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传佛教是7世纪左右从内地和尼泊尔传入西藏,与西藏当地苯教经过两个世纪左右的长期斗争、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西藏佛教。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演教的道场,在西藏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尚的崇高地位,但在汉地却知之甚少。本文拟从藏传佛教和五台山一些鲜为人知的关系做一论述,说明五台山是汉、藏、满、蒙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藏传佛教;五台山;五台山诗作
【中图分类号】B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52(2011)09-00-
一、五台山基本情况及历史概况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北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地域,总面积约为2837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五台山古称“清凉山”,由东峰(即望海峰)、西峰(即挂月锋)、南峰(即锦绣峰)、北峰(即叶斗峰)、中峰(即翠岩峰)组成,“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北台顶海拔3058米,号称“华北屋脊”。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与四川峨嵋山(普贤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道场)并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并居于四大名山之首,同时也是当代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佛教传入中国,时间约在两汉之际。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尹存品授浮屠经”。这大概是中国汉人最早接触佛教的文字记载。据多种古籍记载,五台山在东汉永平年间已有封庙建筑,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头顶祥云,飞至殿廷,明帝醒后,甚为奇怪,召群臣解梦。大臣傅毅说是西土佛祖。明帝即派大臣蔡?、秦景等人向西寻访,拜求佛法。后蔡?、秦景等人在大月氏得到佛经、佛像,并邀天竺国(今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至中国。永平十年(公元67年),梵僧、汉使以白马驮载经卷和佛像到了洛阳。永平十一年,两位高僧来到清凉圣境五台山,见五座台顶围护的胜地台怀,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极为相似,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在五台山修建寺院。于是汉明帝颁旨在五台山修建大孚灵鹫寺。这样,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就成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寺院(另一说为仅次于我国最早敕建的洛阳白马寺)。
五台山作为文殊演教道场,在佛教徒心目中有着至高无尚的崇高地位。自东汉到清朝前期不到两千年的时间里,五台山的佛法经历了兴衰沉浮,风风雨雨,既有蓬勃发展的辉煌,又有惨遭毁灭的暗淡。从汉明帝时摄摩腾、竺法兰弘扬佛教,建大孚灵鹫寺开始,到南北朝时期,五台山已建寺二百多处。周武灭佛,五台山寺庙毁灭的情况十分严重;隋初又复建寺庙,佛教再度兴起;唐代佛教极盛,五台山有寺庙360多处;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又随之中落,寺庙减少。宋、辽、金、元各代,虽屡有修建,但由于战乱毁坏,未能尽数复原。明代佛教再兴,五台山重修和创建寺、庙、院、庵多达百余处,特别是元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入,五台山由于统治者的政治扶植和追捧,五台山的佛教兴旺发达,臻至顶峰。五台山成为内地唯一藏、汉佛教并重,青庙(道教)、黄庙(佛教)兼容并蓄,汉、满、蒙、藏各族僧俗和睦相处的佛教名山。
二、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与五台山
藏传佛教是7世纪左右从内地和尼泊尔传入西藏,与西藏当地苯教经过两个世纪左右的长期斗争、相互渗透,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西藏佛教。西藏与内地佛教的交往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唐代,西藏名为吐蕃,藏民族杰出的首领被誉为“三da法王”之一的松赞干布曾和大唐文成公主联姻,文成公主入藏时曾携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并将其置于小昭寺内。《新唐书》曾载“吐蕃王朝曾遣使求五台山图”。敦煌出土的经卷中至少有四幅五台山图,描绘了当年五台山的盛况,详情汉地史书记载不详。但藏文古籍《拔协》记载:在西藏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院――桑耶寺兴建之前,吐蕃使者马•色朗等人就到过五台山。元代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之内,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实行优待扶植的特殊宗教政策,五台山在普遍信仰喇嘛教的藏区人中间具有崇高的地位,随着藏传佛教高僧及信徒到五台山朝拜者日益增多,五台山成为佛僧虔心朝贡、顶礼膜拜神圣向往之地。