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激光灯 点燃美育之灯

  【摘要】音乐素质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其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鲜明特点,音乐素质的具备是完善人格和发展社会文明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意义极为深远。本文从音乐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入手,提出了在高师设置公共音乐必修课的可行性方案,并认为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素质培养;公共音乐课的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20多年来“素质教育”理论的提出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等方面起着深远而持久的作用。
  但是,在普通高师的课程设置中,我们不难发现,所有院系都设有公共体育课、公共英语课、马列课等等公共课程,却惟独没有开设公共音乐课,只有极少数学校开设有面向普通院系学生的音乐选修课,但一般只限于在初中、高中阶段就学习过的音乐欣赏课的内容,缺少声乐、器乐、指挥等音乐技能的训练,这对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明显缺憾。那么,为什么必须开设公共音乐课?音乐教育对培养高师大学生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公共音乐课的课程设置以及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等诸多问题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系列的、艰巨的课题,它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担负起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在我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普及音乐教育的历史重任。
  一、开设公共音乐课是坚持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重要体现
  “人文精神”泛指“做人”的基本态度,是当代大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在古代,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是融合的,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于是“专业教育”应运而生,自然科学教育逐步与人文教育分离。这种过分的“专业化”加剧了高等教育中的技术化、非教养化的倾向,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人文精神的滑坡。当今时代强烈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文和科学两种文化的重新融合,也强烈呼唤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一代新人。
  为了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一代新人,特别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音乐素质教育。在这里,大学生必须应具备的音乐素质除了基本的专业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之外,最重要的是使其具备热爱音乐,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从而发展其表现力、创造力,使其更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普通高师开设公共音乐课能够充分体现音乐素质教育所具有的特性,更能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二、开设公共音乐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教育、训练和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质是内核,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和个体自身的努力,培养的一种内在的、综合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而素质教育就是以养成人的内在的、综合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宗旨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既没有离开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素质教育,也没有离开素质教育的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由古到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文化的传承和对人格的塑造中音乐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是最善于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对人的教育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强硬的灌输,而是通过优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等手段来反映和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这种音乐美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人格。“真”是音乐的生命,“善”是音乐的品格,“美”是音乐的本质,音乐教育之所以能造就健全美好的心灵,使人成为一个真诚、善良、优雅的人,这是由于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特质所决定的。
  (二)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音乐能开发智力,有助于培养人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争的事实。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知识、探求真理的黄金时期,大学生思维活跃,记忆能力强,利用音乐这一益智作用来帮助学生学习,能够唤起学生对很多事物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时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状态处于从未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们追求个性独立,希望受人重视,得到社会认可,对外来信息和刺激表现得非常强烈。然而学习的负担,就业的忧虑,人际交往的失衡等等使学生倍感焦虑,容易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不稳定,不平衡,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而音乐以它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能够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达到宣泄内在情绪、消除心事障碍、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在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自由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的个性,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标。
  三、公共音乐课的设置构想
  (一)明确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高师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素质,课程自始至终都要围绕人文主题展开,应以个体身心发育规律与社会、民族、人类文化成果传承的统一;音乐特殊性与文化的整体性的统一;人格培育与审美熏陶的统一;个性的独特自由发展与社会交往、人际相互理解协调关系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当代的统一;知识技能与人文内涵的统一;技术手段与教育效应的统一这七个“统一”为指导思想,并通过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中外音乐家、中外音乐体裁品种、文史知识、姊妹艺术知识、音乐技能、音乐常识来体现为人文主题而设计的内容。所以,大学生必须应具备的音乐素质是一个“多元”概念,我们必须给予宽泛而全面的理解。
  (二)规范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
  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面向非音乐专业的普通院系学生的音乐选修课在越来越多的开设出来,这是一个极其可喜的现象。但是,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以及课时的规定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各学校各自为政,实际设置的课程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教材使用也较混乱,至今也没有一个系统、合适的教材出版。我们认为公共音乐课应以普及基础知识、传授基本技能、提高欣赏能力为主要内容,从音乐专业课程的特点出发,把公共音乐课设置为公共音乐理论课和公共音乐技能课两门。
  公共音乐理论课的授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它包括简谱基本知识、简谱视唱与节奏训练,五线谱基本知识、五线谱视唱与节奏训练,中国音乐史与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外国民族音乐欣赏等内容。公共音乐技能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主要包括声乐选修和器乐选修两门课程(见列表)。
  1、公共音乐理论课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有近一半人不会识谱,绝大多数的学生不会演奏乐器,对音高、节奏有正确记忆、辨别的,能够分辨各种乐器、了解中外著名音乐家作品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多种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试的结果。学生为应对高考,在上大学前已停止了对音乐的学习,再加上很多农村小学、初中阶段就由于师资的缺乏或音乐课不受重视,使学生们没有受到正规的音乐教育。这些迈入大学校门的同学深深感到不会唱歌,不会演奏乐器,不懂音乐将在人生旅途中失去很多兴趣,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很想弥补这一课。而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有较多的课余时间,许多同学都希望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所以我们认为开设公共音乐必修课是十分必要的。
  公共音乐理论课每周计划授课2节,共16周。
  第1到5周安排了简谱基本知识入门、简谱视唱与节奏训练的课程。众所周知,学习音乐首先要从识谱入手,对高师大学生来说,简谱学习是迈向音乐王国的第一步。因为简谱既避免了固定唱名法绝对音高感的难度,又抛却了首调唱名法do的移动,而且利用简谱照样能记录,理解音乐,并创造出自己想要创作的旋律。
  第6至8周安排五线谱基本知识、五线谱视唱与节奏训练课程。五线谱作为一种高水平的识谱有它的优越性。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知识,当然需要了解,以便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某些乐器,如小提琴、电子琴、吉他等创造条件。在讲授基本乐理知识的同时,简谱视唱和五线谱视唱的谱例要由浅入深地选为中国民歌、民族器乐及外国经典歌曲,器乐作品的主题一定要与后面的理论与欣赏课的内容紧密挂钩,也就是在后期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中的谱子要在前面已进行过视唱练习。
