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上,植物油是“榨”出来的。所以,当消费者听说有的油是用“有毒”的化学试剂“浸”出来的,本能的感觉就是“这玩意儿肯定不安全”。而最近湖南金浩茶油的浸出品种被曝出“致癌物”超标,更让公众对这种“非传统”工艺的疑虑达到了新的高度。茶油中的致癌物是什么?为什么传统的“压榨油”没有,而“浸出油”中就超标了呢?
实际上,植物油的“浸出法”是现在的国际主流。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少有传统的“压榨” 工厂。所谓的“浸出”,是用一些非常容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最常用的是正己烷,去“浸泡”打碎的油料种子。因为植物油与这些有机溶剂的亲和力更强,所以几乎所有的油都能跑到溶剂中。把溶剂与油的混合物与油料残渣分离之后,稍微加热,就可以除去这些溶剂,从而得到“粗油”。“粗油”经过进一步的纯化精炼,就得到了纯净澄清的植物油。虽然说正己烷这样的有机溶剂确实有一定毒性,不过因为它极易挥发,所以几乎不会残留在油中。根据美国环境署制定的正己烷安全标准,以及浸出油中可能的正己烷残留,一个人每天吃上几十斤浸出油也达不到有害的量。
与“压榨法”相比,“浸出法”所需要的设备和工艺要更加复杂,但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浸出法几乎可以把油料中的油全部提取出来,而“压榨法”按照具体的油料和压榨工艺,只能获得百分之七十甚至更低的产率。对于食品来说,这样的差别可以算得上革命性的了。
这次“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中的致癌物叫做“苯并芘”。它其实不是现代工业的产物。任何有机物的燃烧,都会产生苯并芘。所以,当原始祖先学会用火烤肉之后,人类就开始了摄入苯并芘的历史。即使是在天然的水源中,也可能含有一定量的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高浓度的苯并芘能够诱导癌症的出现。至于人类的摄入量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科学上还没有明确的数据。不过,因为它对于人体没有丝毫价值,而人们又可能从各种渠道摄入,所以主管部门的要求是越低越好。比如美国的饮用水标准中苯并芘的“目标含量”为零。但是,因为它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零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美国政府制定的“实际控制标准”是每升水中不超过0.2微克。据估计,如果一辈子饮用含有这个浓度苯并芘的水,增加的癌症风险大致在万分之一的数量级。中国食用油中的苯并芘安全上限为每公斤不超过10微克。考虑到人们每天吃油的量只有喝水量的几十分之一,这个“安全标准”还是合理的。
按照新闻媒体的报道,茶油中的苯并芘超标其实是厂家违规操作导致的。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取最后一滴油,厂家对油料残渣进行了反复高温加热。任何有机物在高温下都可能产生苯并芘,油料残渣自然也不例外。最后,这些苯并芘被“浸取”到了油中,于是有了苯并芘超标的茶油。
显而易见,“浸出法”本身并不产生致癌物,茶油本身也不含有致癌物。超过国家标准许可的苯并芘,是厂家为了增加产率而不顾产品质量的结果。问题的解决不是拒绝茶油、不是拒绝“浸出油”、也不是回归传统的榨油作坊,而是――主管部门的有力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