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视为中国民营经济晴雨表的温州民企和素有“中国民间投资风向标”的6000亿温州游资,它们在冬眠、冬泳,还是冬猎? 把握温州的脉搏,或许可以为众人在茫茫大雾中指引一条出路。
这个冬季,困扰温州制造业多年的缺电拉闸现象没有再现。
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惊叹: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对温州而言,这个现象绝非好兆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温州不少企业马力不足,甚至停产,直接导致工业用电量的大幅下降。
一些多年没有回乡过年的温商今年也回来了。春节期间,这些称雄各地的温商聚在一起,神色难掩焦虑,讨论的话题除了如何过冬,就是寻找下一个“金矿”。
温州有多达36万家的中小企业,因为民营经济发达,一向被视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晴雨表。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制造”简直可称“中国制造”的缩影。而温州的民间游资据保守估计,至少有6000亿元,这笔庞大的民间游资也被视为中国民间投资的风向标。从楼市到股市,从煤矿到油田,乃至从国内到国际,这6000亿元温州游资从来都让人不敢小觑。
过去7年,温州游资一贯在各个投资领域高调亮相。现在,受金融危机影响,高度依赖出口的36万家温州民企普遍“猫冬”,而温州游资也蛰伏而伺机出击。
人们对温企和6000亿温州民间游资的注意力并未因此降低,相反,正为如何度过这场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人们,此时更为关注温州的动向。
温州在思考,把握温州的脉搏,或许可以为众人在茫茫大雾中指引一条出路。
6000亿游资大量回流
作为温州民营经济的代言人,周德文感叹这个春节过得实在是太繁忙了。每天,他都深陷在“两多”,即电话多、请帖多,得不到喘息。往年这个时候,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招商引资官员来电寻求周德文帮助他们与温州民间资本牵线搭桥。但今年,随着房产市场不景气,到温州寻求民间资金支持的房地产商也越来越多。从政府官员到房地产商,大家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周德文。
“堆在我办公桌上的邀请函,如果都答应,一年365天都忙不过来!”周德文说,“温州民间游资投资欲望依旧强劲,不过,现在却是最为低调的时期,与此前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
周德文说,2008年第三季度,6000亿元温州游资回流更趋明显,奥运会前,温州游资从北京楼市撤出了450亿元左右,从上海撤出接近500亿元。此外,1000亿元投入股市的温州游资也撤出不少。
大量游资回流导致温州市各大银行存款直线上升,到2008年第三季度末,温州市民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2036.4亿元,首超2000亿元,市民人均储蓄额达26108元,比年初猛增19.53%。
这种资本回流曾在2004年和2006年发生过,但此次规模远超往年。周德文说,正是这些庞大的资金流吸引了外地的招商引资官员与房地产商。
不过,往年常率温商组团出外考察投资环境的周德文现在却认为“眼下并非冒险的时候”,他告诫温商对外投资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周德文认为回流的资金绝对不止2000亿元,在实体经济遇冷的情况下,温州资本大幅回撤,存入银行的只是一小部分。
某温州企业家告诉记者,他在2007年就购买了几十公斤黄金,周德文也证实,不少温州企业家都储藏了黄金。
“外地房地产市场降价呼声很高,温州房地产市场也是高位僵持,但很多人还是认为房地产可以保值,因此回流的部分游资也转移至温州楼市。”周德文说,他认识的一个温州商人手上就有170套房子。
不过,所谓“温州炒房团重现江湖,到各地楼市抄底”在周德文看来,纯粹属于媒体以及房地产商的炒作,“资金雄厚的温州企业家并没有出动,现在抄底楼市不太可能,因为根本不知道底在哪里。”
房地产商之所以散布温州炒房团重现江湖的消息,目的一是借助温商旗号向消费者释放利好消息,诱买;二是与温商联姻解决资金链压力,甚至骗取银行贷款。
“抄底股市也不现实。”周德文说。记者接触的温州商人多数也表示他们在股市大跌中并未能够独善其身,亏损至少过半,目前处于深度套牢观望状态,何时补仓尚未看到时机。
“处在金融危机冲击前沿的温州游资,现在少了一份狂热,多了一份理性。”周德文说。
三大新投资领域
不过,回流与蛰伏中的温州游资也并非完全按兵不动,周德文说,温州人热衷于用钱去赚钱,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
他告诉记者,回流的游资主要转向了三个领域:其一,资源性投资。温州人首次投身资源矿产是在2002年,当年,全国能源紧张,煤炭价格飞涨,400亿元温州游资涌向煤矿,至2004年,山西省60%的中小煤矿都被温州人掌控,以至于山西人危机感骤升,就如何应对庞大的温州“炒煤团”、夺回经济主动权展开了全省讨论。2003年,山西省关于中小煤矿政策收紧,温州游资逐渐撤出,至今只有少部分实力雄厚的温商留守山西。温州人后来又在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时,小规模杀入西部乃至国外的油井。
