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大肆指摘零地价的危害时,是不是也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是否比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更为关心他们的选择与未来? 最近和一位同事谈天说地,谈及他与即将毕业的女儿之间的一场争执。女儿想进一家外资保险公司,不惜当一名无底薪的业务员,而在父亲看来,这无疑是非常不理智的,他希望女儿去找一份安安稳稳的文员工作。
保险业务员与一般文员,一个区别是薪酬模式的不同:办公室文员收入相对稳定,而保险从业人员收入变动幅度较大,底薪甚至是零。生活中有不同的薪酬模式,包括固定工资、奖金、分红、计件,企业招聘文员、清洁工人、流水线工人,主要采用的是固定工资制,招聘非流水线工人、外销业务员等,多用计件或分红模式,酒店、餐饮、保险等服务行业,采用的一般是底薪加提成模式。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对此已是习以为常。
与此相比,近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零地价”事件,却是引来了诸多非议。据媒体报道,某著名地产商竞得张家界市一块面积一千亩左右的土地,转让金额一亿多元。然而据知情人士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土地挂牌出让前,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府已与张家界高骏投资公司签订了“秘密”协议。协议上列明该用地成功出让后,大部分款项将返还,作为偿还开放商对该地块的投资款和收益,以及对该地块公建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聚焦多在地方政府是否贱卖土地,在房价高涨、房地产商新晋中国首富这些大背景之下,眼球效应是明显的。可是根据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批出去的那块地是张家界风景区保护规划之外的一个缓冲区,“在当地人眼里,它没什么好,只是一幅丘陵地区偏僻的荒山”。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这块土地原本价值并不大,如果也没有影响到风景区的景观,也经过了环境评估,用以建造酒店、发展地产是问题不大的。作为地方政府,通过引入地产商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发展,也没什么可以多加指责的。
试想:如果当地政府与房地产商的合同换了个模式,先由地方政府自己花钱搞好“三通一平”,再卖给地产商,媒体和公众很可能会很平静。然而,这样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花钱搞好公建配套和基建工程,再把熟地卖给地产商,另一种是标价一亿卖地,再返回一亿元请地产商自己搞公共建设,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
某些情况下,政府搞好基建工程,再吸引企业进入,更能体现规模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幅土地所在的地理环境,以及这家地产商的发展模式。笔者曾见识过这家地产商的一个项目,三通一平工程是他们自己做的,两年时间就把两三个杂草丛生的山头建设为一个本地最大的楼盘项目。而张家界的这块土地,正是距离市区十多公里的一个山头,此前并没有多少其他商家进入,一切从零开始。因此,供水、排水、供电等管道、线路应如何铺设,才能更有利于工程实施,地产商应该知道得比政府更清楚,如果这些都是由政府来做,未必符合地产商的要求,成本可能会增加不少。
初入行的保险从业员,多会面临没有底薪只有提成的挑战,很显然,采用这种薪酬模式是因为雇主对他的信息还掌握得很少,因此以提成来激励员工。这些员工也需要一个时期的培训,比如我同事的女儿中意的那家公司,就有3个月的免费培训。这不正类似地方政府通过返还部分地价,请地产商自己搞好公共设施建设的模式嘛。我们同样可以视作是员工把底薪支付给了保险公司,购买培训教育。而保险公司比其他人更清楚员工需要哪些业务教育,由保险公司进行培训的费用,应该少于员工自己到市场上购买所支付的费用。
我的同事最后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她得偿所愿进了那家保险公司。正因为我们无从知晓她的兴趣、抱负与梦想,实在不应越俎代庖替她选择人生。而零地价事件却没有这般幸运,媒体在大肆指摘零地价的危害时,是不是也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你们是否比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更为关心他们的选择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