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关注2010年的中国都市,关注这一年在整个进程中的位置。我们关注城市人的生活,关注究竟哪些城市更适合人们的居住,哪些城市在2010年更接近我们的内心和期待。这正是《南都周刊》推出这个排行榜的初衷。
视角是个有意思的东西,站到桌子上看世界跟站在地上看,就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再升高些,到空中看,你会发现,哦,原来这个地球很多地方的主人是甲壳虫,那个被我们称为“人”的东西,不过是甲壳虫身上的寄生物,这个甲壳虫,说的当然是汽车。又或者“人”还只是生活在各种条状掩体里的小东西,忙忙碌碌,密密麻麻。
这里俯瞰的,就是我们说的城市,从空中看,真是没有什么特殊的区分,无非就是一些小不点,爬上甲壳虫,又爬下来;进去某些掩体,又出来。不过,对于这些小不点来说,不同的掩体,不同的城市,差别就会很大。外部这些环境完全支配这些小个体的需求以及满足。
把视角回归个体,城市的存在,无非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而已。满足人们的固有的肉体需求、满足人们的后发的精神追求、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满足人们又想凑热闹又想离群索居的矛盾……
然而,个体意义上的都市人已经变得如此软弱无力,以致只有依赖城市的各种便利才能生存。于是,城市像叼草筑窝的大鸟,它衔来工商机构、金融机构、行政机构、交通设施、餐馆、医院;它还给窝里安置了电台、剧院、图书馆、大学院校、寺院教堂、夜总会等等。一切就为满足那些忙忙碌碌的小不点们。所以,城市也可以被看做是集纳最多资源,同时将这些资源应用效应最大化的地方。当这些资源较多,能够满足更多人需求的,我们就将其称为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城市。
中国发展这些年,总算也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城市群,也让民众尽量地集中到这些城市里。而2010年,又可以说是我们的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年度。我们看过世博和亚运的烟花;我们经历过南京爆炸、广州水淹、上海大火;我们体验着民生意义下的交通拥堵、房价高升、食品安全;当然,我们也看着地铁扩张、穿衣戴帽、高铁蔓延、拆迁圈地、荒诞规划带来的种种良性或恶性的冲击。这一年,我们感受绚烂与肮脏、富足与贫困、智慧与无知、秩序与混乱的强烈对比。
所以,我们关注2010年的中国都市,关注这一年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的位置。所以,我们关注城市人的生活,关注哪些城市在2010年更接近我们的内心和期待。这正是《南都周刊》推出这个排行榜的初衷。在这里,吃穿住行、安全、文化休闲、生态环境,以及市民社会等成为重点考察对象。依据除了人类的基本需求,还包括作为城市人特殊的各种精神需要和归属需求等。
作为《南都周刊》2010年终盘点的组成部分,该排行榜主要就限定于本年度各个城市的各类表现,其中包括数据表现、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等。
方法论上,本刊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我们依据区域原则,挑选20个城市作为中国城市的代表(未含港澳台)。然后制定各个分类的考察指标,比如“吃最舒服”,我们的指标便包括“饮食的丰富性、口味、价格与人均收入比较、餐馆数量、餐馆档次的多样、餐馆开放时间长度”等。
随后,通过网易和南都周刊网收集网友意见和投票,同时向各种经常出没于各个城市的达人和专家收集意见。前者以投票形式,后者为问卷形式。在二者的基础上,南都周刊收集各类数据资料,包括同优兴咨询(Universum)等调查机构的合作,并分析本年度各个城市的重大新闻事件对城市的影响。
最后在各类意见以及数据的基础上,在每个子分类上排出排名前五的城市,并在综合各项分类的基础上,排出2010年最能满足居民的城市。排行榜,或者也就是个形式,不敢说有多权威。我们借此讲述的是2010年中国都市的故事,包括个体的感受,包括宏观的变迁。这种办法,其实也就是想让你站到桌子上,变换个视角,以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