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洁 我还是喜欢打球的_郑洁

  你在球场看到的永远只是一个不停奔跑的小个子,不念叨、不自暴自弃      郑洁当然记得那个球。   温网半决赛,她拿到小威的盘点,只需破发就可以拿下第二盘,从而将比赛拖入决胜盘。“其实球类项目就是勇气和斗心眼的结合,”郑洁说,“她当时是二发,我就想改变一下,接发球上网给她压力。”
  但是小威的发球太出色了――即便二发也是如此。就在郑洁往前移动的时候,小威的球奔外角而去,“没想到在盘点她还敢发得这么靠近边线,我犹豫了一下,结果脚步就没到位。”
  郑洁仍试图用反手抢攻,但已经相当费劲了,最终球下网,温布尔登中心场地一片惋惜声。要命的一分,郑洁失去了最好的机会,没能成为第一位闯入大满贯赛事单打决赛的中国人。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郑洁调侃自己的丈夫:“我会让老公好好向小威学习发球,这样我就可以提高接发能力。”之后的一次采访,我提到一个类似的问题,奥运前你们有男子球员做陪练,他们和小威比如何?
  郑洁在电话里掂量着用词,想着该如何去表达。她首先感谢了为她们做出牺牲的男运动员,也委婉地拒绝了将双方直接对比的提问,“我觉得这样有一点对他们不尊重”,她也不打算完全回避问题:“我们的男选手发球可以达到她(小威)的速度,可是,她的成功率太高了,落点太准了。”
  
  周全而不失趣味,这是郑洁呈现出来的一面。她6岁就进了业余体校,算是“体制内”的运动员,但她并没有什么“举国”之下的僵硬,那些某项目运动员经常脱口而出的套话,郑洁偶尔也会说一些,但她说着说着自己就会笑起来;然而她又是规矩的,除了偶尔因失误尖叫一声,你在球场看到的永远只是一个不停奔跑的小个子,不念叨、不自暴自弃、绝少和裁判理论,当然,更不会做出要摔拍子的手势。当她获得胜利时,她会记得感谢“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从教练到亲人,从球迷到媒体再到赞助商。中国网球队主赞助商TCL一位负责人说,“郑洁一直坚持佩戴TCL的标识,但不是所有中国球员都这样,有人就会‘不经意地’忘记。”郑洁最喜欢的球员是格拉芙和费德勒,这也能见出她欣赏的“个性”,其实是“一种思想和素质”,“他们比较沉稳、平静、有修养”。
  在回顾郑洁童年的时候,媒体习惯于把她塑造成一个网坛的邓亚萍。1997年,14岁的郑洁身高仍然令人绝望,而这时,她面临着进入不了四川省队的风险。郑洁父母为女儿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他们把郑洁送回母校西柏路小学,参加毕业考试,希望保留普通学生的生活轨迹,另一方面,他们带郑洁去了趟广州,接受外教的残酷试训。最终,郑洁凭借自己的意志、跑动和头脑上的优势,进入省队。
  此后仍然不顺。亚洲金融风暴令四川省队的赞助资金泡汤,郑洁所在的二线队,甚至只能先陪老干部打球,搞好关系后再利用他们的空余场地训练。此后4年,她和晏紫借调到北京一家俱乐部。2001年九运会,郑洁再次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初出茅庐的她打败了名将易景茜,夺得铜牌。次年,中国网球兵败釜山亚运会,中国网球职业化的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郑洁们迎来了真正的机遇。
  奥克兰、安特卫普、布拉格、伊斯坦布尔、巴厘岛、迪拜、卢森堡,这是职业网球选手将要习惯的城市名单,很快,郑洁将在它们中间插入墨尔本、巴黎、伦敦、纽约――四大满贯的举办地。从1997年往后看,没有人敢想象,9年后郑洁将在墨尔本和伦敦捧起两座大满贯双打冠军奖杯。
  “你知道我们国家的体制和国外是完全不一样的。”郑洁说,“我们的机制让我们有动力,但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比如,我们出国比赛的机票是国家出的,如果打进了正选赛,住宿也是免费的。”当然,郑洁不会不记得,在她进入职业网坛不久的2003年,为了积攒足够的积分以进军雅典奥运,她一年参加了33站比赛,而且单双打两线作战,最后在上海POLO赛上昏厥在球场当中,输液3个小时才苏醒过来。
  在郑洁历史性打进温网女单4强后,TCL颁发了两笔特别奖金,分别给郑洁和她的教练。TCL总裁李东生说:“我和郑洁聊过几次天,是她让我开始对赞助商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都有一个永不满足于现状、放眼国际、不断进步的态势,这比单纯追求曝光率更重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郑洁搭档晏紫,拿到一枚宝贵的铜牌,随后的美网,尽管状态“不兴奋”,她们仍然闯进八强――这扭转了今年她们在法网、温网早早出局的态势。郑洁说,自己在温网前就加强了弱项发球的训练,“每天多练30分钟发球,直到腹肌都拉伤了”,她觉得自己的水平仍在“往上走”,而且关键是,“到现在,我还是喜欢打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