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坨 [嘻嘻哈哈“欢喜坨”]

  前不久我在上海一家高档酒店吃饭,酒宴行将结束的时候服务员上了一道主食“大麻元”,几个上海人对这道主食赞不绝口。其实,对“大麻元”我最有发言权。这个“大麻元”就是家乡武汉的“欢喜坨”。
  只要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没有人不知道“欢喜坨”,它是传统小吃,做法也不复杂,把糯米粉加水调和,取一小坨粘稠的糯米浆,包入桂花红糖馅,滚成圆团状,再裹上一层芝麻放入油锅炸。起锅后金黄的欢喜坨上镶嵌着颗颗芝麻,咬一口糖汁四溢,吃起来外脆内软、糍糯香酥。
  我吃着欢喜坨长大。读书时,学校离家远,我又喜欢睡懒觉,往往顾不上吃母亲做的肉丝面就背着书包往学校跑,这时,母亲会往我兜里塞一角钱,让我买两个欢喜坨路上吃。欢喜坨可以随拿随走,到了学校我的肚子就被欢喜坨撑得鼓鼓的,嘴上还挂着红糖馅,惹得同学取笑“今天又吃欢喜坨了!”
  二十多年过去,不少小吃在武汉已经销声匿迹,欢喜坨仍然在武汉主流早点里有一席之地。武汉俚语中“欢喜坨”是指那些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如同嘻嘻哈哈的弥勒佛。武汉曾经有一部方言情景喜剧的主题歌唱道“你是神农架最美的金丝猴,我是武汉稀里哈啦的欢喜坨”。在武汉,有人说你是欢喜坨那绝对没有贬义。
  欢喜坨,有时也被人写成“欢喜它”。我在旅行社工作,常常遇到不知情的外地人,大声嚷着要 “欢喜他” 或者“欢喜她” ,这颇像一句私蜜的情话,不时会引来本地人善意的笑声。
  没料到家乡寻常百姓嘴里的欢喜坨已经走出江城堂而皇之地进了高档酒店的餐桌,还有了好听的名字“大麻元”,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更喜欢“欢喜坨”,欢欢喜喜的甜坨坨,哪个听了不喜欢?更重要的是,一提“欢喜坨”我就会想起青葱岁月,也许“欢喜坨”这三个字在众多武汉人心里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