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古斯塔夫•容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生于瑞士康斯坦斯湖畔的基司威勒镇,四岁时迁居母亲的出生地——法国的巴塞尔,此后一直在那里接受教育,直到获得博士学位。
容格与弗洛伊德齐名,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法国巴塞尔大学学医,毕业后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治疗中心医师,1902年撰写博士论文《论神秘现象的心理学与病理学》,获博士学位,1905年起任心理学讲师,1907年结识弗洛伊德,旋即成为弗氏得意门生。1908年,容格与弗洛伊德创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曾任会长,1913年与弗洛伊德决裂(亦有研究者认为容格与弗洛伊德1911年就已决裂,见G.墨菲等着《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创立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同年辞去大学讲师职务,潜心科研。
《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的作者在比较弗洛伊德与容格的思想特色时指出:“弗洛伊德从始至终本质上是一个职业医生,以自然科学为依据进行工作。……然而,在容格那里,关于精神的力量的概念和对于某种精神先定倾向的强调早年就很突出”①、“现代心理学及其对于非人格科学的沉迷,将一定会在弗洛伊德那里比在容格那里发现有更多可以利用的东西;
……与此相反的人本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学,濡染着西方克尔凯廓尔和东方圣歌(Bangavad Gita)的精神,一定更接近容格。”②弗洛伊德曾讽刺容格想当“先知”③,这些说法都从不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弗洛伊德思想与容格思想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表明了弗洛伊德思想与容格思想各自的风格特色。简言之,弗洛伊德的风格更是科学的、实验的,荣格的风格更是哲学的、思辨的。
容格一生经历丰富,兴趣广泛,对东西文化从希腊罗马到中国印度,从古老的炼金术、神秘主义到近代的物理学、心理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尤具浓厚的宗教兴趣与哲学兴趣,这使得他的学术研究体现出深刻的思辨性与神秘性。作为心理学家,容格以探索和解决人类心灵问题为己任,为了全面认识人类心灵问题的源起与流变,他不辞劳苦,不惮危难,足迹遍及亚洲、非洲、北美洲的原始民族生活地区。深入的考察与天才的研究,使他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杰出成就,除了被世界许多著名大学聘为教授、名誉教授,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外,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医学会的名誉会员、瑞士医学学术院的名誉会员。
容格一生著述宏富, 近两百种,主要者为:《精神分析学理论》、《无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心理学与宗教》、《分析心理学》、《心理学与文学》、《原型与集体无意识》、《寻求灵魂的现代人》等。
一 容格美学思想的心理学基础
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容格的美学思想完全衍生于他的心理学理论,是他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神话乃至文学艺术的成果;
容格的美学思想又是容格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支柱,因为他的重要的心理学贡献往往从美学分析与艺术分析入手,例如正是在1922年发表的《心理分析与诗的艺术关系》一文中,容格开始采用集体无意识这个新概念来分析文学现象。因此,要了解容格的美学思想,需先了解他的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而了解容格的美学思想又是了解容格心理学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容格的心理学理论建立于他对人类心灵问题的深切关注。他曾反复地指出:“我深信,心灵的探讨必定会成为未来一门重要的科学……这是一门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科学。因为世界发展的趋向显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于人类自身;
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①基于这种关注,容格开创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见解,深入地拓展了精神分析学的研究视阈。在他的创见中,最重要的是“集体无意识”、“原型”或“原始意象”等观念的提出与阐释。
(一) 集体无意识