这两次投资资源矿产给了温州人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长久来看,经济竞争主要就是能源竞争,而商机就在其内。
于是,继在全国各地投资小水电后,温州人现在又到处收购铜、铁等金属矿山和大理石等非金属矿山,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至非洲国家和太平洋岛国。
“二是金融性投资。”周德文说,大多数温州民营企业家都怀揣着银行家的梦想,但长期以来国内金融市场都是被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垄断。民间借贷在温州一直非常活跃,私募基金、抬会、标会、地下钱庄、担保公司、典当公司相当普遍,央行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些民间机构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不断提高。
周德文一直在呼吁将民间借贷合法化,2008年10月,温州市联信小额贷款公司与瑞丰小额贷款公司相继挂牌营业,这是温州首批经浙江省金融办审批的小额贷款公司。根据浙江省政府规定,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从2008年7月开始,试点期间,原则上在每个县(市、区)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杭州市、温州市、嘉兴市、台州市可增加5家试点名额,义乌市可增加1家试点名额。这样,温州11个县(区、市),共可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1个,算上增加的5个名额,该市的小额贷款公司共有16家。
“争夺营业资格的竞争异常激烈,永嘉100家企业组成了10个联合体竞争一个名额,最后不得不由市委市政府出面协调。”周德文说,“有些企业为了拿到一块牌照,几乎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
在乐清,为争得一块牌照,当地龙头企业华仪电器集团、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一度较上了劲,乐清市政府协调不成,最后不得不由市委常委会来商量。
小额贷款公司目前资本金最高设限为2亿元,且只能放贷,不能吸存,但却被温州游资视为进入金融领域的敲门砖。小额贷款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中小企业与“三农”的资金困难,联信与瑞丰开业不到几天,可贷资金就被贷出近80%。
周德文认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由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垄断市场的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在精明的温州人看来,小额贷款公司是向酝酿中的乡镇银行的过渡,将来一旦获得乡镇银行的资质,将可以带来拥有完整存贷业务的银行所能产生的高额利润。
“除了小额贷款公司,温州的商业银行改制也有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周德文说已有先例,温州龙湾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为合作银行后,4639名股东中4000多名都是农民,“2007年,龙湾合作银行放贷40多亿元,利润1亿多元。”
周德文说,除了上述两个领域,一部分温州游资还转向了创投领域,分散在民间的资本集聚起来,扶持传统行业和发展良好的企业。
“实体经济遇冷,实体投资越来越难,温州游资涌向创投,谋求高利润,目前已经投资1500亿元左右,成立创投基金数量多达300多个。”
周德文补充,除创投领域的这1500亿元,资源性投资大概1700亿元,民间金融领域大概900亿元。
“这三大领域的投资力度应该还会继续加大。”他估计。
36万温企艰难过冬
在大量民间游资回流的同时,温州本土的传统制造业也在想尽办法收拢资金,其实,在这场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温州制造业已经感受到了步步紧逼的危机,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反倾销……这些都让低利润劳动密集型的温州产业遭遇困境。
金融危机爆发后,温州制造业更加雪上加霜,为了盘活资金过冬,一些企业干脆关闭部分厂房,将地皮转让、出租。温州当地报纸上近期有关厂房转让和出租的信息中,大多是服装、鞋业、轻工、电子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
岁末年初,35岁的温州人王斌站在冷清的车间内一筹莫展,2年前,记者来到这家拥有100多名工人的锻造厂时,车间还是热火朝天,现在已经停工,来自四川、云南等地的工人,多数都已经回乡或重觅工作,只留下了少数骨干等待复工。
王斌此前的满腔抱负遭遇重创,2008年初,他已经意识到了市场不景气的苗头,因此花了几个月时间,与几名好友重组各自的企业,建立一个股份公司,以便抱团应对危机。但萧条来得如此之快,令王斌措手不及,“原材料大涨,订单快速萎缩,生产意味着死亡,停工,可能就是慢慢等死”。
