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定:美国经济十年扩张的终结

  

  过去的十年是美国经济急剧扩张的十年,但是,自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经济急剧降温。并于2001年三月份进入经济衰退。按照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如果一国的GDP连续两个季度以上(含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则该国即进入了衰退(衰退期从出现负增长的那个季度算起)。美国GDP在2001年前三个季度中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3%,0.3%和负1.1%。经济学家普遍预期美国第四季度GDP的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下降。因而,根据上述定义,美国经济从2001年第三季度开始进入衰退。但是,美国政府通常不正式宣布进入衰退的时间。衰退的起始和截止时间传统上是由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NBER)经济周期日期委员会确定的 。2001年11月26日,该委员会宣布,2001年3月美国经济的活动水平达到最高峰。这一最高峰标志着美国经济扩张的结束和衰退的开始。换言之,美国从1991年3月开始的经济扩张在延续了整整十年之后,于20001年3月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NBER所使用的有关经济衰退的定义与一般理解的衰退有所不同。按一般的理解,一国GDP连续两个季度以上(含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该国经济就是陷入了衰退。NBER把衰退定义为:涉及整个经济,持续数月,反映在工业生产、就业、实际收入和零售-批发贸易四个最广泛的月度统计指标中(broadest monthly indicators)的经济活动(水平)的显著下降。该委员会关于衰退的定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没有使用GDP指标。原因是,该委员会依靠月度数据判断经济状况,而GDP只有季度统计数,而且不断在事后被修正(这种修正甚至可能继续到数年之后)。在不使用GDP指标的情况下,NBER依靠工业生产、就业、实际收入和零售-批发贸易的月度统计指标。由于同时使用了四个指标而这些指标又不完全同步性,NBER只得把这四个指标和其他信息综合起来做出主观判断(换言之,这里没有固定规则可循)。在过去六次衰退中,工业产值和就业分别平均下降了4.6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美国工业生产在2000年9月达到顶峰,在此后的12个月内持续下降,累计下降6个百分点,大大超过了过去六个次衰退的平均水平。从2001年3月就业开始下降,到11月份累积下降了0.7个百分点,是过去六次衰退时就业下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实际制造和贸易销售从2000年11月就已开始下跌。但是,美国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到目前为止依然在增加。NBER认为,工业生产是经济周期的最可靠前导指标;
累积就业下降已接近1个百分点;
尽管实际收入还在上升,但根据历史经验,同其他指标相比,实际收入的下降往往要滞后于衰退的发生相当一段时间,作为衰退的指示器不如失业率上升可靠,故NBER认为,目前的统计数值已足以使委员会做出美国的经济衰退于2001年3月开始的判断。

  

  

  在2000年底和2001年初经济学家对美国是否会出现衰退或经济增长减速的时间会维持多长的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恢复增长的前景估计可分为三种不同看法:V型,U型和L型。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中国的大部分经济学家)支持V型的看法,认为美国经济的放缓(不是衰退)将很快结束 (具体说,美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或年底之前有力回升)。少数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的下跌是U型的。即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势头要有一年以上的时间。极少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较长的经济衰退。因而是L型的。事实证明,V型说是错误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U型说是正确的。L型说还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没有"9.11" 事件,美国经济不会陷入衰退。这种看法难以令人信服。"9.11"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十分严重和深远。但是,无论有无"9.11"事件都不能改变美国经济早已走向衰退这一事实。NBER的研究结果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美国经济将在什么时候复苏。大多数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在2002年年中开始复苏。少数美国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经济复苏的时间可能还需等待更长一些时间。关于美国经济的衰退将会持续多长时间,不同的经济指标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支持经济将很快复苏的事实和统计数字包括:
 第三季度,企业库存压缩量为601亿美元,是八十年代初期以来相对GDP而言季下降幅度之最, 这是经济学家推断经济增长将能很快恢复的最重要依据。

  

  

  第三季度,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为1.1%,好于预期。其中汽车和住房销售量大幅增加。

  

  

  11月份密西根大学消费信心指数的上升幅度超过经济学家的预期。

  

  

  第三季度,投资支出下降了9.3%,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第二季度的14.6%。

  

  

  当前的股票价格从9.11后的低谷回升1万点上下(回升了几乎1/5)。

  

  

  政府长期债券价格下降,收益率上升。

  

  

  低风险的公司债券表现出与政府长期债券相似的走势。

  

  

  高风险的垃圾债券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股市、债市的这些变动反映出投资者对经济的复苏的信心上升。

 第三季度GDP年率下降1.1%,为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下跌(1991年第一季度的跌幅为2%),其幅度超过了经济学家的预期。大多数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的降幅将超过第三季度。

  

  

  最新统计显示,公司利润仍继续急剧下跌,同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2%,创下了1947年政府开始统计公司利润以来的最差记录。可以推断,为了恢复赢利,公司还将会继续压缩生产、裁减员工,从而使经济衰退进一步恶化。