容格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是他首倡“集体无意识”学说,此亦标志着容格与他的老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了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容格与其老师一样,都致力于人类无意识、潜意识或说深层心理的研究,但容格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的思想却逐渐形成了两大分歧:其一,弗氏认为无意识完全是性本能,容氏则认为无意识远远不仅是性本能,它包含着更广泛的精神领域;
(容格曾说:“弗洛伊德最初只知道性欲为唯一的心灵推动力等,到后来我和他决裂了,他才承认,其它的心灵活动亦有其地位”②)其二,弗氏认为无意识主要是个人无意识,容氏则认为无意识还有更深、更重要的领域,此既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学说构成了容格心理分析学的核心,也构成了容格美学思想的基石。
托马斯•曼指出:“人不只是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象一个个体那样,而且,自觉地或不自觉地也在经历着他的时代以及同时代人的生活。”③
容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正是对人的这种双重特性的心理学证明。那幺,什幺是“集体无意识”?先来看容格怎样确定“无意识”。
容格认为无意识产生于人类没有文字记载情况下没有被写下来的历史之中,他指出:“从理论上讲,不能为意识范畴设置什幺界限,因为它有无限扩大的可能。但从经验上看,每当它遇到未知事物(the unknown)时,我们就看到它的界限。所谓未知事物由一桩桩我们不了解的事所组成,因此,它们与作为意识领域中心的自我(ego)无关。未知对象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对象是外在的,并且可以通过感觉经验到;
另一类对象是内在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第一类包括外部世界的未知事物;
第二类是内部世界的未知事物。我们称这后一领域为无意识。”④
“所有我知道、但眼下并未思考的事,所有我曾经注意到、现在却已忘记了的事,所有我通过感觉接受过、但并未受到我有意识头脑关注过的事,所有我无意或没有专心去感受、去思索、去记忆、去向往或去做的事,所有未来将在我头脑中具体化、终于呈现在意识面前的事,所有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内容。”⑤
容格对无意识的界定,显然是对这个精神分析学的核心命题作了不同于老师弗洛伊德的重新阐释。在弗洛伊德那里,无意识仅仅是人类个体童年期遭到压抑从而遗忘的心理本能,这种心理本能就是广义的性欲,由此形成的无意识内容是后天的、个人的。容格对无意识的理解则宽泛得多。在容格这里,无意识不仅是个人的、后天的,也是集体的、先天的。容格由此突破了老师的理论,将无意识区分为“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并进而认为前者依赖于后者:“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⑥“它是彻头彻尾的客观性,它与世界一样宽广,它向整个世界开放”⑦
好象是预见到批评者可能提出的怀疑与责难,容格指出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并非是一个纯理论的观念或哲学假设,而是可以靠经验为依据来加以证明。”在容格看来,就是这种集体无意识对人生、历史、社会、世界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比起集体心理的汪洋大海来,个人心理只像是一层表面的浪花而已。集体心理强有力的因素改变着我们整个的生活,改变着我们整个的世界,创造着历史的也是集体心理。集体心理的运动规律和我们所能意识到的完全不同。”①
容格所阐释的 “集体无意识”是先天的、原始的、客观的、普遍的,非个人的精神要素,它通过遗传一代代地积淀、延续、累积下来,决定着特定社会群体的思维特征、文化风貌、价值取向,决定着个人无意识乃至意识等全部心理活动,是人类最根本的精神层面。
(二) “原型”(“原始意象”)
那幺,“集体无意识”这种根本性的精神要素究竟有什幺具体内容呢?它是怎样地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决定着世界的面貌呢?容格阐释道:“我们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是指由各种遗传力量形成的一定的心理倾向”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容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自在的实体;
它仅仅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以特殊形式的记忆表像,从原始时代一直传递给我们,或者以大脑的解剖学上的结构遗传给我们。没有天赋的观念,但是却有观念的天赋可能性。”③
集体无意识不是“实体”,而是“潜能”;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潜能”、“可能性”以“特殊表像”为形式,而所谓“特殊表像”,就是“原型”或说“原始意象”。