作为新组建公司的法人代表,王斌一方面在积极与国内某龙头企业联系,希望得到支持,另一方面酝酿技术升级,扩大生产。“是危机,也是机遇!就看你能否抓住!”王斌鼓励其他股东。但是巨大的资金缺口却成了他实现抱负的“紧箍咒”。
他开着皇冠轿车将记者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荒地,这块50亩的空地,是一个股东前两年拍得的。“原计划在这里建一个厂房,但没有资金,寸步难行。”王斌觉得很遗憾,这块空地,现在不得不租借给一家废旧钢材收购公司做堆场。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王斌整天奔走在各家银行之间,为募得资金,他不得不一次次请客吃饭,托人情,求帮忙。“几乎每天都喝醉。”王斌香烟一根接着一根,“每天早上起来,床上都是一把头发”。
但是,由于宏观调控,金融机构银根收紧,王斌至今没能贷到一分款,“现金为王,谁都不敢轻易投资”,他不敢轻易求助民间借贷,“月息高达6分,借了高利贷,一旦经营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与王斌的焦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温州经营着一家追债公司的韩冰心情却好得很,他告诉记者,2008年下半年以来,生意特别好,前不久分公司已经开到了宁波,绍兴与杭州的分公司也在筹建中。
韩冰坦言,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温州中小企业普遍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中小企业,不少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因此债务纠纷剧增。“追债公司生意能不好吗?”
周德文对此很感慨,他说,温州市36万中小企业,现在已有20%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剩下80%的中小企业,大多也都面临资金压力。
据温州市鹿城区鞋业行业协会反映,该区283家会员企业中处于停产、半停产的有47家,倒闭的有26家,合计占企业总数的25.8%。
“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服装鞋帽与打火机、眼镜企业相比,处境还不是最为困难的。温州2007年还有3000家打火机厂正常生产,现在已经不到100家。”周德文说。
他焦虑地告诉记者,这种局面可能将维持两三年,2008年上半年,温州全市亏损企业数和企业亏损额同比分别增长32.6%和59.5%,其中外贸出口企业亏损额增长115.5%。
下半年的统计尚未出炉,周德文认为,如果没有有力措施的出台,形势将更加严峻。
400亿元资金缺口
2009年1月,浙江省两会期间,身为浙江省人大代表的周德文呼吁浙商抱团取暖度过难关,并进言给中小企业直接减税。
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具体分析了造成温州制造业困境的四大原因:“温州75%的企业都有直接或间接出口业务,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际消费市场萎缩,订单直线下降。”
2008年,广交会期间,温州制造业的摊位订单普遍下降了30%至40%,有些甚至下降了70%,乃至颗粒无收。周德文说,即便拿到订单,由于汇率波动,美元贬值,企业也很难取得利润。
“国际订单爽约率以前很低,最多不过1%,但现在高达10%,不履行合同或拖欠货款常有发生,不少企业外贸信心丧失。”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以金属外壳打火机为例,原材料为锌、铜、白金、镍等,其中铜的价格从8000元/吨涨到了4万元/吨,有的原料甚至涨了10倍以上。
周德文说:“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企业用工成本直线上升,我调研过,一个工人一年可能增加9000元左右的成本,对于一个100人左右的企业,一年就是90万元,企业增加15%甚至20%的成本,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难以承受。这是第三个原因。”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银根收紧,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缓解压力。”他认为,创造了无数神话的温州民营经济现在已经处在了尴尬的十字路口。
温州36万家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有多大呢?周德文的估计,2007年,温州民间借贷资本是450亿元,2008年的规模增长到了600亿元,民间借贷再增加400亿元,可能才会缓解资金紧张。
他说,温州有一个习惯,债务不过年关。但是,有多少企业能挺过去呢?“小额贷款公司为降低风险,非常谨慎,他们也会选择困难较小的中小企业。那些资金链条非常紧张的中小企业,反而可能贷不到款。”
这样的情况下,多数企业最终还是不得不求助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利息高得惊人,甚至高出银行利率10倍。
