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推出的澳大利亚著名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专著《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该书试图将古典、新古典及现今的大多数经济学理论重新融合到一起,用新兴古典理论模式框架予以诠释。
杨小凯的理论核心在于,分工与专业化。由于处理技术的原因,自马歇尔以来的大多数经济学者无法将分工与专业化思想数学形式化,从而导致主流经济学漏掉分工与专业化理论的发展。作者适时地把握住机会,结合近年来经济学对于线性、非线性规划、控制论、博弈论等工具应用的成果,发展了分工基础上的新兴古典理论分析框架,“使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得以在具有新教学模式的现代躯体中复活”。
在该著作中,经济学已不再是关于资源分配的学科,而是一门处理两难冲突的学科。该书涵盖了微观及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组织、发展经济学、贸易理论、增长理论、制度与合约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组织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货币理论、保险理论、网络和可靠性理论等多门学科内容。这些学科基本都被纳入新兴古典框架予以解释。例如,在企业理论中,作者认为,企业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分工出现。在杨小凯论述中有些供需是由于分工深化而突然出现,新的供需为新的分工结构提供了平衡。分工的一个原因是节省学习费用,产生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导致经济结构跃进与发展。
书中的新兴古典理论分析框架与古典理论分析框架存在区别:新兴古典使用专业化经济和网络效应的概念描述生产条件,纯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没有事前的绝对分离,交易成本对经济组织均衡的拓扑性质有着重要的含义;
新古典使用规模经济概念描述生产条件,消费者与企业绝对分离,没有交易成本的拓扑性质。在工具上,新古典避开了角点解,而新兴古典则采用角点解。该书并不是仅仅强调新兴古典方法,而是重视在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比较,过渡到新兴古典理论的阐述。书中有大量两种理论的模型比较与对照讲解,易于学习理解。实际上,阅读并理解此书后,读者会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与作者1998年所著《经济学原理》相比,该书有许多不同之处:对新古典理论专门用一部分来写,而《经济学原理》则散见于各章及习题集中;
书中的姚定理是首次出现于国内中文专著里,姚定理是弱凸性假设,并简化了解角点均衡的难度;
出现了关于PPF(生产可能性边界)与帕累托最优之间的不一致论述,这一不一致被视为该学派与新古典的重要区分之一;
其他新加入的内容还有第十三章关于事前不同消费———生产者模型、竞争均衡的存在性,均衡组织和看不见的手在协调分工中的效率;
在城市化一章中提到福基塔———克鲁格曼模型;
基于R&D的AK模型(内生增长模型);
明示了文定理的前提假设(如严格凸生产函数)。
作者在把思想讲成故事,然后把故事变为模型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他关于分工与演进的思想沿袭了斯密传统并强调数学形式化的作用,而与大多数均衡论者不同之处在于:亦承认“帕累托最优是种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空想境界”。他非常赞同组织实验及试错的作用。新兴古典理论的长处还在于善于解释经济结构的变迁和出色地描述市场。市场是一个有结构的网络,作者对于理论的创新之一是证明了最优角点解永远最优,全部均衡角点解就是全面帕累托最优。在杨小凯体系中,交易效率参数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模型中起了极重要作用。这一理论框架成功地将宏观表象与微观行为联系到一起。他对于内、外交易成本的精彩解析是当今交易成本经济学最好的论述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作者雄心勃勃地尽可能融合各学派于一个统一框架,但各学派的众多不同仍旧不容易共存。例如,温特非线性演化经济理论的动态思路是一种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将来的模式;
而杨小凯的动态框架大多数情况下是主流模式,即将来累计贴现决定现在决策模式。同时,该书使用一般均衡译法而不是98版全部均衡译法,黄有光教授则认为应该是全部均衡。
作为新兴学派的开创者之一,杨小凯教授这一力作在国际上已经达到学科前沿水准。书中提供的大量各学派相关的国内外代表性前沿文献,为国内致力于经济学研究的人士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