“原型”或说“原始意象”就是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基本内容:原型是种巨大的决定性力量,它导致了真正的事件的发生。……原始意象决定着我们的命运。”④那幺,什幺又是“原型”或“原始意象”呢?容格认为它们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人类思维形式。它们既是情感又是思想”,他进一步阐释道:“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性的追逐,总是和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有关。原始意象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问题时相对应的平衡和补偿的因素。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这种意象是几千年生存斗争和适应的经验的沉积物,生活中每一种意义巨大的经验、每一种意义深远的冲突,都会重新唤起这种意象所积累的珍贵贮藏。”⑤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容格认为原型并非由遗传得来的观念,而是一种原始形式和心灵倾向。此即容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并不提供“天赋的观念”,而是提供“观念的天赋的可能性”。容格进一步阐释道:“生活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地重复而被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中。这种镂刻,不是内容充实的意象形式,最初只是作为内容空白的形式,仅仅代表一定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当一种与特定原型相对应的情境出现时,这种原型就被激发,并不可抗拒地显现出来。它象一种本能的冲动,冲破一切理智和意志而前进。”⑥
容格的意思是,原型或原始意象与人类无数次的生活实践、事件、情境都具有内在联系,但它们又不是那些具体的实践、事件、情境所留下的内容痕迹,而是从那些具体的实践、事件、情境积淀而成并且和其潜在对应的的某种结构、形式。这种原型或原始意象的结构、形式一经与其相对应的某类实践、事件、情景亦即特定形象的刺激,就焕发出巨大的力量。因此,原型或原始意象发生作用,又离不开具体的形象,后者甚至直接地成为它的象征。作为原型的形象表征,最典型的就是神话形象。容格就此指出:“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无论这形象是魔鬼,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过程)它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生并且显现于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①
容格列举的阿利玛、智能老人乃至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歌德笔下的浮士德等,便都是原型的化身或象征,也都是容格所说的“特殊表像”。
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与原始的宗教与神话具有内在联系。不仅如此,在容格的阐释中,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还是人类全部精神生活的决定性动力,一切哲学的、科学的概念都不过是原型概念的变种。
容格对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原型或原始意象的阐释无疑带有某种神秘性,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亦或原始意象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它何以就能对人类生活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都是容格未能做出合理解释的问题,但容格的两个基本看法仍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此即:客观的集体心理先于并决定着主观的个人心理。与此相联,容格坚决反对从个人生物本能出发阐释、解决人类精神问题,而是认为人的精神作用影响着人的生物本能。他明确地指出:“过去有人说,驱使力或本能是精神动向的条件,可是从各方面看来,显然是精神作用影响本能,而非本能影响精神啊!”②
有学者评价说:“容格将心理症从生物及本能中解放出来,并且为它赋予了精神上的意义”③这一评价公正地指出了容格集体无意识学说的理论意义。
二 容格的美学思想
容格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集体无意识学说,经常以神话作为重要论域,远古时代的神话成了容格阐释原始的集体无意识的最佳范例,而远古的神话往往同时就是重要的文学艺术现象,以它们为载体流传下来的大量艺术形象成了容格所认定的原型(原始意象)。容格由此进一步地倾注了大量精力来分析文学艺术,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美学见解。
(一) 艺术论
容格从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出发系统地考察了艺术现象,他的考察涉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功能等诸多方面,(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
首先应该指出,作为一位心理学家,作为一位关注人类精神问题的精神分析学家,容格不倦地探询着人类精神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之道,他对艺术问题的探讨,目的端在于是。他认为:“既然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精神历程的科学,其影响文学的可能性当然是不成问题的,因为人类的心灵本是一切科学与艺术之母。我们期望,心理学的研究一方面可解释一件艺术作品是如何形成的,另一方面亦可揭开促使一个人产生艺术创作才华的因素。”④