在元代,与五台山佛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几位代表人物分别为:一是益西仁钦,再就是大元国师、后任元朝帝师的萨迦五世祖八思巴,第三位是经八思巴引荐忽必烈,忽必烈下令住持五台山寿宁寺的胆巴国师(圆寂后追为帝师),还有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三世活佛攘迥多吉。有学者认为,自元代开始,五台山逐渐成为藏传佛教在中原的一大中心。明清两朝,藏传佛教在五台山得到空前发展和繁荣。公元1406年,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五世活佛却贝桑波应诏前往地京,次年,来五台山“建大斋,资荐大行皇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二月,都却拉章的贡噶扎西(明译为昆泽思巴)应诏去南京朝觐皇上后,又到五台山云游朝拜。公元1414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亦曾到五台山传扬佛法,他在五台山至少住了四年时间(史载他居住五台长达四年)。清顺治年间,世祖诏命藏族高僧阿罗藏前往五台山,敕封为“扎萨克”大喇嘛,“总理五台,册封汉藏僧多人”。清代曾经前往五台山圣地的藏传佛教高僧还有第三世章嘉活佛若必•多吉和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章嘉•若必多吉作为雍正、乾隆两朝国师到五台山的次数最多,时间也最长,后圆寂于五台山,乾隆皇帝特令予以“金顶玉葬”,至今灵塔仍矗立于镇海寺的永乐院中。公元1908年初,十三世达赖喇嘛到五台山,在此处停留长达半年之久。十三世达赖回到西藏后,在其扩建的金色颇章的格桑德吉二楼令画师绘制了五台山图,以表达对五台山的怀念之情。
三、元代帝师咏五台
自五台山建寺以来,游客如潮,在游览伽蓝寺宇、欣赏完自然风光后,不少佛教信徒,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留下了无数墨宝。这些诗作题咏五台山,多是描绘五台山瑰丽多姿、奇妙壮观的自然景观,间或亦有佛家传说典故于诗词中,并不纯粹从佛教的角度来歌咏五台山。但元代帝师八思巴据文殊菩萨显灵说法、诸佛下障演教的传说,以彻底的佛教密宗观点将五台山的五台看做是密法金刚界五部佛的佛座。在其诗《在五台山赞颂文殊菩萨――珍宝之蔓》中赞颂道:
如须弥山王的五台山/基座像黄金大地牢固/五峰突兀精心安排/中台如雄狮发怒逞威/山崖像白莲一般洁白/东台如同象王的顶/草木像苍穹一样深邃/南台如同骏马卧原野/金色花朵放射出异彩/西台如孔雀翩翩起舞/向大地闪耀月莲之光/北台如大鹏展开双翼/满布绿玉一般的大树
按照佛教密宗的说法,五部佛中的大日如来佛(亦称毗卢遮那)坐狮子座,即是八思巴赞颂的中台,阿?佛坐象座,即八思巴赞颂的东台,宝生佛坐马座,即是八思巴赞颂的南台,阿弥陀佛坐孔雀座,即是八思巴赞颂的西台,不空成就佛坐迦楼罗(大鹏)座,即是八思巴赞颂的北台。由于八思巴完全是从佛教密宗的观点出发赞颂五台山的,因此他的几篇赞颂五台山之作在汉地的文人学士中知之甚少,但正由于这一缘故,加上八思巴的佛教地位和影响,八思巴对五台山的赞颂在西藏佛教界中的影响巨大。
四、小结
自唐代开始传播,历经元、明时期的发展,至清代前期发展至兴盛和顶峰,藏传佛教在寺院建筑、雕塑艺术、文化生活方面都对内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五台山成为汉、藏、满、蒙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五台山的藏传佛教是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不断发展的产物,不仅是联结边疆少数民族和内地、凝聚中华民族心理的感情纽带,而且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多民族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玉潭、周新玉等编.《五台山寺庙大观》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2]《中国旅游指南》编委会编.《中国旅游指南――五台山》,中华书局,2000年8月第1版
[3]枉斗城著. 《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
[4]陈庆英著. 《元朝帝师八思巴》,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
[5]王启龙著. 《八思巴评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6]明•释江澄著.《清凉山志》,中国书店,1989年5月第1版
[7]曾国庆、郭卫平著.《历代藏族名人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8]赵林恩主编.《五台山诗歌总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9]赵改萍: 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及影响,《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
[10]赵改萍: 略论元代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5
[11]赵改萍: 简论明代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西藏研究》,2005.4
[12]赵改萍、侯会明:简论清代前期的五台山藏传佛教,《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1
[13]陈楠: 明代藏传佛教对内地的影响,《中国藏学》,1998.4
[14]杨嘉铭: 五台山、北京、承德、内蒙、丽江等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西藏民俗》,2001.1
(责任编辑:杨 燕)
收稿日期:201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