  

  

  芝加哥经理采购指数显示,11月份芝加哥地区工厂生产活动水平同10月相比进一步下降。

  

  

  劳工部的数字显示,11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到六年来的最高水平。

  

  

  美国最大的综合能源公司ERON倒闭。ERON按收入水平算是美国的第7大公司。为该公司提供融资的许多世界性银行都将受到拖累。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面对大量复杂且相互矛盾的信息,中国经济学家无法给出美国经济复苏的流年。但是,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给出美国经济复苏的确切时间,而是对美国经济的中长期前景做出可以检验的判断。对美国经济中、长期前景的估计取决于对于美国经济供给面(而不是需求面),特别是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判断。从长期来看,一国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该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或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一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又取决于劳动力大军的扩大速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如果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4%,而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为2%,则政府可以使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长速度上升到4%。如果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为2%,则使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将无法在不使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使经济增长速度上升到4%。

  

  

  在2001年初,当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之时,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IT 革命确实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美国IT 革命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只还发挥了一半,这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对劳动生产率的推动作用还有5-6年的时间才会用尽。其次,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十分健康,不存在任何潜在的金融危机。最后,美国政府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余地还很大(2000年初美国的联邦基金利息率是6%,至少可以再减少两、三个百分点。美国的财政预算是黑字,实行减税并无困难)。因此,只要美国政府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美国当前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的趋势就可以迅速扭转。

  

  

  然而,在2001年8月美国政府公布了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修正数字,认为在经济增长势头最高的时期,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只有2.6% 。此后,又出现了一些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联储版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的信心。人们在过去几年中所感受到的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可能是周期性因素造成的(经济增长率高时,劳动生产率将会随之提高)。此外,对劳动生产率进行估算在技术上是十分困难的,既可能高估(未充分考虑劳动时间的增加,劳动强度的提高)也可能低估(未考虑某些服务部门的产出)。一些对美联储观点持批评态度的经济学家认为,近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表面上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是因劳动时间增长造成的。

最近,美国著名投资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公布了一项历时一年完成的据说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关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在1995-2000年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几乎完全集中在6个部门:零售、批发、电讯、证券、计算机装配和半导体生产。计算机的使用使某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对另外一些部门则毫无作用。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在90年代后期,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只有2.5%,而在今后则可能降到2%左右。事实上,最近几个月,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已大幅度下降,只有百分之一点几(这里也有周期性因素)。

  

  

  如果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美国GDP的潜在增长速度被"市场"(政府、投资者、消费者和生产者)高估了,那么,美国在过去几年来GDP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就可以归结为"非理性"的股市、过度的投资和建立在过度负债基础上的过度消费。这样,或迟或早,美国就将面邻泡沫经济崩溃的问题。事实上,在1999-2000年,美国经济明显过热,从而导致美联储多次提高利息率。正如当年日本银行提高利息率导致日本泡沫经济急剧崩溃,联储的升息加速了美国泡沫经济的崩溃。然而,即使没有中央银行的紧缩政策,经济泡沫迟早也会破灭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比较合理的判断是,美国目前正处在泡沫经济崩溃的阶段。事实上,由于IT革命导致的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被严重夸大。人们把由于周期性因素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和收益率的提高都归结为IT革命,因而产生了对经济增长前景的盲目乐观。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这种乐观情绪在股市得到充分表现。股票价格的狂升使企业(特别是IT产业)的筹资成本大大下降,从而为企业的过度投资提供了资金条件。股票价格的狂升还通过财富效应使消费需求大大增加。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急剧增加所导致的GDP和企业收入的迅速增加导致利润水平和收益率超常提高。而后者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泡沫经济的发展。泡沫经济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掩盖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限度,使收入水平和收益率不断提高。但是,建立在"非理性亢奋"基础上的过度投资必然导致生产过剩,并最终导致利润水平和收益率的下降。当企业发现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利润水平增长速度下降和收益率下降之后便减少生产、压缩库存和减少投资,解雇工人,缩短工作时间。就业状况的恶化和收入的减少导致居民消费需求的减少。在实物经济处于收缩状态的同时,股市价格因经济状况恶化而爆跌。股市爆跌通过财富效应和成本效应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状况进一步造成巨大冲击。整个经济出现加速爆跌的恶性循环。实物经济的危机往往还将伴随以金融危机的出现,从而使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历史的经验必须注意。至今为止的所有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周期性波动中发展的。在一段繁荣之后总是伴随着一段衰退和停滞,任何技术革命都不曾改变过这一规律。在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人们都曾普遍相信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已经不复存在。但极度繁荣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长期衰退。现在,美国经济已进入衰退。即便美国本次衰退延续的时间不长,在走出本次衰退之后,美国经济将难于保持90年代后期高速增长势头。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高速扩张的时期已经结束。对于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减弱,世界经济进入所谓增长性衰退(增长速度在2.5%以下)时期的可能性,我们必须作好充分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