而对艺术的这种期望的最终目的,恰巧是通过艺术来解决人类精神问题。
容格认为,文明社会导致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意识与无意识相冲突,从而使人发生精神分裂,为了解决人的精神分裂问题,必须使个体性与社会性、意识与无意识和谐交融,而个体性与社会性、意识与无意识的和谐交融,需要通过集体无意识之潜能的充分发挥,艺术就正是充分发挥集体无意识之潜能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一种特别的灵丹妙药就是艺术,对艺术的分析表明这种看法是真实的。”⑤
例如他认为矫正心理疾患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艺术的“积极想象法”:“充分利用心灵创造象征物的能力,把潜意识的内涵,以文字、音乐、绘画、油画、雕刻、舞蹈等方式表现出来,以消除心理上的不安现象。”⑥
“潜意识的内涵”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当它体现于艺术作品中时,能发挥出一种强大的、深刻的、莫名的原始生命力,它能纠正时代的情感偏向,医治时代的精神病症,使我们的心灵获得解脱,从而实现人性完满性的复归。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容格对乔伊斯的代表作《尤利西斯》的分析。容格认为,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所渲染的阴暗、冷酷、衰败、怪诞恰好是对该作品诞生之时多愁善感、萎靡柔弱的时代风气、没落情感的震撼与反拨。他说:“《尤利西斯》在对统领至今的那些美和意义的标准的的摧毁中,完成了奇迹的创造。他侮辱了我们所有的传统情感,他野蛮地让我们对意义与内容的期待归于失望”①容格认为《尤利西斯》正是在这种震撼与反拨中救治了时代的精神病症,这种救治是对人类精神片面发展的纠偏补弊,体现了人性完满性的要求。他指出:“人类精神史的历程,便是要唤醒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记忆而达到向完整的人的复归……这个‘完整的人’由于当代人在他们的单面性中迷失了自身而被遗忘,但却正是这个完整的人在所有动荡、激变的时代曾经并将继续在上部的世界中引起震动。”②
容格关于艺术功能的阐释应说是别开生面,他对艺术精神作用的强调固然出自对集体无意识之原型的神秘力量的渲染,如他所说:“人类文化开创以来,智者、救星和救世主的原型意象就埋藏和蛰伏在人们的无意识中,一旦时代发生动乱,人类社会陷入严重的错误,它就被重新唤醒。……每当意识生活明显地具有片面性和某种虚伪倾向的时候,它们就被激活——甚至不妨说是‘本能地’被激活——并显现于人们的梦境和艺术家先知者们的幻觉中,这样也就恢复了这一时代的心理平衡。”“它不停地致力于陶冶时代的灵魂,凭借魔力召唤出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形式”③,但容格指出艺术可以通过精神的震撼,情感的激励来深刻地影响社会、引导时代、重塑人性,这一见解无疑是积极的、值得重视的。
容格美学思想中最具开创性的见解,是他对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创作与时代、社会之关系的分析。容格的分析当然还是从集体无意识的基本理论出发,他由此十分重视艺术的社会意义:“艺术的社会意义在于继续不断地培养时代的精神,召唤时代所缺乏的各种形式,……艺术家抓住了这种从最深的无意识中产生出来的原型意象,把它纳入到与意识价值的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的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能接受。”④
由于强调集体无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决定性作用,容格在谈到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时,提出了一种惊世骇俗的见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是什幺?它本质上是个符号。这意思并不是说它所指出的东西都是众所周知的隐喻,而是说它所表现的只是早就存在于德国人的灵魂中的一些深奥的东西,歌德只不过是帮助他产生出来而已”。⑤
容格的看似违背常识的见解实际不难理解,他所谓的“德国人的灵魂中的一些深奥的东西”就是德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由于是集体无意识暗中决定著作家的创作,作家不过是集体无意识借助作品获得表现的媒介,因此他的创作就不是出自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不过是集体无意识的传声筒。这是容格对作家与作品关系的基本看法,如他在谈到乔伊斯时也说:“这位艺术家就象所的先知一样,是他那个时代的心理秘密的代言人。然而他是不自觉的,是无意识的,常常象一个梦游者一样。他自以为是他在说话,然而促动着他说话的却是时代的精神。”⑥
容格强调:作为个人的艺术家与作为艺术家的个人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家并不象通常所理解的那样凭借个人意志、情感、思想等进行自由创作,在这些表像背后,他不自觉地接受着时代精神的引领,归根结底是集体无意识的引领,他为此甚至要牺牲自己的个人生活:“艺术家不能是拥有自由意志、寻找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个允许艺术通过他实现艺术目的的人。他作为个人可能有喜怒哀乐、个人意志和个人目的,然而作为艺术家他却是更高意义上的人即‘集体的人’,是一个负荷并造就人类无意识精神生活的人。为了行使这一艰难的使命,他有时必须牺牲个人幸福,牺牲普通人认为使生活值得一过的一切事物”①
