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健的烦恼不仅在于巨额亏损,还在于随之而来的外界的指责 胡润一定不知道荣智健今天的心情,甚至他都不知道一个月前荣智健的心情,不然他不会把荣智健列为2008年强势榜的首位,这是荣连续6年登顶该榜单,同时荣也是2008年富豪榜的第五名。
10年前,他是第一名,并把这个头衔保持了若干年。
2008年10月20日,香港的中信泰富公司曝出新闻,为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其财务董事在董事会主席荣智健不知情的情况下,越权签订外汇杠杆交易合同,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随着澳元对美元持续下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为147亿港元。
北京的母公司中信集团将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出手拯救,宣布为其协调安排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
与此同时,花旗集团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按目前外汇价格计算,中信泰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亏损约为150亿港元,但若澳元兑美元跌至2001年约0.5的低水平,亏损有可能高达260亿港元。
曝出新闻的第二天,中信泰富的股价随即狂跌,一天之内的市值已经从318.4亿港元,跌至不足143亿港元。如果和中信泰富的声明亏损预估相比较,这家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了。截至本刊截稿时,中信泰富的股价依然处在下行通道上,还没有看到能够有效提升的希望。
令人感到无限唏嘘的是,这家公司2007年盈利达到108.43亿港元。在今年上半年如此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盈利依然高达43.77亿港元。
百年未有的金融风暴之下,荣智健会不会是下一个祭品?明年的富豪榜单上我们是否还能看见这个熟悉的名字?
Accumulator=I Kill You Later?
理解今天荣智健的困局,就必须从中信泰富这家公司的业务说起。
中信泰富是北京的中国中信集团公司透过中信(香港)集团持有的一家综合性公司,旗下还有两家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优质子公司――大昌行和中信1616。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信泰富其实是一家国有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但人们更注意的是这家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荣智健,他约有19%的股份,这也成为他能笑傲富豪榜的最重要支撑,也正是在这次外汇失败交易中,他一天的身家就少了33亿港元。
中信泰富是一家综合性公司,旗下业务主要包括在中国的特钢制造、物业发展及投资、发电、航空、香港海底隧道、信息业和汽车及消费品的批发和分销等行业。
在中信泰富近两年的公司转型中,特钢制造所占比例越来越重。在大陆的三家钢铁厂的年生产能力高达700万吨,在特钢领域占领先地位。
钢铁制造所需的铁矿石在当今世界上已经成为极具投资价值的商品,澳大利亚凭借丰富的铁矿石资源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了话事权。
荣智健的钢铁事业要控制上游的原始资源,澳洲成为他的目标。
新闻曝光后,荣智健发表的声明中交代了巨亏的背景――“中信泰富目前正在澳大利亚建一个铁矿石项目,为了支付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购买的设备和原材料,我们需要澳元和欧元。而为了锁定美元开支的成本,我们集团签订了一些外汇合约。但是,这些外汇合约的签订,没有经过合理的授权,而且这些合约中潜在的最大风险,没有被正确地估计到。”
导致这次巨亏的金融衍生品是Accumulator(累计股票期权),其全名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一般由私人银行出售给高端客户。这种产品可以和外汇或者股票挂钩,通常合约为期约一年,最低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或800万港元)。投资人在牛市时可以以折扣价买股票或者外汇赚钱,但在熊市时也必须按协议价格买入,因此风险极高。
然而,这种合约的风险和收益完全不对等。
以中信泰富的澳元合约规定为例,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如果该汇率低于0.87,却没有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
据彭博社报道,由于澳元兑美元自今年7月触及25年来的高点以来,已大幅贬值约30%,使中信泰富由此在澳元汇率上的押注产生了巨额亏损,这可能是中国公司在衍生商品上的最大一次亏损。
百年家族的现实困境
荣智健的烦恼不仅在于巨额亏损,还在于随之而来的外界的指责。
事发后,他表示,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对冲风险政策,且在交易前未按规定取得主席批准,超越了权限。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已双双辞职,总经理范鸿龄也随即休假。
10月21日,香港民主党主席兼立法会议员何俊仁在记者会表示:根据报章报道,中信泰富及联交所早于9月7日,已得悉该公司因进行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导致巨额亏损,但董事局一直于期间未有向公众披露,延至昨日即公司已损失近一半市值时才作公布,明显对这段期间购买股份的小股东,以及与集团有生意往来的公司不公平。
在荣智健发言后,香港独立股评人兼香港证券交易所前独立董事戴维德?韦伯立即撰文提出公开质疑,称负责公司财务者并非已辞职的上述两人,而是荣智健的女儿荣明方。因为根据该公司2007年报,荣明方才是集团的财务部董事,张立宪及周志贤只是副董事总经理及执行董事。
对此,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回应称,荣明方在事发时并不是董事局成员,而且在事后荣明方已被调离财务部,并要接受降职和减薪的纪律处分。
香港本地媒体报道称,中信泰富炒外汇期货出现巨额亏损的消息可能提前透露,从而使事先获取信息的内幕人士提前沽空,而支撑这种猜测的证据之一是自澳元大跌以来,公司股票的沽空规模急剧上涨,甚至是出事前的十几倍。
新闻捅出后,荣智健曾主动增持股份,但外界随即发表质疑:今年荣智健一直在加持公司股份,但在9月5日停止,两天后,公司巨亏的消息就已经在内部曝出。
荣智健能否摆脱今天的困境已经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这和他的出身及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荣氏家族是中国百年来工商业发展的一个样本,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兄弟在解放前,就是国内最大的民营资本家,有着“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的名号。
他的父亲荣毅仁更是被陈毅元帅称为“红色资本家”,在上世纪50年代的工商业改造中,荣毅仁率先向政府表达了公私合营的态度,成为资本家改造的样板。
出生在这样的豪门家族,荣智健的少年时代显得无忧无虑,十几岁时,他就开着红色敞篷车在上海奔驰,经常请同学去豪华饭店吃饭。
1965,荣智健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以满腔的热情到了吉林长白山下的一个水电站实习。
文革开始后,他又“下放”到四川?山彝族自治州。在8年基层工作中,这位荣家后代经历了上辈人从未经历过的磨炼。1972年,文革形势稍缓,荣智健返回北京。
随着邓小平的复出,经济改革成为中国的主轴,荣毅仁受邓小平委托,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公司(中信集团前身),该公司最大的创举是,公司的最高决策管理层不是党委,而是董事会。
1993年,荣毅仁从中信离职,开始担任国家副主席,这也是中国自1949年之后,工商业者担任的最高职务。
截至2007年底,中信集团总资产已经超过1.3万亿元,成为中国企业中的巨无霸。
荣智健的发家和中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78年,他来到香港,凭借父辈早年在港投资结余的股票为资本,开始做生意,并成功赢得第一桶金。
1986年,他进入中信(香港)公司,担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在此期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商业天才,收购国泰航空和香港电讯股份,赢得了大笔的利润和名望,让荣氏家族的光彩在香江闪耀。
他还是全国政协委员。
荣智健说:“与父亲相比,我比较喜欢享受一点,但我毕竟不是以追求享受为目的,我追求的是我事业的发展,这是我根本性的追求。”
只是,这一次,他的追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