  总之,第1至8周是以音乐理论基础为中心,结合视唱(以简谱为主,五线谱为辅)、基本节奏训练,使每课的知识与技能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掌握简谱,了解五线谱,领悟基本乐理,这样一定会使高师大学生的普通音乐教育有效地进入实质性的审美与创造的空间。
  在第9至第16周安排了中国音乐史与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外国民族音乐欣赏两门以史论和音乐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这两门课程所包含的音乐知识信息量大,存在着多种文化(东方的、西方的)、多种民族(中国各民族、世界各民族)、多种时代(古代、近代、现代)、多种层次(专业的、民间的)以及多种风格、多种题材的音乐并存的局面。由于此课程设置内容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所要求的难度就相当大,既要有系统、准确的音乐理论做基础,又要对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做出精确的筛选,从而使学生们听到最具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音乐欣赏主要以聆听为主,教师以简练生动的语言介绍音乐作品创造背景,音乐家的生平经历以及欣赏的常识与方法等。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逐步从初级的、满足于悦耳的感知阶段,过渡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情感体验的感情欣赏,最终上升到对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和表现以及社会意义进行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的理性欣赏。
  此外,在上课内容和课时上我们偏重对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倾斜。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很大的悲哀。通过公共音乐理论课的教学,能够使学生领略中国传统音乐之美,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用民族音乐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2公共音乐技能课
  公共音乐技能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课程内容分为声乐(选修)和器乐(选修)两项。
  A声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课
  首先必须要重视声乐教学。歌唱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产生的,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最直接、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音乐生活中最普及的方式。人的一生可能没有演奏过乐器,但没有能发出声音的人没有过歌唱的经历,歌唱是每个身体健全的人都具备的最自然、最便利的“乐器”。但是人们嗓音的差异各如其面,必须根据每个人的音质、音域、音量的不同细致地进行划分,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发音方法,创造出优美动听的人声艺术。因此,声乐教学应作为公共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普及。我们让学生在8周的时间内知道歌唱发声的生理结构、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歌唱的呼吸以及歌唱发声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要以专业教学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加以正确的指导,使他们懂得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优美的,懂得如何去获得动听的、感人的、美妙声音,以此为目的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水平。
  其次,还应加强合唱及合唱指挥的训练。合唱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演唱活动。通过合唱教学使学生具备合唱的知识、演唱的一般技能技巧,懂得均衡、默契地分配声部音色、音量等,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合唱指挥的应用则更是广泛,在学校、机关、工矿、企业等单位的业余文化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基本技能。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对手、眼、口及身体姿态的运用,常用节拍的指挥手法、起拍的动作以及收煞的动作,使学生不仅能充当一名合格的合唱队员,更能成为文艺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B器乐基本技能的训练课
  器乐教学是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几千年来,器乐与人们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无论是歌唱、舞蹈、以至各式各样的习俗活动,都几乎伴有器乐的演奏形式。因此,认识各种乐器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你对能各自发出优美、动听音响的乐器一无所知,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听到美妙的乐曲是从哪些乐器里传出来的,这不能不说是对音乐审美的严重缺憾。对于高师大学生来说,专业的乐器演奏训练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器乐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乐器的性能、特点、演奏技法等方面。要充分调动和利用高师音乐学院(系)丰富的师资力量,使钢琴、手风琴、小提琴、黑管、琵琶、二胡、笛子、笙、扬琴等该学校具备的中外乐器专业的教师分别来给学生上课,打破院系不同、专业不同而“老死不相往来”的堡垒,这样既能充分利用本校师资优势,又能为本校学生器乐技能训练课的开设提供充分的保证。
  四、教师素质亟待全面培养和提高
  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的高低从侧面反映的是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极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是顺利、高效地开展教学以及培养高素质大学生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一)教师应具备全面的人文学科知识素质
  对大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应具备拓展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内涵的能力,应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分析、复调以及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学科知识以及读谱范唱、范奏、音乐听辨、器乐演奏、指挥等音乐基本技能。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公共音乐课的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对待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爱乐之心,调动他们对音乐艺术、历史、科学进行分析和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在充分的音乐熏陶中。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艺术理解和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音乐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其它相关的人文学科丰富而全面的知识素养,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适应和满足培养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需要。
  (二)教师应具备高水平的音乐教学能力
  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通过音乐教学将个人的智力和教学所需的音乐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它包括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课堂的设计者,要机智应变,善于调控场面;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忌一听到底或一讲到底,要努力把听、唱等教学手段交织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恰当、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用美妙的语言诠释音乐的旋律美、韵味美,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音乐带给他们的东西,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在教学技能方面,要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使用技能,增加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和网络上的讨论,加强师生间的双向和多向的交流,给学生创造一个易于感受、体会和领悟音乐魅力的氛围。总之,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善于观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灵上达到共鸣。
  综上所述,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已势在必行。希望广大音乐工作者根据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总结、编撰出一整套完整的公共音乐课的教材,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能开设公共音乐课程,以适应素质教育全民化、社会化大趋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冀生著《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2]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3]迈克尔•L•马克著,管建华译《当代音乐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9月
  [4]匡惠主编《音乐欣赏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2月
  [5]刘欣欣《文化与历史并举 感性与理性并重》,《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
  [6]马蔚蔚《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理论思考》2005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李先超)
  (收稿日期:2011-8-17)
  作者简介:王丽娜,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伟,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060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