与此相联,容格特别重视所谓幻觉式的作品,因为它来自史前时代的原始经验,亦即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初创之时:幻觉式的艺术作品:“这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与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对于它,人类由于自己本身的软弱可以轻而易举地缴械投降。这种经验的价值和力量来自它的无限强大,他从永恒的深渊中崛起,显得陌生、阴冷、多面、超凡、怪异。它是永恒的混沌中一个奇特的样本,用尼采的话来说,是对人类的背叛。它彻底粉碎了我们人类的价值标准和美学形式的标准。”②
容格的结论是:“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个人色彩在艺术中是一种局限甚至是一种罪孽。”③
容格是美学史上第一位从心理分析的独特视角阐释艺术活动中时代精神、文化积淀、集体心理、历史传统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家,也是第一位十分明确地否定艺术家创作个性对艺术影响的思想家。他的见解的片面是显而易见的,神秘性也是无庸讳言的。但容格从“集体无意识”学说出发对艺术创作活动与艺术影响的独到阐释,却可说是前无古人,具有重大的开创性意义与价值,因此在美学史上理应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
(二) 审美论
作为心理学家的容格偿言:“美学实质上是应用心理学”。④除了艺术论之外,容格对审美问题的研究亦从心理类型入手做了重要论述。容格认为,人类具有两种基本的心理类型,此即内倾型与外倾型。内倾型关注内心的幻想世界,外倾型则关注外在的社会关系。与这两种心理类型相对应,人类也具有两种审美态度,此即抽象与移情。
具有内倾心理类型的人一般地讲审美态度是抽象的;
具有外倾心理类型的人一般地讲审美态度则是移情的。换句话说,抽象的审美态度是内倾的,移情的审美态度则是外倾的。就社会成因来说,抽象的内倾的审美态度产生于人们对外在世界的恐惧,躲避,移情的外倾的审美态度则产生于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信任、亲和。
作为一位具有重大影响、在心理学的许多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思想家,容格美学思想亦充满了宝贵的独创性。他的美学思想最突出、最富有个人特征的贡献,就是从“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对艺术活动、审美活动集体的、历史的、民族的决定性作用的深刻分析。他的分析直到今天仍富于启发意义。例如当代中国的美学家就曾从容格对集体无意识的界定与分析中受到有益启示,并将其与“积淀”理论相结合,从而充实了实践美学的理论体系。
① (美)G.墨菲、J.柯瓦奇着:《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02页
② ③ 同上 405页、403页
① 容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工人出版社 1987年版11~12
② 同上 第186页
③ 转引自《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398页
④ C.G.Jung Collected Works《容格著作集》9卷2部2页
⑤ 同上8卷382页
⑥ 容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52~53
⑦ 同上第72页
① 《容格著作集》第18集伦敦1968年版第183页
② 容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7页
③ 同上第120页
④ 《容格著作集》第18集伦敦1968年版第183页
⑤ 《容格著作集》第16集伦敦1970年版第373页
⑥ C.G.Jung’ 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Princeton’ 1969年版 第44页
① 容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0页
② 同上 第53页
③ ⑥ 见容格着《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中《容格的生平与心理分析学》一文。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④ 同上第231页
⑤ 容格等:《献给心理分析学》,伦敦和纽约1928年版第361页
① 容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5页
② 同上第176页
③ 同上 143、 122页
④ 《容格著作集》第15集伦敦1966年版第130页
⑤ 容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3页
⑥ 同上第161页
① 容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1页
② 同上129页
③ ④ 同上140页、220页
容格有关抽象与移情两种审美心理功能的论说,深受德国艺术史家沃林格的影响。沃氏在所着《抽象与移情》一书中,曾认为仅仅用移情理论来解释审美现象是不全面的,例如它就不能解释东方抽象艺术的创作心理。沃氏认为移情理论之外还应引入抽象理论,才能从审美心理的角度全面地解释包括东方抽象艺术在内的全部审美现象。