,两国防长的会晤,就为东盟地区多边合作创造了交流和探讨的和谐氛围,使得东盟防长扩大会这一全新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最终得以顺利进行。那么,接下来中美关系将会如何发展?让我们先来看看中美军事关系过去的历史经验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怪圈”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中美建交之前,美国内部就有过如何通过与中国建立军事联系以增强美国国家安全的考虑。中美建交后,双方军事关系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但在经历了最初的一段“蜜月期”后,最近20余年来曾经中断了六次,经历了六次起伏,形成了一个“发展-停滞-再发展-再停滞”的“怪圈”。
1980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布朗访华,标志着中美高层军事交流启动。随后中美军事关系经历了一段将近十年的“蜜月期”,但在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风波后,美国总统布什旋即签署了对华制裁命令,停止对中国的军售,冻结中美军事合作项目,这是中美建交后两军高层交往第一次宣告中止。
1993年初,美国克林顿政府决定重启对中国的接触和对话政策,随着10月份美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来华访问, 双方恢复了高层军事接触。但1995年5月的李登辉访美事件严重动摇了中美军事关系的政治基础,中美军事关系第二次宣告中断。
1996年6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斯洛科姆访华,标志着中美军事关系又步入了新一轮恢复期。但好景不长,1999年5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方随之宣布推迟中美两军高层交往, 推迟中美在防止核扩散、军控和国际安全问题上的磋商,中美军事关系第三次陷于停滞。
200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率团访美,标志着中美军事交往开始恢复。但同年4月1日,美军一架电子侦察机闯入中国海南岛附近上空实施抵近侦察,与中国一架军机相撞,导致两军关系第四次陷入停滞。
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给中美军事交流的恢复又带来了契机。10月,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访美,标志着两国军事关系再一次走向了正常化。可是,2008年10月,美国决定向台出售价值逾60亿美元的先进武器,中美军事关系在经历了七年的发展之后,第五次被中断。
2009年4月,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后,双方军事交流随之回暖。10月份,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标志着第五轮的停滞又得到了恢复。2010年1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对台湾出售64亿美元军备,触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中方随即宣布冻结中美两军的互访项目,中美军事关系第六次中断。
随政治波动起伏
通过对中美军事关系六次中断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中美军事关系的震荡性是由中美政治关系的两重性所决定的。由于中美之间既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又存在多方面的冲突,因此中美政治关系具有既合作又斗争的两重性,从而表现出时而缓和、时而紧张的特征,而中美军事关系作为中美政治关系在军事领域的反映,这种震荡现象不可避免。又由于两军关系作为两国战略利益交锋最为直接、最为敏感的前沿地带,因此这种震荡会表现得更加激烈,一旦两国关系出现问题,两军关系会首当其冲,一方就会中断军事关系。但只要中美关系的大局不变,中断了的中美军事关系又总能得到恢复,最终形成一种时而发展、时而停滞的怪圈现象。
第二,美国对华战略的“敌”性思维是中美军事关系无法深化的深层原因。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威胁的上升,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由“敌对国”调整为友好的“准盟国”,使得中美军事关系一经启动,就直接进入了“蜜月期”,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对华战略出现了一种 “敌”性判断,进而形成了对中国接触加遏制的“两面下注”战略,导致中美战略互信缺失,中美军事关系的发展深度再也无法超出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第三,对台军售问题是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长期以来,中美关系能否稳定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方是否遵守两国之间签订的三个“联合公报”, 其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是如何处理对台军售问题。由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坚持“以台制华”战略,因此在对台售武问题上, 美国历届政府在售武的时机、项目和交货时间等问题上都会精心策划, 以求发挥最大的“杠杆效益”。对台军售问题一直是中美军事关系中的一个负面因素,最近两次中美军事关系的中断都是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直接引发的。
消除怪圈的关键
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历史表明,这是一对既敏感又脆弱的双边关系,可以预见,未来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中美之间的战略分歧还将长期存在,两国军事关系的发展还会遇到很多障碍,未来两军关系能否保持稳定发展,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从中美军事关系六次中断的原因可以看出,中美军事关系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美方。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将苏联视为主要战略对手,将中国视为“准盟友”,双边军事关系因此获得了十年发展的“蜜月期”。然而,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发生了变化,两军关系长期只能在低水平徘徊。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战略上又将中美关系定位为“利益相关者”,双边军事关系又进入了长达七年的相对稳定时期。因此,未来中美军事关系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对华战略定位,从发展趋势看,推动中美军事关系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
二是美国如何看待中国军事力量发展。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疑虑,对中国合理的防卫需求抱有很深的成见,试图在中国周边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因此在对华军事关系方面,经常利用“军事透明度”、“对等互惠”等问题向中方施压,并经常在中国周边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严重影响了中美军事关系的稳定。
三是美国能否做到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中美军事关系六次中断,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美国损害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美国不但不承认这一点,反而反复指责中国军力和战略意图不透明,极力防止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军事交流与合作提高作战能力。这其实是一个缺乏战略互信的问题,未来中美军事关系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能否真正做到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与中国合作构建深层次战略互信关系。
只要两国关系总体上积极发展的大趋势不变,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军事关系的稳定发展是可以期待的。但是,中美关系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还需要美方真正正视中美军事交流的深层次障碍问题,破除对华战略的“敌”性思维,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在对台军售、对华军事侦察以及限制对华技术出口等方面做出切实改变,并切实加强措施推动建立中美军事互信机制,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的对话渠道,扩大军事交流与合作的范围,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只有这样,中美军事关系方才有望跳出发展怪圈,最终形成一种制度化、长期化、稳定化的建设性军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