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市场成城与企业家活动之果

  

  市场既然是交易活动集聚的结果,先行集结,就有明显的先行优势。不是吗?包括桥头镇纽扣市场在内的早期温州专业市场,在其他地方的各种优势充分表现出来之后,还是凭“先占”领先了多少年。

  香港地铁里有一条广告: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

  有点奇怪,香港什么时候以华南自居?而随着工业移师内地,香港还有对工业原料的大量需求吗?

  

  节约交易费用之举

  

  仔细看,才知道这是一家内地公司在香港的招商广告。问题又来了:莫非香港是什么重要工业原料的产地,但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几经打听,此“城”原来是深圳新建的一个工业原料批发市场。这类市场,国内各地都有。在深圳这样的寸金之地搞大型批发市场,有什么新意吗?

  朋友帮忙联系,年初有机会到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走马观光。市场的规划和设施一流,令人印象深刻。是的,作为一个占地1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人民币(已投15亿)的项目,看在眼里的完全不是一个万人云集、熙熙攘攘的传统市场。也许因为市场刚刚开始招商不久———约有2000家厂商入驻———我们请教的问题,集中在办这样一个市场的缘起。

  主办人说,深圳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工业项目很密集,但为工业服务的市场不够。没有为工业服务的市场,工业发展很麻烦。听来有道理。但是,从哪里可以看到可靠的根据?回答是:工业的市场费用。

  搞工业要进原材料、出产品。进出都经过市场,代价不菲。以专业展销会为例,一个9平方米标准展台一个展期(2-4天)的租金,在广州要3万-5万元,欧洲要20万元。外加制作费、路费和人工,到展销会上做买卖,不是一笔小数目。一间国际化的公司,每年参加20个展销会,不是离谱的记录。“展销会经济”在世界上许多都市大行其道,自有道理。

  工业品批发市场没有展销会那样精和专,但货物集中而齐全,又常年开业,方便工业采购。以服饰行业天下知名的广州“中大市场”为例。那是一个从“布街”自发而成的批发市场,商铺总数6000多个,年成交生意200亿,铺位月租每平方米成百论千。

  

  黄金地段

  

  一个面积5平方米左右的档口,月租每平方米高达3000元。据说这还是全国第二大服饰批发市场,最大的是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行情资讯 论坛 点评>”,去年成交各类布匹25亿米,交易额为250亿元。在那里,一个摊位的租金六年20万;
摊位的转让金,更出现过360万元的天价。

  

  摊位租的含义

  

  不要看轻了,每平米月租千元不是一件小事。广州市高档楼盘的租价,月租每平米应该不超过500元。上海最高档的——以跨国公司高级白领为顾客的那种——月租要达到每平米千元的也是一个记录。为什么贩夫走卒拥挤不堪的场所,交易的不过是布匹、服饰配料之类,设施简陋非常,月租却如此昂贵?

  讲起来,是交易需求的集中使然。想想看呀:甲要卖,乙也要卖,大家集中到一起争摊位,租金就提高了。可是,为什么卖家像着了魔似的非聚到一起不可呢?是“货比三家”吗?那可是卖家互相竞价、便宜买家的行为。从卖家的利益看,凑在一起愚蠢无比,能避则避,怎么还会趋之若鹜?

  

  问到这一层,答案要选一选了。我的解释是:卖者相聚固然有利于买家,但倘若由此聚集了买家,却又利于卖家。不是吗?买家相聚才有生意,才可以“走量”。更重要的是,买家相聚增加了买家之间的竞争,是卖家求之不得的。

  这样来看,交易喜聚不喜散自有其道理。一个卖布的,勉为其难地挨着另外一个卖布的做生意,其实是在向买布的发信号:我等彼此竞争,正是取悦于阁下。等到客似云来,卖家彼此竞争之失,就有了回报——客与客要争,争来争去,卖布的机会就来了。市场就是这样,各打各的主意,可是算来算去,还是聚为上。

  

  企业家活动之果

  

  交易非聚不可,但是聚到何处可以成市,又是一个不肤浅的问题。容易想到的,是距买家的区位要相宜,交通要便利。无奈世界太复杂,总有反例存在。二十年前到温州桥头镇,最后要坐手扶拖拉机颠簸10公里才到达的地方,居然是当年全国货色最齐全、交易量最大的专业纽扣市场。直面现象,任什么区位理论应该也无言以对吧?

  是政治、意识形态、管制的因素使然吗?也许是。当年的温州交通极端不便,“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成本高过其他地区,所以率先自发形成了一批市场——有点像红军时代的井冈山,非要在偏远的三省交界处才能成就大事。但是,为什么当思想解放浪潮清除了对市场的无名恐惧之后,那么多铁道沿线的地方,只有义乌一地杀出重围,成就了国际知名的小商品市场?

  其他条件相同,先走一步的意义重大。是的,市场既然是交易活动集聚的结果,先行集结,就有明显的先行优势。不是吗?包括桥头镇纽扣市场在内的早期温州专业市场,在其他地方的各种优势充分表现出来之后,还是凭“先占”领先了多少年。由此看,市场的形成也讲“宁失一子,不失一先”。问题是,“先”又从何而来呢?

  自己过去对于市场的起源问题,常常以为“自发”就是答案。其实市场究竟怎样自发而成,从来不甚了了。科斯的那句话——“市场的提供是一项企业家的活动(the provision of markets is a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是读过的。不过没有对现象的观察为基础,对科斯这句大有深意的话也就半懂不通了。

  是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给了我一个机会。这个市场的创办人是5位在深圳办工业十几年的香港企业家。说是港商,其实都是内地去的———在那不堪回首的年代,从深圳河游到香港去谋生。他们千辛万苦换回的,是对市场潜在机会的极度敏感,外加踏踏实实把机会做出来的理念和工作态度。都是有经验的实业家,对工业活动高昂的市场费用有切肤之痛。而所有现存工业批发市场的高额租金,看在他们眼里,分明是市场本身供不应求的明示。

  当然不是照搬一个现存工业批发市场。另起炉灶要有独到之处。其一是华南城集中于工业原料;
其二,涵盖所有大类工业原料的全部需要;
其三国际性,世界工厂的原料当然要集合全球的工业原料——这是我们在香港地铁看到华南城广告的原因;
其四重要,就是要准备最好的物流条件。也不单单是神来之笔的创意——企业家毕竟不是点子大王——他们组织了系统的专业调查和项目规划,伴之以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批准立项,然后就是事无巨细的商务计划的执行。

  虽然招商颇为顺利,但主事人的脸上还是豪情和担心并见。是的,卖家集中谋的是买家集中,但即便卖家全部集结到位,买家也不一定“赏光”。在期望的与可实现的之间,有无数变数要对付。“没有把握呀!”

  是的,要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出手,就不是“企业家”(entrepreneur)了。

  没有企业家———包括无数被历史湮灭的无名氏———世界上甚至不会有集市,更不容易见到市场成城。(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