下一个风向标
30多年来,周德文一直在跟踪研究温州经济模式,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2008年年初,他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的预言。7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温州考察,在浙江省领导组织的座谈会上,周德文向中央领导汇报了温州企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并提出了四大建议:直接为中小企业减税;加大金融对内开放的步伐,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加快试点,允许地方和企业发行债券,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三,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四,加快产业和资本转型。
不久前,48岁的周德文被评为影响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经济人物,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协调中心主任袁普致电周德文,认为他“在特定的时期,为中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值得全国中小企业赞赏”。
周德文的部分建议已被采纳,如今,如何过冬成为温州民营企业家的热点话题。他说,在等待国家利好政策出台的同时,多数温州企业正在研究对策,主动出击,度过难关。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动荡的国际市场降低风险,周德文说,很多温州商人已经转移战场,开辟新的国际市场,比如南美、非洲、中东。“我们在欧美的销售不断萎缩,在巴西等地却在上升。”
为降低汇率风险,温州人干脆抱团走出去,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工业园区、专业市场。温州民营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开始走出去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找门路,开商店、办工厂,费用大,成本高,难以独立解决许多困难,也不容易扩大影响抵抗国际风险。于是温州人把在国内取得的成功经验和运作方法移植到国外,建商城、办工业园区。
周德文介绍,在“走出去”的同时,温州企业也从经营轻工产品转向了高科技和文化产业。温州正泰集团将在西班牙加利西亚投资1.2亿欧元,建设一座欧洲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厂;不久前,一个温州商人购买了阿联酋国有电视台阿拉迪尔卫视;温州乐清通领科技集团在美国亚特兰大独立投资1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占地约1300亩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周德文这几年来一直带领温州商人在国内外进行投资考察,他说,温州企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还在国内进行产业转型、转移,突破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瓶颈。
制约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是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以土地为例,温州柳市镇,工业用地地段稍好的要达到六七十万一亩,而温州市区,有些土地甚至高达300多万元一亩。“但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土地价格甚至一亩3万元都不到。”周德文说,不少温州企业都在考虑搬迁。
金融危机也给了温州人警示,温州人最初发家主要是靠国内市场的内需拉动,但发展至今已过于依赖出口,这也是造成温州制造业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如此被动的一个原因。
在扩大内需度过金融危机的大气候下,温州人又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经济定位。从温州游资到温州本土制造业,对国内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和国内消费市场的关注度开始提升。记者认识的一名房地产商,不久前在新疆购买了1000多亩土地,准备进军现代化农业。
“4万亿拉动内需,对温商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周德文的办公室每天都有很多外地来的招商引资的官员,排着队希望他牵线搭桥,一个上午,就接待了三名外地的市长。
“温州的突围,将再次发挥风向标的作用。”周德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