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朋金融_高朋为何还在

  高朋算得上是中国互联网圈子里的一朵奇葩:它的血液是国际的,骨子里却是本土的;它做得很越界,但却总是被原谅;每个人都觉得它摇摇欲坠,但它却仍然活得很好。   在此之前,中国互联网人士对国外同行的评价大概有几个共性,比如创新有余微创新不足,比如按部就班不够勤奋,再比如水土不服不了解中国国情。一言以敝之,就是和本土企业的玩法大不一样。日子久了,双方就好像华山派的剑宗气宗,又好像中医西医,从底层到上层都完全是两码事。
  但高朋绝对令所有的看官都眼前一亮。此前去竞争对手处大肆挖角也是本土常用的手法,我在不同时期不同老板的桌子上,都看到过“小心某某挖人”的便签,但像高朋那样,人挖到手用两个月就找个理由开掉的还真不多,这就有点像古龙小说里的白开心,思路非常人可以理解。
  再往后,各种中国网民耳熟能详的大戏高朋都轮番上演过,比如虚假抽奖,比如垃圾邮件,再比如弹窗没法关闭等。同时,本土公司股东不和常见的内部各种不堪,也开始轮番上演,直到前不久的天梭表造假事件,所有人这才看明白――原来这个漂洋过海来淘金的洋插队,也来自咱们葫芦屯。
  关于高朋为何是现在这样的局面,业内大概有几种说法,简单罗列如下:
  “准备不足”和“操之过急”。这是马化腾前几天讲的,但很多人都觉得这话不够有诚意。首先,业内公认团购网站几乎是技术含量最低的互联网项目,光是腾讯自己就做了三个,数据对接根本不应成为问题,再说高朋准备了不止一个月,时间上也不应有问题;其次,Groupon进入中国时,国内团购网站已经从百团大战进入千团大战,时机早已错过,急不急都一样,又谈何操之过急?
  合资公司“双头架构”本身失败几率就高。这是最初腾讯与Groupon联手时常见的一种说法,但实际高朋正式上线时,股东又多了云峰基金,后来又有一些小的投资机构进入,Groupon和腾讯的股份也并非五五开,从公司权益而言,“双头”掣肘的说法并不成立。但马云说云峰基金入股高朋自己完全不知情后,这样的怀疑又有所抬头,毕竟在中国腾讯想做又做不大的互联网生意其实并不是那么多。
  德国人太不靠谱。李开复说,高朋主要高管大多来自Groupon收购的德国网站Citydeal,“白开心”的打法是他们从德国带来的。当然,也有很多人说,高朋的市场推广高管不是德国人就是美国人,就是没有中国人。不过,Groupon在欧洲的业务发展并不差,这说明德国人其实是很厉害的。而高朋的推广手段,虽然有过于越界和中国特色的问题,但并不能说效果就不佳。
  事实上,Groupon在美国的市场推广也不怎么样。比如,它的每一单团购仍然赔钱,而且还将继续赔下去。再比如,在中小商户层面,它仍然没有回头客。它在“超级碗”比赛上的团购广告,居然是一个老外在藏餐厅吃咖喱鱼。但大把市场推广费用照样让前者风生水起。
  但这就是团购。Groupon的成功上市说明,即便是一个从创始人到投资人都已获利退出的项目,一个每一单生意都在亏钱的项目,一个看起来根本站不住脚的生意模式,只要投资者愿意相信市场确实存在,那么一切都仍可以被救赎。换句话说,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对于一个很像庞氏骗局的生意来说,重要的不是搞清它究竟是不是骗局,而是有没有人接盘。
  所以,在用户忠诚度几乎为零的中国团购市场,高朋的日子还远没走到山穷水尽。相比9月倒下的419家中国团购网站,9个月亏损4600万的高朋显然还蛮有继续烧下去的资本。拉手的上市失败告诉我们,再好的故事,没有钱也是白搭。团购比的不是故事,不是订单,不是用户,而是找钱的能力。一旦有了钱,什么卖原厂配件山寨组装的名表,什么麦当劳优惠券造假,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