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谈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摘 要: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格外侧重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思辨能力被公认为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并且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国际标准之一。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其思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质量,而我国高校学生的思辨能力水平着实令教育者焦急。公共外语课程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大学学制的基础性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教育思路下,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辨能力缺乏的现状,如何在公共外语课程教学当中利用学科优势,引导、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消除外语教学过程中对思辨能力培养不足的欠缺,成为当前高校外语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辨能力;公共外语教学;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胡铂(1982-),女,安徽祁门人,景德镇学院讲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外语教育、管理学。
基金项目:景德镇市2016年社科规划项目“认知识别视角下提高外语交流水平扩大陶瓷文化对外交流影响研究”,主持人:胡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6-0074-07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要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而且要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要想实现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相关的培养单位就需要格外侧重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依靠创新型人才的力量,社会才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速度,从而实现较大幅度推动社会生产力。故而,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本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软实力武器,而思辨能力已被公认为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且思辨能力也成为衡量高素质人才的国际标准之一。
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其思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创新型人才的质量,而我国高校学生的思辨能力水平着实令教育者焦急。早在1998年,黄源深教授就撰文指出高校学生专业教育中存在“思辨缺席”现象,十多年过去了,黄教授文中提到的问题依旧困扰着今天的师生,情况似乎没有多大改观。于是黄教授2010年再次撰文“再谈思辨缺席”。从当前我国的教育环境来看,高校应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主战场;从客观上来说,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应该是各类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高校公共外语(在一些高校课程设置中又称“大学英语”)教学由于所设置的课程时间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也应该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提供助力。笔者试图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现状做个探讨,以期为之后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当前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学生思辨能力教育现状
何为思辨能力?尽管国内外教育者对于思辨能力的定义和研究不统一,但是在对其做解释时具有一定的共性: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是指个人为了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涵盖几种认知能力: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自我调节、情感特质等。当今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与替换,需要学习者不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对各种信息的辨析、判断、推理、整合能力。以上种种能力,都离不开对思辨能力的培养。
虽然当下社会普遍认同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也赞同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英语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主要还是以书面考试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手段和标准,英语教学目标也主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上,以通过各种等级考试来评估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英语教学并不重视思辨能力培养。
同样,高等院校(含高职高专)中的大学英语教育也秉承这样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重学习语言技能,学习关注点往往只放在单词和语法方面,最终出现学生虽然英语考试过关,但是却不具备相应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具体表现为:(1)在口语交流时,学生往往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这一点在课堂模拟交流时也十分明显:在已经给出某一具体话题的情况下,学生语言表达也往往缺乏明确观点,或者无法提出独特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观点,更不用说用独特的视角去深入探讨问题。尤其是在小组辩论和自由提问等环节,更容易出现尴尬局面,进而影响到正常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课后反馈表示“看到话题时,脑袋里一片空白,好像是有话想说但是最终什么也说不出来”。(2)同样的短路现象也会出现在英文写作训练当中。当遇到原因分析、主题讨论、过程阐述,学生就会思维处于短路状态,就算是能够勉强的表达出来,也是词不达意,内容条理不清。
由此可见,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片面强调基本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等训练,教学过程没有将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放在首要位置,导致学生英语思辨能力普遍低下,重机械识记,轻逻辑思辨;重感性认识,轻理性认识;重实际应用,轻兴趣培养。在英语学习当中,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造成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不足的原因
(一)社会、学校及职业教育本身对此问题的认知不足
大学英语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前文提到,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应该是各类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英语教学本可以借助课时设置上的优势(课时多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提供助力,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当前教育界对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存在着争议,这一点从近来高校大规模削减公共外语课程的课时量可以看出。对于一门本可以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方面发挥较大作用的课程而言,学时的减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教育界对思辨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鲜少有部门明确提出“思辨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